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米亚·科托:创造即是存活

时间:2023/11/9 作者: 小说界 热度: 14146
邱宇同

  “我们所受的教育让我们太过重视被呈现为‘现实的东西。最好的办法是不要将现实看得那么重,而是去相信存在着许多种现实,而且它们全都是真实的。”

  米亚·科托是生活在非洲莫桑比克的白人作家。出于作家和科学家的双重身份,他在当地知名度很高。两年前他受邀第一次来到中国,在上海的街头,曾有莫桑比克人认出并拦住了他,要求合影。这类事在莫桑比克当地很常见。“作家在莫桑比克,扮演着类似传声筒的角色,民众有任何声音,都会请求他们发出。”当被问到作为白人生活在非洲、为非洲人代言,会遇到什么阻碍时,米亚·科托表示,我们常常为了方便,用一个群体称呼一个人(中国人、非洲人),又将对一个人的认识化约到一个群体,形成毫无裨益的“刻板成见”,他想要做的就是粉碎这些固有的框架和标签,去强调个体生命的存在。

  1955年,米亚·科托出生于莫桑比克第二大城市贝拉,14岁就已在当地报纸上发表诗作,后来他搬到首都马普托,在大学里学习医学,并经历了莫桑比克的殖民地独立战争。1983年,米亚·科托出版了首部诗集《露水之根》,此后则以创作小说为主。2013年,因为在创作的多部虚构作品中展现了“风格的创新与深厚的人文精神”,完成了“从地域性到全球性的过渡”,米亚·科托获得了葡语文学界最重要的奖项——卡蒙斯文学奖,也成为近些年诺贝尔奖的有力候选人。

  尚未接触过米亚·科托作品的人,很容易因“魔幻现实主义”的标签而先入为主,想象某种拉美文学特有的气质。然而米亚·科托在写作中所做的,似乎都是靠语言——这种边界模糊、张力巨大的武器,去对抗两分法和简单定义,在字句中重构观念。在一次演讲中,他谈到自己对语言的理解:“童年时,我们所有人都曾体验过这最初的语言,这是一种混沌的语言。我们都曾安享一个神圣的时刻,在那一瞬间,我们的生命可以成为所有的生命,而彼时,世界依然在守候一种宿命。这种与畸形而又混乱的世界间的联系被乔伊斯称为‘混沌理论,正是这种联系促成写作之事,无论身处哪一个大洲,无论归属哪一个民族、语言与文学体裁。”

  在米亚·科托的中国之旅中,作为他的编辑,虽然只与他短短相处了两周,但能感受到小说的异质世界在作家身上显现。对于文字,米亚·科托有着神奇的掌控力,只要是看过的汉字便过目不忘,而讲故事则是他理解世界的方式。在一次真实的“狮口脱险”之后,他回到帐篷,写下女性幻化为母狮,吞食男性来拯救女性的故事(《母狮的忏悔》),并对此深信不疑。在米亚·科托的世界里,不只是相信万物有灵,而是时时刻刻感受着与周遭的联系,置身于生命的圆环里,并作为其中的一员,坚实地与祖先一同存在着。语言击碎那些牢固的围墙,让现实与虚幻同时侵入,在故事中扎根,将事物归还其本身。而只有绝对坦诚,他才能将所有魅力展示于你。

  来中国前,米亚·科托在邮件中反复强调,要看一看故宫。在车上,他提到最近正在写一本有中国历史元素的小说,于是仔细询问起了汉字和生肖。历史和虚构将如何在他的文字中伪装、交融,形成诗意的科托式叙事,这让每个阅读他的书的人都总是期待着下一本。

  记得当时最后一场活动结束后,作家分别为大家题词。在给我的两本书上,他先写下:一本书中有光亮和阴影的地方,编辑是那个决定哪处是光亮、哪处是陰影的人。我将它作为对于我编辑身份的鼓励。另一本书上他写道:并不存在教堂,有文学、音乐和诗歌的地方,就是你的教堂。我将它作为朋友之间赠予的箴言。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