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一个尘封的远征军老兵

时间:2023/11/9 作者: 西江月 热度: 17670
若 雨

  他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中国远征军赴印度、缅甸参加对日作战

  一

  小时候,一天,一个乡下亲戚来到位于梧州骑楼城的我家里,只见来人腰板笔直,两眼炯炯有神。父亲对我说,这是钟培,当年在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中国远征军去过印度和缅甸。毕竟是行伍出身,见过大世面,钟培举手投足间,透露出一种智慧,不同于一般的农民。钟培每次来家里,父亲都让他留下来和我们一起吃饭。后来,我们家搬离骑楼城,和钟培的联系越来越少了。

  1990年,台湾和香港的叔叔回老家祭祖省亲,我陪父亲一同回去,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到钟培。1994年,钟培病逝在农村老家。

  对于钟培这个亲戚,我知之甚少,直到最近整理父亲遗留下的族谱手稿,我才知道他原来是大姑妈的长子,是我的表哥。

  钟培生于1918年,从梧州中学毕业后,在当时社会抗日热潮高涨的形势下,受到同乡李济深的影响,毅然投笔从戎,于1939年考入黄埔军校四分校十七期炮科专业。抗日战争期间,钟培参加了中国远征军,随部队奔赴印度、缅甸参与对日作战,任新六军105榴弹炮营少校副营长。解放前夕,钟培回到故乡苍梧县大坡镇,后来当过英语教师和医生。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寻找抗日老兵的新闻不断涌现,社会对他们的关怀也逐步增加。一直以来,我有一个愿望,总想走近并了解这个从黄埔军校毕业的亲戚,为他写点东西。

  二

  这个清明节,我回到了阔别多年的苍梧县大坡镇老家。

  我去了位于大坡镇胜洲村的钟培的家,找到了钟培的侄子钟炯斌。因钟培没有儿子,只育有一女钟佩莲,故大伯把钟炯斌过继给钟培,以便照顾钟培。钟炯斌在他家的小阁楼给我们展示了钟培的黄埔军校同学会会员证书、通讯录、医疗证等。上面赫然写着钟培毕业于黄埔军校四分校十七期八总队炮科。当看到钟培的照片时,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儿时在梧州骑楼城里和钟培见面的情景,我的眼睛湿润了。

  钟炯斌说钟培的女儿钟佩莲早已远嫁广东,很久没有联系了,其余有关钟培的情况也知之不多,还说钟培晚年一直独居在老屋里,很少和外界联系。看来,相当长时间以来,人们都很难走进这个远征军老兵的内心世界。

  之后,我们去了钟培生前居住的老屋。由于很久没有人居住,屋子显得破败。屋子旁边有一个院子,院子里有几个水缸,墙上几棵光秃秃的仙人掌在苦苦地挣扎着。

  我们登上正屋二楼,看见屋厅中间墙上挂着祖上的老人画像,上面布满了灰尘。钟炯斌从里屋找出一个箱子,打开一看,里面装满了钟培收藏的《黄埔》杂志等书籍。《黄埔》杂志创刊号上面有孙中山及广州黄埔军校旧址的照片。箱子里还有一本英汉字典,那是钟培当英语教师时用的。铺在地上的《黄埔》杂志和英汉字典与破落的院子显得很不协调,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反差。

  钟培于解放前夕回到故乡当农民。他刚回老家时,虽身穿国民党军大衣,但却遭遇土匪抢劫,非常狼狈。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一个国民党老兵注定是命运多舛。钟培曾经先后在胜洲小学和大坡中学教英语,后来在反右派斗争时便被清退出来。1978年9月,中央55号文件给右派摘帽子,钟培长时间“夹着尾巴”的日子终于结束了。我在钟培的遗物中发现一本笔记本,扉页上面用稚嫩的笔迹写着“送给敬爱的钟老师留念”,落款是“学生林秀珍赠”,钟培一直珍藏着这本笔记本。看来,天下最能够善解老师者,莫过于学生。

  三

  在钟培的遗物中,还有一份他的手书,漂亮的字体中透着一种坚毅,上面赫然写道:

  缅怀故就,能不慨然。

  硝烟方息,阋墙又起。

  因年事已高,久不政事,闭门谢客,潜心著述。阔别四十年,来去匆匆,别情依依,乃不负此行矣。

  觉关泉志,祖国统一及建设,祖国的共同事业中,青春年华之易逝。在晚年的霞光里,团结互助,鸟近黄昏皆绕树,人当岁暮定思了。从此弃武从文,走上了革命文学的道路。陌生的香港,饥饿、寒冷、疲劳、危险、病痛,伴随着夏天,骄阳似火,热浪袭人,香气四溢的茉莉花。全国青年怀有愤时忧国之心,苦无请缨报国之路。真如破竹之势,迭克名城重镇,迫敌弃甲曳头。

  衣单械劣,装备精良。阴霾密布,险象环生。

  今日两鬓垂霜,宝刀未老。临风企布,未书所怀。谨请为国珍重。

  仔细看来,“阔别四十年”,此手书应该是钟培写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硝烟方息,阋墙又起”,用了“阋墙”一词,原指兄弟之间不和,此喻国共两党的内战,表达了对蒋介石反共的不满。“弃武从文,走上了革命文学的道路”,说明钟培曾经有意把自己一生的经历用文字记录下来,怎奈“两鬓垂霜”“未书所怀”,事实也是如此,在钟培的遗物中没有发现更多的书稿,甚为遗憾。

  四

  我在钟培的老屋门前给他的亲人拍下几张照片,便离开了村子。

  在八哥李伟德家里,八哥对钟培谈及不多,倒是谈了很多有关老祖屋李家后人的情况,特别是十七叔李庆朝。李庆朝中学毕业后投笔从戎,考取黄埔军校二十四期,后参加中国远征军出征印度和缅甸三年,曾任坦克兵团连长。1947年,他和钟培奉命回国到东北参与固守四平战争,因不满内战,他们回到农村老家。联想到钟培有关“硝烟方息,阋墙又起”的手书,十七叔与钟培同在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远征军,又是亲戚关系,互相之间应有联系,这样一来,他们不满蒋介石打内战,一同回老家的经历,也就可以理解了。

  五

  从老祖屋走出去的李家后人,主要有两种人:读书人和军人,其中的军人包括国民党军人和共产党军人。与十七叔李庆朝和表哥钟培选择黄埔军校的道路不同,七哥李庆德和十哥李彬荣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显然,两者的境遇有着天壤之别。

  历史上,黄埔军校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精英人才。据统计,黄埔军校毕业生20万,有19万人为了祖国而战死沙场。

  在故乡老屋,我第一次近距离了解到两名毕业于黄埔军校的亲人信息,真是感慨万千。此时此刻,我不禁对黄埔军人身上表现出的民族血性表示深深的敬意。

  无疑,中国远征军征战千里,痛击日军,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书写了重要的一页。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远征军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参加远征军的官兵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及妥善安置。

  2015年,民政部、财政部根据中央要求向部分健在的抗战老兵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金5000元,以此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其中发放范围包括参加过抗日战争,后回乡务农的原国民党抗战老兵。对此,远征军抗战老兵无不欢欣鼓舞,国家终于承认中国远征军的抗日贡献了。

  此刻,我又想起黄埔军人钟培的手书及珍藏的《黄埔》杂志。安息吧,黄埔之英。壮哉,远征军的抗日英雄!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