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南市人,八零后,乐评人。2007年开始小说创作,作品散见于《收获》《小说界》《上海文学》《小说月报》《天南》《东方早报》等刊,出版有长篇小说《现代变奏》。
你如果白天过来,有些风景是不会错过的。
这个小区虽然规模巨大,但只有一条主干道,两边停满了轿车,各省市的牌照,统一朝向。居民出入,一旦身后刺来灯光或是响起喇叭,就会条件反射地避让,不然车辆推进困难,对彼此的安全都是问题。初涉此地的司机,取出小区门禁设备吐出的车卡,看见这副阵势,通常不是问等下要停在哪里,而是等下他该怎么出去?
“一直开,开到底就是出口。”
我们打出租,通常发生在深夜,所以不会遭遇小黑皮。小黑皮是绝对不让车子的,而且他非常冷酷地走在路中央,步伐稳健,分不清是聋子呢,还是傻子?
“聋子啊?”曾经有位司机,被怒气鼓胀到摔车门找他评理。司机越是怒斥,他越是微笑,还把手里无线电模样的播放器凑上耳边,哼唱道:
“为你打开一扇窗,请你看一看,请你望一望。”
相当一部分人拿他当神经病处理,但是,他们也有犹豫的时刻。有一次,小黑皮发现小区六十五至七十号这排房子的过道被一辆商务车堵塞了,他绕行一圈,拍着车屁股就嚷起来了,主要观点有两条:1、车子霸占主干道已经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现在连过道都不肯放过吗?2、万一小区居民有点突发状况,到时候救护车开不进来,出了事故谁负责?他就站在那里嚷嚷,好似一件行为艺术作品。
关于小黑皮的精神状态,和小黑皮这个绰号一样值得深究。明明是半个老头子了,还叫小黑皮。当然,会这样称呼他的,除了物业,都是老邻居。后者是从北外滩动迁过来的,一晃十年了,有些人的户口还吊在提篮桥街道。这种情况同样发生在那些十六铺的动迁户身上。曾经他们以老南市自居,到了新世纪,升级为大黄浦,然后动迁组就浩浩荡荡地进驻了。
“哎哟喂,这种地方好住的啊?那么落乡的地方。”
最早的看房团都浸泡在流放的绝望之中。北外滩、十六铺,两支队伍互不相识,但是队形一致。他们把怒火射向小区的过于偏远,周边设施的完全空白。再多的负能量都无法阻止他们搬过来,因为相比另一处房源,这里好歹房型还可以。由此,他们的心态起了变化,常常以乡下人自嘲。我们现在还能在小区的老年人活动中感受到这些迹象:他们聊天,有一个特点,喜欢把上海挂在嘴边。
“昨日去上海了啊?”
“是呀,女儿带我去公济医院看专家。”
“公济医院不灵的,还是广慈医院好。”
那是一群颤巍巍的老灵魂,女性为主,数量逐月下降,和小黑皮一样,一整天基本都荒在小区里。清晨,他们在花园散步;午后,他们的叹息在花园散布;傍晚,他们在花园看小辈溜狗,或者跳广场舞。对于年轻人来说,尤其是住在花园周围两排房子里的年轻人,这些老灵魂远比闹钟残忍。清晨五六点钟,他们吃过早饭就出来社交了。最风光的是那位打快板书的老先生,白衣长衫,一顶许文强式样的帽子。或许以前是吃开口饭的,他把花园变成了舞台和练功房,已经衰败的嗓子经过吊拉惊起一串麻雀,竹板的敲击如同咒语在空中回旋——下笔至此,我们才意识到,这些具有驱魔意味的表演在今年已成绝响。在这个小区,人的味道是突然消失的,你找不到那个节点,因为大家始终处于间离的状态。新式小区的隔绝无益于把十六铺的和北外滩的捏到一起。老房子虽然拆了,固有的社区意识、交际圈子还在,房产租售加剧了邻里的陌生化,于是,疏远如瘟疫一般蔓延。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小区虽然离最近的地铁站有半小时的车程,但是房型迷你精致,七十平方的两室户是主流,让那些条件有限的新上海人颇为心动,也让那些向往上海的老上海人看不惯。
“寻死啊,房子买到这种地方来。”
“你晓得这房子现在啥价钱啊?”
“啥价钱啊?”
“毛两万块一个平方呢!”
“啥?已经到两万块啦!寻死啊,两万块买这种地方!”
动迁房的过户时限是五年,房价飚升已经很多年了。
然而在这样的背景板下,小黑皮是一个例外。通常,一个小区的凝聚力与居民绰号的数量以及恶俗程度成正比,邻里的对话如果是以门牌号码、姓氏称谓来开场,那么这个小区只能是一盘散沙。我们不了解小黑皮的门牌号码、不了解小黑皮的姓名,但了解小黑皮这个人。他已经构成了居民的群体记忆——那个往返急进的身形:右手一根香烟,左手一只数码播放器,用他那破锣嗓追赶唱响的沪剧。他比机器高明之处在于唱词的灵动,他能把迎面的熟人、关联的事迹唱成戏,应变的本事,在那些骤雨奇袭的时刻尤为凄楚。
“落雨了!落雨了!落雨了……”
“哎哟,落雨了嘛,快点去收衣裳呀。”
他唱到哪里,哪里的阳台就一片狼藉,从小区的正门一直唱到后门,唱到自己浑身汤汤滴,去门卫室借毛巾。他的男高音是那么刺耳,那么突兀,让人想起传呼电话——在上世纪,它们曾是上海弄堂乐章里最平常的和弦,如今踏着时代凯旋的音步,失去了调性。
所幸还有中老年人,赋闲在家,会成为小黑皮的知音。小黑皮尤其受到老年人的欢迎。120号202的黄阿婆生前是他的粉丝之一。黄阿婆给人一个举着望远镜的便衣形象,三餐之余,她基本僵在朝南的卧室,隔着玻璃窥视这个小区。在她行动还方便的年月,小黑皮时常客串一把娘姨,帮她采购货物,比如那只军用望远镜。
“老太,我到菜场里兜过了,甘蔗有是有的,不过只有青皮的跟黑皮的。”
“要红皮的。没就算了。”
这是一位脾气怪异的女士,物质也罢,精神也罢,坚守宁缺毋滥的原则,最后把子女都得罪了。让子女尤为苦恼的是,女士乐于给山上捐功德。好些腿脚还算便利,和她差不多年纪的女性教徒,是她家客厅的常客,总是趁老太子女不在的时候搞募捐,带来承诺,带走钱款。这些钱是否进了个人腰包,无人知晓。老太的四个小孩一致决定,维持轮流的探视与照顾,前提是把老太送进养老院。
“老太,甘蔗我帮你买来了。”
“咬不动了。给护工吃吧。”
“哦……对了,大家蛮想你的,托我问你,啥辰光回去?”
“啥,回去?这种地方是你想回去就好回去的啊?这种地方是直的进来,横的出去。回去?”
守灵夜,黄老太终于以照片的方式回家了。消息次日传到小黑皮那里,经过他的广播,成为小区颇具影响的秘密。老宁波对这位七十多年的女邻居评价不高,但伤感还是主导了他的双脚。他坐在轮椅上,借助鞋跟与地面的摩擦,背道而驰,一寸一寸脱离小区。这几乎是他公共生活的全部,一来避免肌肉萎缩,二来在巡视的过程中找寻生命的意义。他从早到晚都在找寻,范围通常仅限于这个小区。偶尔,他在某些情绪的渲染下,把轮椅退到外面的世界。在大马路上,他就不敢盲退了,过马路的时候,必须站起来,扶着空轮椅过去。有时,我们会在离小区一公里远的公交车站(换乘地铁的唯一公共交通)见到他的轮椅。他刷敬老卡,坐爱心座,身边是折叠成仿佛玩具的轮椅,一站路后,他缓慢地抱着玩具下车。
在小区安装门禁系统之前,老宁波可以坐在轮椅上不带扭头地退回来,现在,这成了一种梦想。门禁的引入改变了小区人士的生活,连蛮横的快递员都向物业低头,配置电子钥匙。没有这个红色的小玩意,谁都别指望轻松地出入。于是,门卫就像某些女性用品的广告词说的那样:“加倍安心,全天舒爽。”那些忘带电子钥匙的居民,因为无法出入,透过铁门以及门卫室的玻璃强烈谴责。强烈谴责的意义就是强烈谴责,最后多半是小黑皮出面,但是,他手中的电子钥匙不认陌生脸蛋。那些无法证明身份的,结局就是被小黑皮的户口调查烦到有后续的路人来解救。久而久之,小黑皮俨然成了半个门卫,他的腔调、肤色、年龄以及烟瘾无不推演着其中的逻辑。很多外来人员为这个小区有如此敬业的门卫而纠结。至于门卫室,比小区的任何地界更受到烟雾与欢笑的青睐。我们有时去那里领快递,就看见真假门卫用香烟和小区八卦互相酬唱,若非后来爆发的风波,双方也不会落得那么惆怅。
大约是去年夏天,物业酝酿增收物业费。他们派了三个老阿姨,挨门逐户,广泛听取意见。尽管增收的理由切实充分,但体现在调查册上,几乎全是反对两个字。不久,小区里刮起阵阵风浪,说物业费上涨已经内定,还说目前的这家物业严重腐败,收缴的物业费、停车费,半数以上深陷股市,保洁人员因为欠薪而怠工。居民们愤怒了,仿佛小区附近就要兴建化工厂了,而这里的环境之糟糕、楼道之脏乱本就是顽疾。于是,一片片的强烈谴责惊呆了物业。居民们甚至创建了微信群,把二维码张贴在每栋楼房的铁门上——虽然两天之后全消失了。他们在群里讨论小区的命运,厉声疾呼,成立业主委员会,改选物业。新的物业必须从多家具备专业资质的公司中诞生,改选过程必须是公正的、透明的。群众的意见实在太多,数百人的群聊无法串联,一个措辞激愤的积极分子(昵称“57号501”)要求大家像他那样改昵称,改成所住楼房的门牌号码,这样利于讨论。没有人响应。
某一天,小黑皮突然发现,物业的所有职工在他的面前仿佛一根一根棒冰,要用舌头去舔、用嘴去含。更糟的是,他们冻成了一个庞大的整体,他绝望地在冰库里腾挪,试图把他们搬到太阳底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周以来物业降噪行动的大胜:靠三张通知,张贴在每栋楼房及小区的各种显著位置。第一张撤销了增收物业费的计划,并把原因归结为聆听居民、尊重居民;第二张驳斥了对物业的指控,并把小区的脏乱归结为人力费用提升导致的工人数量减少,而居民豢养的宠物以及各种群租恶习却在增长;第三张警告了那些幕后黑手,强调已掌握大量证据,证明此次风波是有预谋的诽谤和外部势力的勾结破坏,如果不知悔改,就只能法庭上见了。三大消息出台,原本枪口一致的微信群分裂成宠物和股票两大派系,后者又因为股市的过山车而消失,崩盘的阴影让很多人无力吐槽,而另一些人则默默地点击了“删除并退出”。
“戆棺材过来了喏。”
“等下帮伊汰汰脑子。”
门卫向小黑皮摊牌了。他们必须站在物业这边,一方面,他们本来就是物业的一部分,没理由自残;另一方面,即便物业有什么过失,永远都是老板和饭碗。换句话说,现任物业的垮台对他们没半毛钱好处。小黑皮惊呆了,他明白自己正在扮演一个完全陌生的角色,这个角色须具备娴熟的新媒体技巧,而他,连智能手机都玩不转,甚至不会上网。他的解释无人采信,他急了,怂恿门卫去他家里参观。门卫拒绝了。
“真是跳进黄浦江也汰不清爽。”
“没办法,上头发声音了,叫阿拉保持距离。”
从此以后,小黑皮再没能从门卫室探听到任何有关物业的消息。小黑皮的任何莅临都被赋予了领导视察的威慑力:前一刻,门卫还在嬉戏;后一刻,空气就冻结了。
没有人能够举证小黑皮的清白或者罪污,也没有人多此一举。事情过去了,过去的小黑皮回来了,他又在小区里穿梭,和闲杂人士攀谈,仿佛一个侦探,后面拖着一条尾巴。起初,我们以为那是他的跟班,就像福尔摩斯与华生,后来才知道,那是物业安插的倒钩。那位满口苏北话的老阿姨原先是小区的保洁员,现在放下扫帚与拖把,从事一份轻体力的工作,这对她的健康大有裨益,且未曾受到事主的鄙夷。早先大家确实有些奇怪,小黑皮告诉大家,个把月也就习惯了。如今的他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快感,是的,他的意思是快感,从他的谈话中我们可以下此推断。
“朋友花头浓的嘛,开始养金丝鸟了。”
“瞎讲有啥讲头啦。”
“怎么瞎讲啦?如果没你,她就又要回去扫地了。现在多少好,钞票不少,工作又轻松,等于是你在养她呀。”
小黑皮笑了,没走几步,笑容被花丛淹没了。他嗅到了一丝危机。如果哪天他不再对物业构成威胁,那么,他的跟班就要回去扫地了,门卫还未必重新接纳他。一个舍不得跟班,一个舍不得这份轻松的工作,紧急会议被迫召开。当时正在轮椅上倒退的老宁波无意与闻了一切。他们似乎达成了某种战略联盟,一边,小黑皮从跟班那里获取物业的动态,然后把这些动态往某个角度歪曲,小范围地散播;另一边,跟班再把小黑皮的动态汇报给物业。这种联盟让小黑皮的生活仿佛一包彩虹糖。
“你们晓得吗?小黑皮跟这女人姘居了。”
“你刚刚晓得啊,老相好了。有日夜里,我出来倒垃圾,看见他们两个在花园里亲嘴巴。”
然后她们开始展开、渲染,好似自己是小黑皮家里的一组摄像头。花园里的欢快持续了半个小时,直到一个“新人”带来一则社会新闻。
“听说了吗?提篮桥要拆了。”
“提篮桥还没拆啊?”
“当然没拆,提篮桥怎么可能会拆?”
“要拆的,前两年就讲要拆的。我记得,在报纸上看见过的,说要拆的。”
“那么等提篮桥拆了,那些劳改犯搬到啥地方去呢?”
“终归有地方去的。你放心好了。”
“我有啥不放心的?”
“哎哟,争啥啦?不要听网上造谣,网上的话,好相信的啊?”
“就是讲,提篮桥怎么可能会拆呢?”
她们沉默了。
“讲起来哦,从提篮桥搬过来,也有十年了。”
“是呀,一闪眼睛,十年过去了。”
“辰光过得真快。”
“啥辰光,有机会,应该回去看看。”
“也不晓得,现在变啥样子了。”
“啥辰光回去看看,趁走得动,应该再回去看看。”
“是的呀,啥辰光,再回一趟上海。”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