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泉子,出生于1973年,浙江淳安人。他从1990年代初开始写作,如其所自述1997年进入“写作的元年”,迄今已出版多本诗集,获得多种诗歌奖项。正如著名诗人张曙光所指出的:“泉子的诗并不给人惊艳的感觉,平实而质朴,很少修饰,不事张扬,沉静、内敛,内容和技艺达到了一种均衡。从这个角度看,似乎带有某种古典主义的倾向。他的诗现代特征也同样明显,诗中展现的仍然是现代人的意识和对时代问题的敏感。”这种评价是准确、到位的。
泉子的写作独立不倚、沉静笃定,开阔而宽厚,既有出世的一面又有入世的一面;既有儒的特征,又有释的特征、道的特征;既有古典的、传统的影响,又有西方的、现代的影响。他与生活葆有充分的距离,在更高的高度上对之进行观察、审视,注目山水多于沉浸世俗。其写作有精神性、超越性,有精英主义特征,但同时他又是拥抱、热爱日常生活的,不冷漠、不封闭,体现着开放精神和平民精神。这是一种深谙平衡之道的艺术选择,也是一种诗歌境界和人生境界的体现。泉子有很多类似于偈子、俳句的短诗、超短诗,颇显人生智慧、思想高度与语言才华。“你越来越坦然/去成为一个孤家寡人,/对应于你对人世从来之艰难的/一种越来越深切的体认。”(《你越来越坦然》)这里面既显示了鲜明的主体性态度,又有着对人生睿智、平和的感知。与孤家寡人的选择类似,他在《即使置身于舞台中央》中写应做“与世隔绝的人”:“你必须成为/那个不需转身,/而即使置身于舞台中央,/依然与世隔绝的人。”这样的与世隔绝才使得诗人具有一颗更为敏锐、善感、不同于常人的心,正如《诗人的心》中所写:“一片树叶落下来,大地以微微的震动作为回应。/是又一片,是又一片片的树叶,/落下来,/落下来——/直到大地获得一颗诗人的心。”这种“微微的震动”极为形象地呈现出了人之为人、诗之为诗的本质。正是由于这种心跳、心动,人才能更懂得这“繁盛而虚无的人世”,更懂得生命中“那无处又无往不在的绝望与孤独”(《春梦》)。泉子的一些较长的作品如《他们曾作为天造地设的一对》《姐姐说出了另一种可能》《他们像躲瘟疫一样躲着她》《祖母》《巨石》多以叙事性为主,处理的多为复杂的在世经验,有在场性、命运感,体现出明显的人文情怀与现实关怀。诗歌的长与短在泉子这里各有侧重、各具风采。
泉子不是一个语言/修辞至上主义者(虽然他的周遭或远或近均有此传统),他对诗歌有更为深广的期待和关切。《月落日升》中说:“语言的背后是人,是他的心与脸庞,/是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一个人的地理、/气候、风俗,/以及我们头顶的/月落日升。”由此,语言指向了人的维度,也指向了意义的维度。《诗歌的意义》中直言:“不能为我们带来提升,/帮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诗歌的意义/是什么?”于泉子而言,诗歌仍然是值得期待的,是有力量的,而作为诗人的泉子,也自觉担负起了时代与历史的责任。当然,主要的责任是语言的责任、汉语的责任,或者更准确地说,现代汉语的责任:“我不是楚国的屈原,不是曾领魏晋风流的嵇康与阮籍,/我不是谢灵运,不是陶渊明,/我不是标识出盛唐,/甚至是整个古汉语之高标的李白与杜甫,/我不是千年之后都罕有匹者的东坡居士,/我是汉语的,一口新的泉子。”(《泉子》)“汉语的”“新的泉子”,这是一种自我的期许,也是一种自信与担当。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