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久的年味
何杰锋
春节到了,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过去生活虽然艰辛,却有着浓浓乡情的年味。
杀年猪
家乡的年味是从杀年猪开始的。家乡的生产队有四十多户人家二百多人,每年队里的养猪场都要留十多头猪,到过年时杀来分给各家各户。
腊月小年前一两天,生产队长哨子一吹,安排十多个壮劳力杀猪。我们这些放寒假在家的野孩子,一听到这个消息,都拥到养猪场看热闹。
养猪场建在水塘边,冬季塘水几乎见底。大人们沿着塘基挖三四个灶坑,安上了大镬头,先烧上水。接着,两三个人一组,把猪从猪场里拖出来,就着塘基当杀猪凳,开始一头一头地放血。一时间,小村的上空充满猪临死前恐惧的嚎叫声。
而我们这帮野孩子听着这嚎叫声,却异常兴奋,团团围着观看。把猪放完血,水烧开了,大人们把猪放进镬头烫一遍,再拖出来,刮毛,剖肚,理清内脏,把骨肉分堆,小半日就干完了。大人们把几个大镬头洗刷干净,倒入清水,放进猪骨头,熬出几大镬浓浓的骨头汤,每个镬头再放进十来升米,把猪红也放进去一起熬。
当小村的上空飘荡着猪红粥的香味时,孩子们都飞也似地跑回家向大人报告。于是全村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拿着一个大海碗来了。生产队长把着大镬,先让记分员舀出几碗给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送去,才宣布众人可以开吃了。于是大家围着几口大镬头,勺子翻飞,很快每个人捧着一大海碗猪红粥。大人们蹲在塘基上,吸溜吸溜地喝开了。我们小孩呢,先把粥放在一边,每人捧着一块大人帮捞来的猪骨头,一边啃着,一边打闹,别提有多高兴了。
有小孩夜里磨牙的,家里人就会从队长那里讨来一条猪鞭,就着大灶里的火煨香了,让孩子慢慢嚼了吃。据说吃过后夜里就不会再磨牙了。
吃过猪红粥,收拾停当,队长宣布分肉了。各家各户提着篮子,来到塘基,一边谈论着家长里短,一边听记分员喊户主的名字,喊到谁,谁就提着篮子到肉案称肉。各类肉搭配着分,每家都可以分到几十斤。一般来说,从小年到正月元宵节这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家家户户晚上都可以吃上肉了。
大人们回家把肉切成一块块,腊好,算计着春节有几户亲戚要走动,预留够走亲戚的肉,剩下的还要留一些,等春节亲戚来拜年时招待客人。虽然那时生活比较困难,家里放着几十斤肉,还得算计着吃,但过年时几乎每晚都可以吃上一两块肉,让我感觉还是挺幸福的。
放鞭炮
小时候过年,最激动人心的便是放鞭炮了。那时候,大家的生活都不富裕,但过年的鞭炮是不能不放的。一般年三十晚上放一次,叫“送旧”;年初一早上放一次,算是“迎新”。
一到年三十晚,我们一帮小孩子就在村里疯跑,看哪家放鞭炮了,就都拥过去,目的是抢一两个哑炮。要是知道哪家年三十晚烧卷炮,一帮小孩子就早早守候在那家的院子里,因为卷炮烧起来哑炮多,每个人都可以捡到几个。记得四狗大哥当兵回来的那年,带回两大卷2000头的卷炮,听说年三十晚烧一卷,全村的孩子都来了。那一次,我捡到了一只未炸响的大炮,还有小半截药引子,兴奋得一夜没睡着,年初一在自家的院子里点了个震天响,在伙伴面前很是自豪了一阵。
吃过年夜晚,照例是要守岁的。但那时村里没什么娱乐节目,陪着大人闲聊一阵,闹腾一天的我们很快就会睡着了。父母亲大约在夜里十一点左右便开始煮好汤圆,接近新年时摆好供桌,再把我们一一叫醒。当父亲来到床前,轻轻唤一声:“起来,放鞭炮啰!”迷迷糊糊的我们就会一骨碌爬起来,连脸也不洗,先去拿过那卷200头的卷炮,在神案前拜了祖先,便开始点炮。这一家响起,那一家也不甘落后跟着,顿时,小村便沉浸在浓浓的新年氛围里。
鞭炮响过,父母亲给了我们几个孩子每人一份压岁钱,之后,大姐点着火把,到村外的井里挑新年水,我们小一点的就点着油灯在家贴春联。干完这一切,尽管天还早,可我们早已没有了睡意。父亲把年三十晚那包小鞭炮剩下的三挂,给我们几兄弟每人一挂。我们便拆散开来,来到村巷,与伙伴们“砰”、“啪”一个一个地放,一直闹到天亮,才回家吃汤圆。
吃过汤圆,我们放完了自己的鞭炮,就直奔社庙,因为社庙里放鞭炮的人多,每人都可以捡回一大把哑炮。我们把这些哑炮的火药拆出来,自制“土炮”。我们这些没钱买鞭炮的孩子,便在这“嘣”、“嘣”的鞭炮声里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和欢愉。
走亲戚
过年最让我们高兴的就是走亲戚了。大年初二,照例要祭祖,算是开年。开过年,便可以走亲戚了。
走亲戚得带一些礼物。所带的礼物不外乎一块年里留下来的腊肉、两斤面条或米粉,外加一些糍粑,若没有糍粑,就买包饼干或水果糖。如果有哪家走亲戚能提上一只鸡,那可是很有面子的事。
我们小孩子喜欢走亲戚,除了走一家可以放开吃一次肉之外,最吸引人的,是能拿回一些拜年的利市。虽然都是一毛两毛的,但对我们来说,那可是不小的一笔可以自由支配的财富。记得我读小学买作业本的开支,基本上都是用压岁钱和走亲戚的利市钱买的。当然,大人也有意识地要带上小孩子,其用意不言自明。但如果一家几个孩子都带去,有时也会让亲戚为难。所以,我家走亲戚时,父母都预先分派好。走亲戚结束,父母亲让我们几兄妹把所得的利市钱拿出来检查一下,往往是我得的最多,很让几兄妹羡慕。
走完亲戚,就到了元宵节。吃过元宵节的汤圆,正月十六再祭一次祖(我们那里叫作散灯屏),新年就过完了。大人们开始上工,我们则开始上学了。
责任编辑:傅燕兰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