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齑飘香源流长
——话说太平咸酸菜
黄 静
“自种畦中白菜,腌成瓮里黄齑(指酸菜)。肥葱细点,香油慢煼(炒)……”读着宋人的词,我就想起金黄鲜嫩、酸辣飘香的梧州藤县太平镇的咸酸菜,恨不得马上炒上一盘大快朵颐。
据说,太平镇江口村一个农家的祖先,从广东潮州学会了腌制咸菜的技术,觉得咸菜既好吃,又解决了蔬菜丰收季节时浪费、青黄不接时没有蔬菜吃的难题,便把潮州芥菜引进家乡,在村里种植,并对潮州咸菜的腌制技术稍加改良,制成咸酸菜,味道非常好,大受乡里欢迎。于是村人开始广泛种植芥菜、腌制咸菜,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摸索、改造,后来又配上太平本地独有的黄姜、井水,终于做出了金黄鲜嫩、清脆爽口的招牌咸酸菜,还总结出一套制作太平咸酸菜的方法。

太平咸酸菜
做咸酸菜的原料——潮州芥菜叶厚茎肥,短而粗的叶子你包着我,我包着你,乍看就像一个翠绿的球。把这些“球”掰去黄叶,洗干净,置于阴凉处晾到微微缩水、变皱,加盐搓,搓出一汪绿绿的水,然后把它们一个个整齐地放进干净的大瓦缸里,放一层菜、撒一层盐和黄姜粉,然后加入当地清凉甘甜的井水,用塑料薄膜盖着,在上面压上大石,让它们在露天的院子里静静地发酵、蜕变。每隔十天左右,要帮这些“球”翻一次身,翻过三四次,经过一个多月,翠绿的“球”就变成了金黄的“球”,黄黄的、嫩嫩的、亮亮的、酸酸的、辣辣的,视觉和味觉的双重冲击,令你口舌生津。
制作咸酸菜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尚书·说命》记载有“欲作和羹,尔惟盐梅”,这说明最迟在商代武丁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用盐来渍梅子。由此可见,我国的盐渍菜应早于《诗经》。《诗经》中还有“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的诗句,其中“瓜”是指瓜菜,“剥”和“菹”是腌渍加工的意思。据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菹菜者,酸菜也”。
咸酸菜的制作方法,最早出现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一书中。太平咸酸菜的制作方法,则至少可以追溯到清朝。
太平咸酸菜色泽鲜嫩,观之垂涎欲滴,食之齿颊留香。执着于舌尖上的享受的吃货们发明了多种烹饪方法,其中,酸菜鱼和牛肉搭配,色香味俱全,备受欢迎。其实我更爱像宋人那样,撒点小葱素炒,黄绿相间,加上白粥,就是绝配了。
南宋著名的诗人陆游,咏叹佳肴的诗词足有上百首。“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玉脍丝莼”,写的便是对品尝咸酸菜的感受。“玉脍”指的是被隋炀帝誉为“东南佳味”的“金齑玉脍”。“脍”是切成薄片的鱼片;“齑”就是切碎了的咸酸菜。“金齑玉脍”简要地说,就是今天的酸菜鱼。说到这里,大家的眼前可能马上出现这样一盘热气腾腾的佳肴:雪白的鱼片配上金黄的酸菜丝,色彩鲜艳、赏心悦目,空气中飘荡着鲜、香、酸、辣的绝佳味道……
现在,制作太平咸酸菜已经变成了藤县太平镇的特色产业,还远销东南亚呢!
责任编辑:陈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