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被情怀包裹的云

时间:2023/11/9 作者: 湖海·文学版 热度: 20873
管国颂

  散文是个神奇的东西,和爱文学的朋友在一起,我们会很自然地聊起散文,和不爱文学的朋友在一起,我也会很委婉地介绍散文。散文离我们太近了。生活在盐城,这片广袤的里下河沿海地区,文化的显著特征就是它的宽泛和包容性。这里既有吴侬软语地域的江南柔媚,又不乏背靠北方的奔放与豪迈。散文作为大文化的概念,它的文体是自由的,自由到一滴水可以让它完全亲近阳光的色彩,缤纷而又绚丽,散文的语言又是灵动的,像生活中甜美的诗章,像泥土地上春耕的号子。唯是,散文在盐城的存在与繁荣似乎就是一种必然。

  盐城人写散文读散文的人特别多,散文竞评活动、报纸副刊也很是活跃,一大批散文作家埋头根植生活,纸上纵横驰骋,显露出盐城本土壮阔的散文天地。这其中,晓晴算是优秀的散文作家代表。

  为什么喜欢散文(文学)?多少年前,没有见识晓晴,倒是在报刊杂志、散文作者圈子里知道有这么一个散文写得比较好的作家,那时我甚至不知道她是哪里人、是一个女同胞,还是一个在下面摸爬滚打了多少年的基层领导,因为她的一些散文吸引了我,我便想起了这个问题。当然,有缘分终究是会见的,但是真的没想到,和她第一次相识竟然是在她刚从海边港口的一处工地上回来,那种劳动者的风采,隔了这许多年,我都不能忘掉。说真的,当时,我很难把眼前的她和一个写了很多纯美而又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情调的散文作者联系起来,我很自然地想起老作家管桦上世纪60年代写过的一篇叫《高飞的鹰》小说里的主人公樊德,冯晓晴分明不就是一只“高飞的鹰”吗!在她翱翔的天地里,理想的生活在树立她,她也在书写生活的理想。散文,就是她最好的选择。

  “对于天上飘动的云彩,我一直心存幻想,是否能追随它,飘得越高越远······”这是冯晓晴在她的一篇与书同名的散文《天边飘过温暖的云》里留下的题记。为什么把这篇散文的题目同时做为书名,我想最好的解释也正是作者自己题记里面写下的话。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是作者散文写作成就的关键,而回过头去,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早期文化启蒙对于作者写作的影响是如此巨大,尽管当年的启蒙者中教师、医生、知青各式人等身份不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作为外来者、南方城市人,在那些季节里发生的事情——“放学回家,拂着清风,远远便听到自家小屋方向传来的朗朗笑声。一群花季女知青簇拥在母亲身边,鲜绿的甜芦粟叶铺满一地。看得出,这个下午,多么高兴,她们品尝芦粟,谈笑风生,兴致上来,心灵手巧的,还将芦粟制成工艺小灯笼。乡村里,从未见过这样创意,那日,新奇与艳羡油然而生,感觉乡村枯燥暗淡的日子一下子变得鲜活锃亮。”以至于一直以斑斓的形式珍藏在作者的记忆里。“人是追求高贵的,形象、精神、心灵。这些知青给我们乡村平常的生活带来新意,给我们的心灵注入清澈的泉流。精神的水土不流失,对美的向往和执著将永远不变。”即便是“平日里对我吆五喝六的母亲,在那群知性女性间能变得温柔可亲,是因为她心中的那份暖被知青的高贵挑醒......”一个季节、一个下午亦或仅仅是黄昏的刹那间,因为世界的一下子洞开,光明照亮思想,启蒙的路径由此确立,一个少年从此背负理想与情怀,开始了一个大写的“人”的生活。多少年后,作者又去了南方,之后告诉母亲,“母亲没有说话,只是抬眼默默看着天空,顺着她的眼神方向,我看到,那里有一朵一朵白云飘过……”全书意境顿生,题意之明。

  《天边飘过温暖的云》中凡书分记录平常人平常事的《香在月色》( 第一辑);以歌抒怀,歌唱人间美好的《歌在秋日》( 第二辑);以及思辨感怀,拥有洞察世事点化的《澄明心境》( 第三辑)和以写景入手,呼吁人们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和大自然的《山水关情》(第四辑)四个篇章。我不能说,这四个篇章就是冯晓晴生活的全部,事实上在这之前,就从事散文创作多年来说,有近百万字散见于市级以上报刊杂志,并出版散文集《笛鸣悠悠》,已成果颇丰,但对生活的追求和作家于生活中的发现和感动却是时时刻刻存在着,集结在《天边飘过温暖的云》里的每篇作品,我们不能说篇篇是精品,但确实是作家对于现实生活的一种心灵观照。

  《香在月色》( 第一辑)中作者自语:淡淡的生活,如一滴水的灵动,映出心的清澈。将阳光雕成一叶轻舟放于心海,于浅行中描画寻常岁月。这就是生活在基层、一个普通作家的诗意生活。我们常说,只要你怀揣一种美好的心情,平常的日子也会过得丰富多彩。像《梦有书房》中,一间书房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很普通,但在作者眼里原来却也是一种梦想,“我的梦想很简单,有一间不大的书房,宽敞的窗,阳光充足,室内植物鲜绿其间,藤蔓随书橱边缘阿娜逶迤,青枝拂绿,有乐音萦绕,坐在窗下,读音乐熏染的文字,心香如云。”一间书房在作者的笔下到了如此美妙的地步,书房与作者就成了共同体,拥有书房不是目的,而在书房的阅读与享受宁静才是作者的终极快乐:“一本好书,如春日暖阳,夏日清风,中秋明月,月圆是诗,月缺是画,释然心头郁结,不扰烦人俗事,在这个喧嚣的社会里,心被书沉淀,再多的不快与愤懑也挥然而去。”书房重要,读书更重要,“人生在世,需读书,读好书。”只有那样,拥有一个装满智慧的书房,才能说是甚好。这样一个结论,是作者自己悟出的。《煮好香茶等你们》记述的是作者待人接物的平和心态和谦恭精神。“有新家了。可着劲儿往自己小屋里跑,图的是那份新鲜。”在新的房子里栖息,作者抑制不住自己激动,新的气象、新的风貌,博客、墨香,心情、感悟,什么都有新的,还有一壶待客的香茶,为了远方、为了曾经给作者启迪与奋发的感恩。当然感恩的除了朋友与榜样,更有自己的亲人。“爱戴父亲,是因为他不仅给予我们生命,还给予我们健全的人格。父亲一生刚强坚韧,虽历经坎坷,但不折不挠,战争时期扛枪打仗,和平时期弹琴放映文艺兵,复员后乡村红管家笔写算盘,淡定的性格,往高里比,形似台湾诗人余光中清瘦风骨的气质。”及至“年岁大了耳朵聋了与人交流更少,每次去看他,我总扯着嗓子与他交谈,担心无人与他说话会产生孤独感,他津津乐道地听着你的喊话,笑眯眯地回应你。”父亲老了,儿女真切希望父亲“生命的律动由柔弱变强劲。春来了,花开了,父亲的身体也会在春天里好起来。”一段家常饱含作者无限眷恋,感怀于生命的律动,父亲的形象在女儿看似平常的絮语里刻画得维妙维肖。《香在月色》也是一篇关于亲情的文章,本色而深情,“我们在二姨的小屋门前,在醇香的稻田旁,老老小小十几口人,听小渠流水,秋莺轻歌。看表哥表嫂们忙菜,与表姐们聊着童年趣事,听长辈们讲故事拉家常,吃着用柴火烧熟的饭菜,喝着醇香的白酒,一杯一杯,醉倒月色。”亲情、爱情常常是文学题材里绕不开的话题,因为熟悉和亲切,所以写的人也很多,但怎样表现,却有高下之分。我们说散文是一门叙事艺术,但平白的叙事却又是散文写作的大忌,文学的叙事,不是为了叙事而叙事,恰恰是为了传达而叙事,传达也是表现,表现我们的所想、我们的所思,我们认为一切值得表现的有价值的真善美的人性、人情和人物。《女子如书》,写读书的女子、写一个老师,却不叙她们的故事,感慨式地“一直告诫自己,做好女人,读好书,像老师那样,拂唐时清风,赏宋时明月,看春花开,叶又绿,潺水流,鹊低语,色彩斑斓了这个世界,于自然景致中,品书如人,品人如书。”所有思考发于一端,文章的容量与内含无疑得到了加强与传递。《苇叶的天空》亦是如此。时近端午,有了对苇叶的想念,“那些日,心被苇叶填满,梦里也飘着艾草和菖蒲的清香,高洁灵魂的天空,故人已去,他是醒着而去的,我们不能活着却麻木地沉睡着,或盲目陶醉,或一味埋怨。为家园,为乡亲,同时也为自己,我能做点什么,哪怕微不足道。”顺延苇叶的茎脉追寻远去高洁的的灵魂。“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时的苇叶不再是普通的描写对象,事实上它早已被作者赋予了精神的含义而加以寄托。这其中,我特别要推荐《渴望一场雪》,记不清这篇散文曾经发于何时何处了,这真是一篇难得的佳作,作者在文中借雪抒怀,以虚实相间的笔触,架构意境深远的主题,“对雪的留恋,于每个人的心里,是一份久违的洁白与宁静。喧嚣于这个世界,太多的诱惑纷争,繁冗与沉重,经意与不经意,希望能在一个飘雪的夜晚让它停息覆盖。久居热带的人们,四季如飞驰的车轮,无止息的前行,人们惶恐烦躁,绿野的喧腾,让感官与心灵需在冬日清冽的雪景中栖息。”而在写实处,却又浓墨重彩把人世间一个“情”字写到绝佳。“雪花,无声地飘落,我站在廊檐下,看她曼妙着轻巧的身子,天空恣意翻卷,然后从容地飘向大地。远方,旷野无边。我的心柔润着,满足着,幸福着,温暖着。夜深了,寒气逼人,那气息袭来,似一股力量冲击,从头到脚,一个迂回至眼帘,定定神,视觉里不只是雪花的飘落,还有旷野白雪覆盖下青青幼苗的不屈生长。”这样的散文读起来,你会觉得灵性十足,韵味悠长。

  岁月如歌,音符便是由人生平凡的日子串成,在每一个静谧的黄昏,让时光旋律响起,我们只需记住,那些曾经路过的温暖。 第二辑《歌在秋日》,可谓真是歌的篇章,细数一下,直接因歌而起的就有《倾听印青》、《远方》、《歌在秋日》、《父亲,那一声长长的咏叹》、《爱意暖融夜》《旷野琴声》等篇目。对音乐,我知道,晓晴有一种特别的偏爱,文学艺术本来就是相通的,但要说在我们周围,散文写作见长,歌词也写得得心应手且有成就的,还得算是晓晴。《倾听印青》、《歌在秋日》,都是作者创作《大丰港之歌———百里槐花香》和《一路高歌向前方》歌词,并两度与作曲大家印青合作成歌的真实写照。如果说《倾听印青》里,让我们局外人第一次靠近并了解了印青,“四十年,从士兵到将军,从小提琴手到著名作曲家,印青以他特有的军人视觉与情怀为全国军民奉献一个又一个滋养心灵的音乐童话,《走进新时代》、《江山》、《世纪春雨》、《永远跟你走》、《边关军魂》、《一个士兵的日记》……激情喜悦,凝重深沉,是军人镌刻在心灵的记忆,是赤子奉献给母亲的颂诗。”我们用心倾听他谱曲的歌而为此折服,那么,《歌在秋日》则更多、更为细致地为我们展示了文学艺术中另一个晓晴。那便是讲述了关于一个写词的基层作者怎样与作曲大家印青交流的故事。“那两首歌诞生在秋日。一路槐白,一路薇紫,陪伴我从春到冬。四季里,一首旋律萦绕于心,久久地。情绪里,便有作词的冲动。”典型的文艺人的特性遇上大家印青的严谨与平和,对比鲜明,主题揭示的意义在娓娓的讲述中得到升华。“感谢印青给我两次合作的机会,受益的,远非他作为名家带给我的荣耀,点点滴滴,予我的是心灵滋养,素养提升,灵魂荡涤。从此,我不再为忙而忽略别人,不再为累而敷衍他人,耐心听,专心做,像印青那样。”音乐是最能陶冶人情操的东西,情操与音乐也是互通的。《远方》里,有作者对一首歌的阐释,“让自己永远怀有念想,让激荡心灵的理想大爱,在平庸稀疏的血管里如马奔腾,一次次告诫自己,不要被身边现实的樊篱绊倒,相信,生命中真的还有远方。”而《父亲,那一声长长的咏叹》却比歌剧里的咏叹调来得更为深长且伤感,“父亲是位歌者,从戎多年,扛过枪打过仗,写过文字当过放映组长,部队文工团二胡拉得人人称道”,但恰恰又是这样一个爱文艺的人迫于时事,却不得不“留声机尘封已久,这是父亲从部队带回的唯一家什,破四旧时,父亲带头摔碎了“毒草”唱片,有的干脆挂在屋顶的吊篮钩上挡灰防尘御鼠袭......”原来,父亲的痛、父亲的含蓄内敛,父亲的歌、歌中的咏叹一直流淌在父亲内心的深处,奋争不息。或许缘于对父亲的深刻理解和作者对事物一种的价值判断,作者在对过往岁月的认识和细节挖掘上,总有不少独到之处。《有些事情总难忘》,说是写的是某些事,实际上这些事年代跨度很长,读来,简直就如同作者的自传体小说,里面的戏剧性故事特别让人称道:高考落榜,本来是要务农的,却被一次误打误撞的幼师招录;做了幼师,因了写作又进了乡里;又一晃,到了县城,一段时间的空档,写作终于变成了不可或缺的生活。一路走来,坎坎坷坷,有些事情确实很难忘,“生命就这样行进着,山一程,水一程,遇风会雨,是一路人的帮助,爽朗的夏、朴素平和的领导、未曾谋面的站长、会讲普通话的龙,还有许多,虽时光飞逝,也因了太多的繁琐对他们少了问候,但他们所给予的那份暖,依然珍藏铭记,日日年年,酵积挥发,冬日,在心里,感恩的情愫,仍会腾起烈烈的焰。”哦,真正的难忘不是为了一种表达,而是对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的真心实意的感恩。

  生活中的冯晓晴是幸运的,但她更属于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勇敢者,透过她的写作,我们发现,她心目中有着浓厚的英雄情结,对老一代英雄人物,像邢燕子和董加耕,她有着无比的崇拜,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见到了她们,过往的了解,便有了《悠悠岁月英雄歌》,她写他们,“知青群体塑造了一种时代精神,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甘于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响应号召,到农村去,到边疆区,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为党分忧,为国解难,他们的行为应誉为时代英雄行为,尽管他们中有将此举当作被逼无奈的,但邢燕子、董加耕则是胸怀理想,决意扎根农村实现理想的坚定者,他们没有刻意设定自己的未来,他们把自己的人生交给认定的理想和信念,为此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坚韧不拔,宁死不屈, 一辈子,人生无论辉煌还是低谷,坚守跟党走的信念不动摇,展示了一个人所能达到的人性高度和力度,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这种精神应值得我们后人敬仰与传唱。”什么是历史沧桑、什么叫千秋文字,这样对于曾经英雄的感怀就是最好的注释。《再想为你唱首歌》也是作者出于对心中所敬所仰的人写的赞歌。那些在井下工作、常年见不到阳光却把光明奉献给社会和人民的人,才是一个大写的“人”!我们常听号召说,文艺要贴近生活、反映生活,坚持“双为”方向,其实真正的为人民的写作者,他们内心的责任和道义是不需要号召的。晓晴写《再想为你唱首歌》,写了最一线、最基层的煤矿工人,没有谁听说,这是她为体验生活采写的,而是作者自己因所见所闻感动而生出的创作激情。那里面的人物,女工委主任、集团老总、党委书记,还有一线的矿工,在作者笔下个个写得栩栩如生。这是一篇好的散文,但我宁愿相信,它也是一篇来自一线的优秀报告文学,“盏盏矿灯从地底下射来,一拨拨工人猴车上下来,黑暗中,与他们对视,或惊奇,或微笑,眼神里透着清澈、简单、善良与友善,从我们面前走过,步履矫健而坚定,没有腰酸背痛一天疲劳的哀叹,没有黑暗劳作不见天日的的幽怨,像风一样从我们面前飘过,嗖嗖的,留给我山一样的背影,那风,掀起我心中阵阵的暖,是感动,是敬佩,是叹服。煤矿工人才是世界上最为英武刚毅的男子,那份感动于天的坚韧、豁达与自信,在潮湿、粉尘、黑暗、噪音混杂的巷道内,让他们拥有天底下最硬朗最帅气的背影。”对劳动者由衷的赞美与热爱,让作者最后生出“想起一首歌《矿工万岁》:你深深弯下的脊背,驮起民族的尊严;你额头闪亮的矿灯,点亮华夏的山巅,你们才有资格,接受阳光的赞美,矿工万岁!矿工万岁!”的无限感慨,进而写就《再想为你唱首歌》,作为献给天下所有为世界采集光明而奋战在地下的矿工兄弟们的礼赞。

  和晓晴相处时间长了,你会发现这样一个性格直率、个性鲜明的人,不仅做人追求完美,对人重情重义,她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很讲究格调与情调的人。我一直以为做人要实在,交友要坦诚,其实为文何尝又少得了这些呢。《天边飘过温暖的云》第三辑《澄明心境》中抒怀“蔷薇花开,寻香,有蝴蝶飞来,伸展诗梦轻灵的翅膀。风,轻叩门楣,予人如春,哪怕一米阳光,同样温暖。”的思辨感怀和洞察世事的点化,实际上就是作者在格调与情调上的一种选择。不是吗?《我被锁进这幢楼》里的“我”,会被房产公司一处售楼处布置的雅致与精到而误入歧途,不得脱身。不仅如此,文中的“我”,就连散步,都要挑“从西门进,过廊桥,右拐,顺着湖边走,晓风更催晨笛起。今日无笛声,只有鸟儿的欢鸣,叽叽喳喳。公园里,气息清新,张口深吸,甜丝丝的。往东,过海浪舞台,经花溪,听蛙鸣十里,再跨虹桥左拐,银杏湖会所前,几位老人在练剑,童颜鹤发,煞是精神,剑指天地,霞光映照,洒落一片星花路雨。”这样一种氛围。这分明不是一个生活在现实中的人,她的思想、她的心灵因着她人生的格调与情调而飞扬、而澄明,实在是难能可贵。在人生道路上,冯晓晴的社会角色总在变化,而她的“写手”身份却不会丢,即使是坐在主席台上,也依然没有忘掉一个叫毛丫头的人,“毛丫头是我们村建园后的第一批学生。农村里的孩子,穿着多是不讲究的,但毛丫头、小东、红华几个另外,干净漂亮,挺可爱的。”后来,作者离开了教师岗位,学生也成长了起来,这是她的骄傲,毛丫头“从事着我三十年前的工作,任村妇女主任,还兼任村民组长,这可了得,一个不小村庄的头头,她的工作干得出色,小花长成树了......她们总在从事着诚实的劳动,或崇高的,或平凡的,她们都成长了,从当年的小花变成了今日顶天立地的大树。”于是她写了她们《时光荏苒花变树》的故事;亦或是在办公室里面,吹着冷气,也会想起《烈日下,他们舞动文明的旗》的义务奉献者“办公室里,空调开着,凉爽得很,有同事来谈工作,我敷衍着,心神不定地看着窗外,这明晃晃火辣辣的太阳,小王还在烈日下暴晒着呢。”爱人之心,跃然纸上,大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悲天悯人的境界。从境界生发,于是就有了追求与文字相伴的《文字日子》,“日子里不能没有文字。因为文字会让我们豁达,心甘情愿地为别人去吃亏,那样日子也便好过,与家人和朋友的相处也便更和谐。懂文字,便懂人事,懂一份人事吃一份亏,这是前人总结留给我们的话,今天我们验证了,心中也便坦然。”文字是有形的,方方正正,你只要赋予它思想、赋予它灵魂,在文字的航道间运行我们的生活,那才是无形大于有形,苦也罢、亏也罢,一切都是心甘情愿。《唤不醒的梦中人》是作者进行自我剖析的一篇美文,作者常会把一个“梦想寄托于简单的工作生活,小小愿望载理想之舟,让人们在追求乌托邦实践中感觉成就和快乐。存大同求小异不比恶意争斗好吗?非搞与众不同,唱反调或乱中取胜又有什么意义呢?追求乌托邦,无需舍近求远,无需问禅求佛,要知道,清静无为,一切皆空,都不是真正的人生,真正的乌托邦是那颗有胆量面对现实,也有勇气幻想美好的心。像一个人所言:将这颗柔软的心,狠狠拍扁在现实这条晒得滚烫的柏油路上,却还能映出一小片蓝天。”不记得是哪个名人讲过,一个人要想生活得有意义,得把自己分成现实和理想的两半。理想时刻净化我们的心灵,现实要我们有勇气直面惨淡的人生。冯晓晴散文的另一特点就是讲格调、谈情调的同时,绝不会去逃避现实,她表达的真、表达的善与美,常会在表达对象的身上得到鲜明的体现。《挺你一声正义的吼》表现的是对建立一个谦让、规范有序社会的呼唤。“无序的社会,会导致唯利是图、自私贪婪、寡廉鲜耻、信仰迷失、道德沉沦现象泛滥,那样一个毒液横流的社会,人们还有什么安全保障,还有什么幸福可言?所以,无论大事小事,要有规则规范,谁破坏了这个规则,扰乱这个秩序,我们不能听之任之,麻木不仁,应好言相劝或振臂一呼,一个文明有序的社会需要大家共同创造。”《他们,像云彩一样飘过》有四个断章,实际上讲述了肾病透析患者这样一个弱势群体里发生的几个故事。我很喜欢晓晴不急不躁平和地讲故事的方式,这里面,特别是前两个故事,一个讲了叫段其香的女人因病伤困,最后离开人世。这个故事的结尾给人留下了震颤的飞白,“她(段其香)一直向别人虚拟着哥哥为她换肾的故事,好长时间,我都被这个虚假的信息误导着,相信她有美好的未来,有活下去的希望。”而另一个故事则张扬了现实生活中夫妻情爱的珍贵。女人为了给男人治病累出了病,病中的男人送心爱的女人进了手术室,六个多小时过去,等到女人出来,男人却倒下了再也没有起来。“好多天,我都不敢相信这是事实,如不是自己身边的事,若听别人讲,一定以为这是一个杜撰起来的故事,它的情节比小说还巧合离奇,无论谁听了都伤感得痛心。女人终究没能回去送她的男人,她的女儿用手机将男人最后的影像发给她,她盯着手机上安详入睡的男人,声泪俱下地喊:王东明啊,我那么精心地照顾你,你就这么狠心抛下我了吗?”故事的架构至此完成,但隐含在语言背后的艺术感召却还在回荡。

  我们说文无定法,散文怎么写,它是需要一个完整的故事、好的人物形象?还是适宜一路俯拾,随感而发?真的不可以强求。我们当然可以通过故事的叙述,让人物和情节作有机融合,从而形象地传达出我们的思想与昭示;但是我们同样还可以运用借景抒情,以景衬情的方式直抒胸臆。辑在《天边飘过温暖的云》第四部分的《山水关情》,就属于这一类,它从写景入手,期冀人们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和自然。作者如是题意:生命本是一场漂泊,遇见谁都是一份美丽的意外,无论远方近处,还是山水人物,在心中,亦珍惜。《漫过心际的碧水》写了大陆与台湾相连相亲,一湾浅浅的水阻隔不断亲情的纽带;《雪花飘落新加坡》则是一篇去狮城的游记,写狮城的美、狮城的绿、狮城的绮丽风光,却也丢不了思乡的情结。“想家,那些时日,在新加坡,我还真的想。想家乡春绿夏艳秋红冬洁。想家乡生灵腾跃四季昭禾。家乡如歌,舒缓激昂快慢有节;如月,阴晴圆缺幻变自然。而新加坡没有这么分明,一年四季只有喧腾与满眼接天的绿野。”真的一切还是家乡好啊!所以在作者的笔下有了写荷兰花海的《花海四月天》和《你的绽放,让我四季凝眸》,写大丰港的《港城,如歌慢板》,写古迹的《施耐庵,寻您的足迹我再来》,写新农村风貌的《恒北梨花飘》等等,这些散文总体读来,你能感觉到作者写作中在处理景和情的把握上是适度的,她把所见用一种文化和审美的眼光去审视,并且倾注于感情,使之成为富有性灵的活物,“幸福大丰美丽大丰赋予花海全新的意义,不用去远方,近处风景也好,喧嚣尘世,让疲惫的心有一个憩息的净地。坐在碧绿的草坪上讲故事吧,讲安徒生、讲格林童话,待风车城堡中的灯亮了,那里一定住着美丽的白雪公主、拇指姑娘和幸福的小矮人。秋已去,爱常驻。”

  《天边飘过温暖的云》集结出版了,我为冯晓晴高兴,这是她的又一部新作,也为盐城的散文园地再添花蕾,可喜可贺!

  从天边飘过温暖的云,一片即或一朵也一定是被情怀所包裹。这是我们从这本散文集读后得出的最大的感受。清中叶文学大家袁枚提出作文“性灵”说,他认为“文以情生,未有无情而有文者”,冯晓晴是一个优秀的实践者。(作者系盐城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湖海》文学副主编)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