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残阳余晖映草原

时间:2023/11/9 作者: 草地 热度: 16291
叶上珠

  红原的红是永远的高原红。这红,是太阳刻在高原人脸上沧桑的烙印;也是党旗下红原儿女建设牧区草原留给生活的红,更是红军翻雪山过草地时传承下来的革命精神的红。

  在新中国发展的历史征程中,草原儿女在党旗下辛勤放牧,寻找新的脱贫路子,为建设牧区新家园奋斗不止。老党员尕嘎、甲洛和八宝就是众多党员中优秀的代表,他们的故事像百灵鸟的歌声一样,在广袤的红原草原上婉转流传。

  我决定去拜访三位老党员,是盛夏一个美丽的黄昏,正是看草原落日的绝美时候。

  天边刚好一片绯红,下落的太阳诗意地挂在天边,缓缓下沉,夕阳温暖的余晖洒向墨绿的草地,远处绵延起伏的群山若隐若现。而近处蜿蜒流淌的河流,就像一条金色的哈达铺在草地上。天似穹庐,笼盖四野,那些黑帐篷近处或远处的草地上,有数不清的肥壮的牛羊漫步其间,这里是它们流动的家,也是游牧主人流动的家。

  我都不记得来红原多少次了,前几次来都是因为“精准扶贫”脱贫验收工作。这一次来是为了走访几位红原草原上已经退休的老人,在退休不离岗的日子里,他们倾尽全力,像一根蜡烛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在红原,有的老人把默默奉献当成人生的乐趣,把老有所为当成另一种精神境界的至美追求。

  尕嘎教练

  在一间小小的藏式茶馆里,方形木桌上茶碗已经摆放整齐,先喝了一碗清茶解渴解乏,我们在凉爽宜人的风里等待老人的到来。

  一位身着藏青色衣装,佝偻着背的老人慢步向我们走来,老人走进茶馆后安静地坐在木质沙发上。老人的年龄和我父亲差不多,精气神还不错的尕嘎教练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还是感到有些意外。卓玛说尕嘎老师76岁了,他既是红原芒卓甲扎民间马术队的总教练,又是红原县文体局退休的老干部,也是阿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更是脱贫攻坚道路上的引路人。

  我们在一碗酥油茶的飘香里拉开了话匣子,老人慢条斯理跟我们说着话,也不拘谨,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我暗暗佩服这位在文体局呆了很多年的藏族老干部老党员,更佩服这位年轻时候在马背上叱咤风云的草原汉子。他的身上到底隐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又有多么让人咋舌的传奇人生?这是我心中特别想解开的谜团。老人仿佛看透了我的心思,话题像草原上的青草一样开始蔓延……

  马背文化源于古老的游牧社会,作为体现马背文化核心的马术运动,是古老的藏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一项具有鲜明游牧民族特色、悠久历史和深受广大游牧民族喜爱的文化体育运动。早在1300多年前的吐蕃时代,藏族地区就广泛开展赛马术文化体育活动。赛马场上那“骏马腾起似旋风,一声长嘶破碧空”的壮观场面让多少人热血沸腾,赞叹不已。

  年轻时的尕嘎教练英俊帅气,是草原上的一只雄鹰。在这一望无垠的天空下,是牛羊成群,骏马奔腾的大草原啊。尕嘎教练深深爱着这片祖祖辈辈生活过的大草原,也爱着草原上健壮肥硕的骏马。骑马放牧是草原藏民惯有的生活方式,马术表演可不是人人都会的活儿。热爱骑马的尕嘎教练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成立一支民间马术队。他从上辈家人那里得到民间马术技术的真传,对于骑马的精湛技艺已是集于一身了。1985年,在他精心策划下组建了红原县第一支民间马术队“芒卓甲扎”(藏语)。刚刚建立的马术队人单力薄,只有五个人五匹马,三十五年后的今天马术队已经发展到十六人二十匹马,他们是四川省甚至全国的第一支民间马术队。这支小小的民间队伍,在尕嘎教练的带领下“南征北战”,曾经还代表阿坝州参加了四川省及全国各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且屡屡获奖。

  红原县民间马术活动的历史可以追踪到一百多年前,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这项被藏族地区少数民族热爱的竞技活动随着传承人的逐渐减少,慢慢开始失传。尕嘎教练的一生,从青年到老年,他从未离开过他的马术队。

  尕嘎教练几十年来全身心投入到培养马术表演队员的艰巨任务中。尕嘎教练训练队员比较严厉,严格按照马术运动的规定传授专业技能。比如,教队员如何调教马匹,怎样做到上马动作下马动作的规范标准,怎样在飞奔的马背上表演高难、惊险、优美、巧妙的动作训练。红原民间马术队,在尕嘎教练的努力下,现在已经形成36套具有藏民族传统特色的马术表演项目,其中“致礼献花”“飞马跃鞍”“燕子探海”“双鹰展翅”“飞马拾哈达”等高难度高技巧项目最引人注目,成为马术运动赛场上最为亮丽的风景。这么多年过去了,为了不让民间马术运动艺术失传,培养传承后人是尕嘎教练肩上的重任。我问起老人的得意门生有哪些时,老人如数家珍说出一串名字。

  76岁的尕嘎老人在我面前话匣子一旦打开,我问什么他就答什么。问到这些年来马术队的生存问题时,尕嘎教练说每年政府会补助一些专项资金,每次外出表演参赛都是有酬劳的,特别是受邀请去参加马术运动表演,有时出场费有六万元之多。为此,作为总教练的尕嘎不会放弃每一次外出演出的机会。他说队员大多数来自牧区贫穷的牧民人家,在马术队还有一定的额外收入,队员家里收入增多了,慢慢就会摆脱贫困。谈到自己的马术队不仅仅是在传承民间马背文化,还在脱贫攻坚的路上贡献了一份力量,尕嘎教练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也倍感欣慰。

  谈到红原马术队取得全国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和第八届民运会的优秀成绩时,老人很淡定,他觉得那些金牌、银牌和铜牌都是过往,只能代表过去的成绩,如今他最操心的是马术队怎样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

  “目前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希望政府能够给我们划一块训练场地,一块300亩左右的草场空地就好了。现在我们马术队是在阿木乡租了一块草场在搞训练。”

  刚好红原县委组织部分管老年协会的领导也在场,他表示要尽最大努力帮助马术队解决问题,我们都希望老人的心愿能顺利实现。

  时光过往,弹指一挥间,那些在马背上奔腾的岁月让尕嘎老人永生难忘。有鲜花有掌声,有得到有失去。2013年那个夏天是尕嘎教练永远躲不过的劫,尕嘎教练带领红原马术队赴温江参加马术比赛,途中发生了车祸,他的三儿子不幸遇难,马术队也失去了一名优秀的队员。回想三儿子12岁就跟着自己在马术队艰苦训练的点点滴滴,跟随自己在马术队南征北战的往事,尕嘎教练心中的痛像一块石头一直压在老人的心底。今天的马术队新老交替的马背文化艺术传承发展良好,芒卓甲扎队员在脱贫路上也得到了最大的实惠。

  与老人挥手作别,残阳如血的草原异常美丽。尕嘎老人蹒跚的背影消失在我模糊的视线里。

  甲洛老师

  一座小小的普通藏式院子坐落在红原县县城边的草原上。屋子干净整洁,客厅的电视柜旁挂着一面小小的红旗。一位藏族老人每天早出晚归,从这里进进出出,这里就是红原县中学退休教师甲洛的家。

  我见到甲洛老师的时候刚好是正午,我们一边喝着奶茶一边轻松地聊天。甲洛老师今年68岁,退休前是一名优秀的远近闻名的双语教师。之所以强调“双语”一词,是因为在藏族地区,牧民孩子的启蒙语言是藏语,汉语是从进入学校后才开始学习的,这就要求藏文中学的老师不单单要会藏语教学,也要会汉语教学,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听得明白。甲洛老师从红原县藏文中学退休快15年了。这15年以来,甲洛老师一直走在教育扶贫的路上。

  回首退休下来的日子,甲洛老师感慨万千,他觉得很充实也很有意义。甲洛作为从教几十年的优秀藏文老师,他非常懂得藏族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习性和学习接受程度。无论多么调皮顽劣的孩子,只要经过甲洛老师苦口婆心的疏导教育,都会从心里接受他的批评意见。由于他优秀的管理能力、教育辅导能力和藏汉双语沟通能力,退休后,红原县人民政府特聘请他担任政府督学和国家政策宣讲员。

  在红原牧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历史遗留下来的观念,很多牧民都觉得孩子长大了就只能放牧,挖虫草、贝母等中药材,或者打工赚钱。读书到底有多大作用在他们的思维意识里是比较淡薄的,因此,牧区孩子并不会把读书学习放在心上,也就不会下功夫。面对这种普遍现象,甲洛老师在教书育人的几十年间经常走村下乡家访,与学生和学生家长沟通交流,耐心講解“穷不读书穷根难除,富不读书富不长久”的道理。慢慢的,红原藏文中学孩子们的学习风气越来越浓,在全校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源源不断地向上一级学校输送人才,很多优秀的孩子纷纷走进了大学的校门。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但是一个人长期坚持做一件好事就不是那么容易了。退休后的甲洛老师,一直心系着牧区孩子的教育状况,身体力行地继续为红原的教育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是啊,“扶贫先扶智”“知识改变命运”甲洛老师深知教育脱贫的关键所在。“牧区孩子对学习知识的渴望不是很大。大多数学生都贪耍,也比较自由随性,有些娃娃宁愿放牛也不想进学校读书。”甲洛老师不顾自己年事已高,经常穿梭在红原县各个中小学校调查了解情况,时时观察学生的动态,一旦发现思想上有问题的学生,甲洛老师就及时开导,在他的努力下那些想辍学的孩子也渐渐打消了念头。甲洛老师汉语藏语都讲得很好,他很喜欢和学生们做无话不说的知心朋友。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努力帮孩子们解决实际困难。学生和家长都特别喜欢和尊重甲洛老师。教育扶贫几十年过去了,他教过的学生遍布阿坝州各地。其中红原县机关就有很多职工都是甲洛老师的学生,真可谓“桃李满天下”。

  牧区的牧民常年生活在辽阔寂寥的草原上。对外面的世界接触比较少,思想单纯善良,对国家的方针政策有时不能完全理解到位。甲洛老师与其他宣讲员一起,不论雪天雨天,经常下乡下村给牧民们宣讲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特别是国家实行精准扶贫政策以来,老百姓得到了许多实惠。在脱贫攻坚的路上,甲洛老师不辞辛劳,风雨无阻地践行着一个老教师、老党员的奉献情怀。

  寥寥数语,怎能概括一个老教师一生的默默坚守。在红原县,还有很多像甲洛老师一样活跃在教育路上、扶贫路上的老干部们,他们像星星一样闪烁在夜空,照亮草原深处牛奶飘香的牧场人家。

  八宝社长

  朵朵白云挂在蔚蓝的天空。天有多宽,草原就有多宽。

  苍穹之下,偏西的阳光肆意洒向草原,草原仿佛一下子就变成金色的了。

  在红原更攀合作社的大门口,我正在全神贯注地欣赏气势恢宏的牦牛群雕塑像。一转身,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向这边走来,组织部工作人员对我说,他就是八宝社长。

  八宝社长高挑的身材并不显单薄,黑红的脸上露出可亲的笑容。这是我第一次见八宝社长,之前曾从别人口中听过一些他的故事。

  八宝是红原草原上土生土长的牧民汉子,青年的八宝是草原上能骑善射的能人,他当过村支部书记、副乡长,再到后来的县扶贫移民局三资办主任。2014年退休后,八宝一直在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想方设法找路子,他觉得自己身上有使不完的劲儿,一闲下来不做事就感觉浑身不自在。

  “草原有多宽,八宝的心就有多宽”,2016年红原县42家专合组织即将成立更攀合作社的时候,59岁的八宝以“急先锋”的姿态自我推荐成了更攀合作社社长。此后,信心百倍的八宝精神抖擞地投入到合作社繁琐辛劳的工作中。

  合作社起步初期,八宝的工作是起早摸黑对42家合作社的运营现状进行摸底,俗话说:将军不打无准备之仗。经过一个月的摸底调查,合作社的基本情况已经掌握于心中。

  对于八宝来说,当务之急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集资垫资,解决合作社基地建设等问题。草原牧民一年到头的收入很单一,一是自家的牦牛;二是挖虫草贝母等中药材的收入。更攀合作社体制属于集体经济,资金就得靠大家伙凑。在这种情况下,八宝社长先说服自己家人,率先垂范带头垫资,2017年总社基地顺利落成。

  接下来第二件事,便是竭尽全力与内地企业签订协议。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轻伤不下火线的八宝老人凭着一股韧劲儿,在相关部门负责人的通力协作下,顺利与17家企业签订协议。

  前期的准备工作都做好了,现在就只缺人员了,必须要有适合各个岗位的技术人员,这样合作社才能正常运作下去。2017年总社历时一个月培训出100多位一线生产工人,为初期的生产提供了最及时的保障。

  更攀合作社作为红原县的重点民生工程,政府的决策与投入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这项惠民利民的重大民生工程中,八宝作为退休干部在发挥老年人的余热过程中,克服种种困难,成了一名优秀的产业壮大的“引领员”。

  我们的聊天很顺畅,八宝老人的汉话说得很流利。一谈起更攀合作社,老人的话题总是滔滔不绝。

  “百闻不如一见”,八宝老人和合作社经理罗布让带领大家进合作社内部参观。

  大伙儿跟着八宝社长来到总社,占地七十四亩的更攀合作社宽敞气派,合作社基地厂房林立。一眼望去,红原县电子商务中心几个字特别醒目。更攀合作社在浙江省和绵阳市的共同帮助下,研发出了适合高原气候的各类产品。

  我们到电子商务中心体验馆内参观,看见室内各类食品、乳类化妆品、工艺品、手工业品应有尽有,琳琅满目的各种产品规范整齐地摆放在货架上。最让我感兴趣的当属云尚日化生产的产品:手霜、精华霜、面霜、唇膏。这些产品的原材料均是以牦牛乳为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可以吃的化妆品。更攀工艺品更是引人注目,经理罗布让还带领我们一行人参观了装配先进的现代化厂房。

  八宝社长说,我很乐意在社里面工作,这样才觉得自己还有用,更攀合作社能有今天的规模和成绩让我很开心。

  我问八宝社长,“合作社作为牧民自己的股份制企业,分红情况咋样?”

  “2017年开始,有1364户贫困户5000多人参与进来,已经连续三年分红了。人均分红190元。还解决了46个人的就业问题。以后分红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八宝社长对自己手头的工作情况烂熟于心,对更攀合作社未来的发展前景更是充满了信心。时间短暂,我们只是匆匆参观了合作社。

  尕嘎教练、甲洛老师和八宝社长,都是草原上人老心不老的普通党员,在退休下来的漫长日子里,以一名共产党员的不屈精神坚守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以一支蜡烛的燃烧精神贡献出毕生的光和热。

  傍晚告别的时候,草原上有微风,被夕阳燃遍的天空绚烂无比,我耳旁仿佛响起歌唱家杨宏基浑厚的男中音,“最美不过夕阳红……”

  责任编校:石晓迁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