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中国新文学学会第31届年会暨“代际写作与当代文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时间:2023/11/9 作者: 新文学评论 热度: 16328
◆张顺鲁微

  中国新文学学会第31届年会暨“代际写作与当代文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张顺鲁微

  2015年11月20日至21日,由中国新文学学会主办,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承办的中国新文学学会第三十一届年会暨“代际写作与当代文学”学术研讨会在中南民族大学召开。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张炯、中国新文学学会会长黄永林、著名作家刘醒龙以及来自全国各高校的8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大会共收到论文四十余篇,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围绕代际视域中的当代文学创作、代际视域中的当代文学批评、代际视域中的少数民族文学及其他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开幕式前,全体与会成员为因突发脑溢血去世的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著名文艺理论家熊元义教授默哀。开幕式由常务副会长张永健主持,中南民族大学副校长杨胜才致欢迎词,中国新文学学会会长黄永林致开幕词。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张炯、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醒龙以及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刘为钦分别讲话。

  中国新文学学会会长黄永林指出,代际差异既存在于文学创作之中也存在于文学批评之中。作家的创作会因地域、题材类型的不同体现出代际差别,学者的文学批评也会有类似现象,而且表现得更为明显。黄永林同时指出,发展当代文学,要加强代际间的精神交流,他希望学界同仁能够借此良机和中国新文学学会一道为当代文学建设添砖加瓦。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张炯强调了在当代文学领域进行代际研究的重要性。他分析了不同时代作家的创作特点:“50后”、“60后”作家因为“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等相似经历成了有着共同烙印的历史共同体;“70后”作家是被文坛忽视的一群,但是像魏微、盛可以、冯唐、安妮宝贝等人的后期创作还是很值得关注的;“80后”作家由于受众特殊的情感认同更容易被接受。张炯还用熊元义不幸病故的例子劝告各位学者要珍惜生命,细水长流。著名作家刘醒龙从“春秋大义”这一角度论述了代际文学的相关问题,并指出“文学最大的创意是让文学归于文学”,他强调“春秋大义”的继承非文学莫属。

  在接下来的主题发言中,朱栋霖(苏州大学)从文学史的角度提出“‘五四’后的现代文学是一部青春文学史”的观点。在他看来,我们的现代文学代表作大多是一二十岁的年轻作家的成名作,都属于青春写作,其特点是叛逆和颠覆。朱栋霖认为而今的“80后”是今后文学的主流,我们应该重视他们,用包容的态度欢迎他们。朱栋霖还指出,文学史是处在不同代际的人的个人思想,正是因为代际写作的差异才形成了今天的文学史格局。李运抟(广西民族大学)认为“卡夫卡式”和“马尔克斯式”中国叙事是中国当代小说试验的重要构成,并且相当程度上能说明中国文学试验的现实语境、作家思考与文学追求。他认为我们应该持一种温软的、人道的立场来看待代际文学。汪政(江苏省作家协会)从茅盾文学奖的评审总结出中国长篇小说追求一种“重”的标准——重要的人物、宏大的主题、“泥沙俱下”的语言。一些较“轻”型的作品甚至根本无法进入决审环节就被淘汰了,所以说长篇小说评审的惯性是强大的,这需要一些调整和改进。杨彬(中南民族大学)阐述了民族意识的表达是少数民族文学成熟的标志,提倡在多元一体的爱国主义框架中表达民族意识。她对少数民族文学中极力张扬本民族文化的优点、回避不足这一现象进行了探讨。胡景敏(河北师范大学)以《随想录》为例指出文革回忆是老生代散文成立的前提,并认为“60后”的写作特点是历史的,“70后”是生命的,“80后”是叛离的。张卫中(江苏师范大学)具体分析了“50后”作家的特点:这类群体因为经历了大的政治运动,较以后的作家更有大历史意识、时代使命感,语言也较为厚重。此外,在文学传承方面,他强调语言是养成的、是可以传承的,作家早年的大量阅读对他本人文学语言的产生有重要影响。毕光明(海南师范大学)从历史经验与结构缺失下的文化误判入手,探讨“70后”评论家对八十年代的反叛,其观点引发热烈反响。他认为“30后”、“40后”、“50后”批评家面临交接,而“60后”优秀的批评家又凤毛麟角,“70后”批评家最为拥挤但都对“80后”青年作家采取反叛态度,这里面存在代际间的理解障碍问题。针对上述发言,贺仲明(暨南大学)作了提纲挈领的评议,他认为年代不同自然会导致观点的差异,代际差异的复杂性不可简化。但是也不能过分强调代际差异,因为同一年代的作家群都会有差异,同一作家群内的不同作家也会有差异,所以文化观、文学观、学风问题等都不容忽视。

  除主题发言外,与会专家、学者还通过分组发言的形式进行交流。第一场发言由朱栋霖(苏州大学)主持,赵小琪(武汉大学)评议。毕海(中央民族大学)首先从野夫散文的阅读和传播受压制谈起,指出文学的独特性在于个人经历的表述,强调亲历者经验、代际经验。他还提醒大家思考如何在代际经验和个人表达中找到平衡。徐勇(浙江师范大学)对“80后”纯文学写作的创作模式做出了自己的分析,他认为“80后”作家不只是经验不足,更重要的是他们走不出微小叙事,一味地再造现有经验和进行形式探索,所以他们没有重建小说的生活总体性。谭绿屏(德国华裔学者)表示国内的当代文学研究景象繁荣,呼吁学者们关注海外华人文学,促进海内外当代文学研究的共同发展。谢廷秋(贵州师范大学)从贵州的“60后”、“70后”、“80后”作家的创作入手,总结出“60后”作家偏重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创作,“70后”侧重写民族记忆,“80后”则主要写青春成长小说。陈啸(中南民族大学)分析了京派文人交游与文学的关系,并且希望做文学研究不要贴标签,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学,不要因为过分政治性而影响了文学性。针对上述发言赵小琪进行了深入的点评。他从是谁最早提出代的观念、是否有代际等基础问题强调我们不能只是纵向地看待这个问题,还需横向观察。西方强调代的横向性(空间维度),一般重大历史事件对一代人会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同一代际对同一问题也会有不同的表述。所以说代不仅是一个时间性的范畴,也是一个空间性的范畴、社会文化范畴。

  第二场发言由徐文海(中央民族大学)主持,汪政(江苏省作家协会)评议。在第二场发言中,丁润生(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从贵州作家王安平的文学新著《何必当初》切入,呼吁学界关注不同代际的贵州作家创作。李展(武汉纺织大学)从湖北作家王晓英入手,分析“70后”作家灾难深重的精神世界。青年博士王牧从电影的角度分析了第一代到第七代电影导演的不同特点,他没有遵循十年一代际的传统划分,而是采用了电影自身的代际理论,得到了在场学者的好评。陈黎明(河北大学)从作家代际命名的合法性问题入手,谈到了代际性命名的三个问题:一是容易让我们忽略文学的普遍价值和共通性;二是代际视角的遮蔽性;三是容易导致作家为了强调自身的差异性而去矮化、消解、排斥其他作家。雷鸣(河北大学)从文化角度阐释了新世纪以来作家的代际冲突,他表明这是一种平行的异己关系,里面有“三喻”文化的复杂纠结、青年的亚文化的抵抗症候、媒介文化的市场逻辑问题。俞敏华(浙江师范大学)从文学期刊的角度分析了“80后”作家的严肃文学理想,认为他们是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文学的关注,展示着当代文学的丰富性,也代表了文学期刊的新走向。

  最后,刘醒龙与在场学生进行了互动。来自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就不同问题与刘醒龙展开了交流,刘醒龙结合自身创作就代际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气氛非常热烈。

  22日上午,大会继续就代际主题进行分组发言,由郭宝亮(河北师范大学)主持,李运抟(广西民族大学)评议。会上,王万森(山东师范大学)分析了批评与创作的对应关系,他明确表明选边站队对文学是有伤害的,贴标签就意识形式化了,建议学会不要在文学界搞分派,有文学意见就争论,避免新左派。他还提倡学界要多点人文精神、宽容精神,发扬学会阅读经典的优良传统,改变陈旧的文学观念,建立一个宽容平和的文学环境。谭伟平(怀化学院)认为代际可以为研究提供一个视野角度,因为代际写作在网络文学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处于消费时代的文学创作与新媒体密切相关,文学内容的更新换代也比较快,网络语言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些都是新世纪网络代际语言的显著特点。周宪新(湖南益阳“三周”研究会)从新时期散文创作的代际差别,谈到湖南益阳作家周立波的研究。青年学者们还从新生代海峡两岸文学作家的城市书写方面、后王朔时代的北京成长小说方面谈到了自己关于代际文学的独特见解,引发了在场专家对青年学者的积极关注。张永健(华中师范大学)探讨了中国新诗的出路问题,着重强调了贺敬之的诗歌地位,呼吁学界重视贺敬之的诗歌创作,重视十七年文学。李运抟(广西民族大学)、郭宝亮(河北师范大学)对上述发言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并双双表明希望学会多一点年轻人的声音。

  11月22日上午,大会闭幕。闭幕式由中国新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张永健主持,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杨彬致答谢词。中国新文学学会向华中师范大学和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赠送了徐文海的书法作品,徐文海高唱草原歌曲,将闭幕式气氛推向高潮。随后,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遇春通报学会相关事宜:汪政、刘为钦、杨彬当选为副会长,吕汉洲当选为副秘书长,杨晓帆、毕海、李勇、杨建兵、刘传霞、阳燕、周晓平、邹理、余中华当选为学会理事。下届年会主办方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胡景敏致词,他表示一定做好下届会议的准备工作,欢迎各位代表明年到河北师范大学参会。最后,新文学学会副会长张卫中致闭幕词,至此,中国新文学学会第三十一届年会圆满落幕。

  会议期间,与会学者就所涉及领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气氛热烈。研究者关注与研究的空间得以大大拓展,表现出研究角度的丰富化以及研究领域的纵横延伸等特点。德国华裔学者谭绿屏的出席使这次年会由一个国内的学术研讨会上升为国际范围内的当代文学研讨会。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醒龙的列席更使年会由文学研究者的盛会变为文学研究者和创作者积极沟通的大会。本次年会取得的很多成果,提出的很多问题,将会引起学界的关注和反思,从而对当代文学的积极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者系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