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日渐消失的牲口

时间:2023/11/9 作者: 湖海·文学版 热度: 16748
姜佃友

  牲口见了面,首先要叫几声,算是问候。牛的叫声是“哞……”,声音悠长而浑厚;马的叫声是“咴咴咴”,声音短促而有力;驴的叫声尖利刺耳,如同漆漆黑夜里一个被野鬼惊吓的妇女的尖叫;如果把羊也列入牲口的范围,它的叫声则是“咩咩咩”,舒缓而富有君子风度,尽显其温柔的本性。除了用声音打招呼之外,牲口们还会用身体的接触表达友好,轻轻蹭一蹭,用头拱一拱,用灵敏的鼻子嗅一嗅,那模样,就像是一对热恋的情侣。

  而人对牲口们的问候,则是拍拍它们的身体,摸摸它们的头、耳朵、脊梁、毛发,有时也会对着它们说几句话:嗨,伙计,好好干!这话显然是鼓励;辛苦了老伙计,多吃点!这话显然是感谢。而牲口们的反应,要么眨眨眼,要么甩甩尾巴,要么惬意地叫几声,或者打几个响鼻,算是对主人问候的回应。

  伙计,是的,牲口是农民的伙计,不管是耕地的牲口,还是放牧的牛羊,都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得力助手,是他们在田野这方广阔的棋盘里决胜千里的棋子。人类一开始是靠打猎为生的,单靠自己的双手显然是不能捕获猎物的,于是埋伏在密林里用石块、木棍猛击野兽,把树枝削尖到河里插鱼。后来以种粮为生,单靠自己的双手显然是不能填饱肚子的,于是把俘获的猎物驯化,帮着他们干农活,野兽们摇身一变,成为农民兄弟的左膀右臂。如果没有牲口的帮忙,人类也许还在荒蛮的原始时代徘徊。农耕时代的文明,其实很大一部分来自那些默默无闻的牲口。

  牲口们从圈里走向田野的时候,阳光也从遥远的宇宙之洞开始动身,它要为牲口们的劳作加一把劲,一片片阳光就是一粒粒豆子,让牲口们浑身充满了鼓鼓的能量;清风也翻山越岭跑过来帮忙,帮牲口们擦去粒粒滚烫的汗珠,送给它们一个清爽的吻;就连那些鸟儿也赶来呐喊助威,在枝头上跳来跳去,为它们唱着婉转的歌谣。所以,一片庄稼地的收成,是人与牲口、阳光、清风、雨丝、鸟儿合作的结晶。一粒粒金灿灿的粮食,是对它们辛勤劳作的最好奖励。

  牛的马的驴的蹄子那么坚硬,是负千斤重和行万里路的磨练,使得它们有了把艰难困苦踩在脚下的勇气和毅力。在起伏曲折的山路上,在平坦无垠的大道上,嘚嘚嘚的蹄声叩在大地的胸膛上,一下又一下,时而欢快,时而凝重,时而密集,时而稀疏,就像是一曲交响乐。牲口们就这样从荒蛮远古一路走来,早迎霞光万道,晚披夕阳片片,一步一步书写着属于自己也属于人类的文明史册。

  “村庄是农人的村庄,更是牲畜们的村庄。”是呀,要是按数量来计算,那些牛马驴骡,那些鸡狗鹅鸭,肯定比人多。古老安静的乡村因为牲畜而充满了活力。人们对牲口充满敬意。农历七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元节,民间俗称“鬼节”,中原地区又称“牲口节”。这天,人们会举行一些敬奉耕牛的活动,如蒸羊羔形的白面膜,如燃放鞭炮,并且这天停止让牲口上坡干活。人们还把蒸好的羊羔馍拿给牲口吃,也有给牲口喂豆饼等精饲料的。晚上,还要做一锅米汤给牲口喝。“打一千,骂一万,七月十五喝顿小米饭。”这种朴素的感恩与赎罪理念,是人与牲口们和谐相处的基点。

  一头牛比一个人容易养活。牛不需要熊掌燕窝海参鲍鱼,不需要白菜芹菜萝卜菜花西红柿土豆,更不需要整体厨房电磁炉电饭煲,以及越来越精美的锅子越来越豪华的餐桌和亮闪闪的碗以及金灿灿的筷子。只要一把草料随意扔在地上就行,只要有点水喝就行,不管是清水还是脏水。顶多用石头凿个槽子,当作它的饭碗。顶多在生病或者怀孕产仔的时候,给它喂点豆饼。而且牲口们也不需要坚固豪华的房子,几根粗木棍竖起来,几根树枝搭起来,再盖上点麦秸或者稻草,再在四周围上几捆玉米秸,就是牲口们的天堂。

  一头牛有时又比一个人难伺候。难就难在它不会说话。人不舒服了,会喊,会去买药,看医生。可是一头牛不行呀,它生病了,发高烧,浑身难受,只能自己憋在心里,独自忍受。一只生病的牲口,就像一个不会说话的人一样,生病时只能用人听不懂的语言喊几嗓子,要是人没有足够的细心和敏锐的观察力,是听不出那声音里的含义的。那声音里有痛苦,有委屈,有无奈,有殷殷的渴望。它用泪汪汪的眼睛一遍遍瞅着主人的身影,希望主人过来查看一下。可是,人太忙了,除了忙地里的活,还要忙家务,忙教育孩子,忙人情世故,迎来送往,子娶女嫁,有时难免顾此失彼。况且,人有个通病,用着你的时候又是哈腰又是磕头,甜言蜜语,用不着的时候弃之如敝屣。所以,牲口们生病往往是病入膏肓实在动弹不了,不能上坡干活了,才被发现,其时大势已去。这是牲口们的悲哀,也是人类的悲哀。

  但牲口和人是可以建立起一种良好感情的。其实,真正的庄稼人,其内心都是把牲口们当孩子养的。植物都有灵性,更不用说动物了。我不止一次看见人轻轻抚摸着牲口的头,那样子就像抚摸自己的孩子一样。“听话啊”、“乖,犁完这片地就休息”我常常听见姥爷摸着牛的头,低声絮语。牛眨巴眨巴困顿的眼睛,摇摇疲惫的尾巴,好像听懂了这些话。但有时人也会粗暴的对待它。有一次在上一个陡坡时,小推车停在了中间,姥爷握紧鞭子狠狠抽打着牛的屁股,一边抽打一边把另一只手搭在拉车的绳子上,我听见鞭子带着尖利的叫声,然后啪的一声落在牛的屁股上。我闻到了空气中淡淡的血腥味道。车子终于上去了,姥爷擦擦额头上密密的汗珠,松了一口气,上前摸着牛屁股上的道道红印,眼里满是疼怜。我知道,要是上不去,人和牲口都会有性命之忧,这也是无奈之举。

  有时姥爷忙完了,还会端盆温水给牛洗澡,用鞋刷子轻轻刷着那些密密的牛毛。这时候的牛就像是一个乖巧的婴儿,闭上眼幸福地享受着。夏天乘凉的时候,姥娘会坐在牛的旁边,用手中的蒲扇扑打着那些可恶的牛氓和苍蝇。这时候的牛会惬意地摇着尾巴,时不时扭头看姥娘几眼,眼神感激而温暖,幸福而满足。我想,对姥爷姥娘的关心,它一定心知肚明,心存感激。相反,如果你对牲口不好,它也是知道的,并寻找机会报复。我们村里的王培海,脾气暴躁,不但对妻子孩子实施家庭暴力,还扩展到了牲口身上,他养的牛和驴,经常是伤痕累累。有一次,他硬是逼着一头牛连续耙地,湿漉漉的地耙起来格外费力,他手中的鞭子雨点一样落在牛的身上,牛终于忍无可忍,发疯般狂奔,生生把王培海的一条腿拖断了。

  小时候,我最愁牵牲口犁地了。一则地高低不平,且软,走起来磕磕绊绊;二则犁一会儿地牲口就不走了,你使劲扯笼头,它置之不理,你抽它踢它,惹急了,它还会用蹄子踢你。常常气得我眼泪汪汪。后来长大了,才明白过来,人还有心情不好身体不爽不想干活的时候呢,牲口不是机器,也有累的时候。

  我见过一头牛的出生。母牛侧卧在地上,四肢伸直,烦躁不安,滚圆的肚子不住地一收一缩,尾根时不时抬起,阴门有血水吧嗒吧嗒滴下来。母牛忽然挺直脖子,四蹄绷紧,毛发竖立,潮红色的阴唇一收一缩,沾满了浅黄色的羊水和殷红的血。牛的脸憋得黑红,发出低沉的叫声,浑身有袅袅的热气升腾。哇,小牛的前腿出来了,接着是头部,接生者双手攥紧小牛的前腿,配合着母牛慢慢用力,小牛终于脱离了母体。只见小牛浑身湿漉漉的,细细的绒毛紧贴在身上,就像是刚从水里捞上来。此时的母牛好像一下子虚脱了,静静地躺在稻草上喘着气,柔情万般的眼睛瞅着牛犊,有一种安详和幸福之美。

  我也见过一头牛的死亡。这里的死亡指的不是自然的死亡,而是被人屠宰。把牛一侧的两条腿用绳子拴住,两个人一起用力,牛轰然倒地。我觉得大地摇晃了几下。然后杀牛者手持大铁锤,照着牛的头部猛地砸下去,一锤,两锤……直到牛的四腿不动为止。也有用尖刀的,杀牛者手持尖刀,照着牛的脖子狠狠捅进去,只见鲜血喷涌,牛浑身抽搐,不一会就不动弹了。我始终忘不掉的,是牛临死前的那种眼神:哀求、哀怨、惊恐、痛苦、愤怒……还有叫声:哀婉、凄惨、凄厉……

  血淋淋的屠宰场景似乎和味美的酱牛肉、牛肉丸、牛肉片、牛肉干毫不相干,但是见过那种血腥的场景,就永远不会忘记。我总是难以拒绝牛肉的美味,在吃的时候又总是有种负罪感,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常常让我的心不得安宁。什么时候我能彻底断绝胃口的欲望获得心灵的救赎呢?对那些素食主义者,我充满了敬意。一个能管住自己嘴巴的人,也一定能够管住自己的心。

  机器时代的到来,对牲口们来说,既是一个喜讯,也是一种悲哀。喜的是从此不再受耕种之苦,颠簸之累,鞭笞之辱,以及风霜雪雨无情的戏弄,可以轻轻松松地消磨时光;悲的是它的恩宠从此也消失殆尽,无所事事对一头以劳动为荣的牲口来说,是一种折磨。它们的青春应该在广阔的道路上驰骋,它们的汗水应该在黝黑的泥土里挥洒,这样的岁月才更充实,更有意义。我每年都回老家给爷爷奶奶上坟,基本上听不到牲口们熟悉的叫声了。牲口棚废弃不用,大多坍塌了。也很少闻到牛粪马粪驴粪的那种热烘烘臭烘烘的味道了。我只能靠回忆和想象来重温往昔热闹而生机勃勃的景象了。整个村子静悄悄的,就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瞅着蓝天白云,一副慵懒无助的样子。电动车、三轮车、手扶拖拉机、四轮小货车、轿车、联合收割机……这些钢铁的构造,使得犁铧、耙、小推车、地派车、石碾、镰刀……这些农耕时代的主角们,不得不退避三舍,退出广阔的原野,退出历史的舞台。它们或躲在农家院子的一角,上面挂满了蜘蛛网,寂寞地了却残生;或被收藏在民俗陈列馆里,供人们参观,引发一番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慨。

  机器的产生与盛行显然是一种进步。可是在进步的洪流中,我却感到了一种无奈的悲哀。每次看着那些破败的农具,我的心就没来由的憋闷。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