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纽约时报》评出2007年度最值得关注的图书排行榜,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大卫·里维特(David Leavitt)的长篇小说《印度店员》榜上有名。这部小说以细腻多变的笔触,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为背景,生动刻画了一位英国数学家与一位来自印度马德拉斯的、穷困潦倒的天才年轻人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关系。
小说取材于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有一天,剑桥大学数学教授哈迪接到一封印度来信,一位名叫拉玛诺扬的印度店员声称自己在数学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13年,哈迪克服了重重阻碍,终于将这位年轻人接到剑桥大学留学,并且亲自担任他的导师。拉玛诺扬在伦敦期间,还得到埃里克和妻子艾丽丝的帮助。但是宗教与文化的严重隔阂,使拉玛诺扬始终无法适应异乡的生活,哈迪和艾丽丝给予他的爱,一方面温暖了他,另一方面使他陷入无法解决的矛盾和无从排解的孤独。对印度文化陌生的哈迪,总是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包括拉玛诺扬在内的印度人是理性主义者,事实上恰恰相反,他们是不可知论者;曾在印度生活过的艾丽丝虽然了解、体贴拉玛诺扬,同时也并不成功地用他来填补自己生活的空虚。1919年,拉玛诺扬失落地回到印度,不久病逝,死时年仅32岁。《印度店员》对人性中的孤独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不仅通过科学上天才、文化上狭隘的拉玛诺扬,还通过那位充满心理矛盾、被同事称为“脱离实践的同性恋者”的数学家哈迪……
里维特致力人性情感、特别是边缘性情感的深度挖掘,在他的作品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外人难以进出的感情迷宫。读他的作品,不仅是在他人的迷宫里历险,同时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潜入自己的心理迷宫。
1961年,大卫·里维特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市,早年毕业于耶鲁大学,毕业后曾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目前受聘为佛罗里达大学英语文学系教授,除了授课之外,他是“创作性写作协会”成员,《亚热带》和《佛罗里达大学文学评论》杂志编辑,并是《纽约客》、《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刊物的特约作家。里维特是一位多产作家,他的代表作除了前面提到的《印度店员》外,还有《家庭舞蹈》、《平等的爱》、《确切无疑》、《起重机失语》、《虽然英国在沉睡》、《约拿·博伊德的身体》、《一个我从没有到过的地方》、《阿肯色州》、《大理石的棉被》、《太博学的男人》等近二十部。
在美国文坛,里维特除了拥有一个“学者型作家”头衔外,还有一个特殊的、颇引争议的附加身份——同性恋作家。里维特是公开的同性恋者,他在作品里也经常涉及这一领域。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争议之后,西方读者早已摘下了“有色眼镜”;而作者的性取向,恰恰为他提供了观察生活的个性视角,他作品中的许多题材都是其他作家难以捕捉到的。近些年,里维特的作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多部作品已被译成多种语言。里维特多次获得《洛杉矶时报》小说奖,并获福克纳小说奖和1983年美国图书批评奖。不久前,他被纽约公共图书馆授予“文学狮子星座”称号。
中篇小说《木婚》选自大卫·里维特1997年出版的小说集《阿肯色州》(Arkansas),该书包括三个中篇:《期末论文艺术家》、《木婚》和《土星大街》。三个故事讲述了三个截然不同的情感冲突。《期末论文艺术家》描写一位正挣扎于危机之中的作家,以代写论文为条件与大学生做性交易。《土星大街》通过一个为艾滋病患者送午餐的社会志愿者的视角和经历,刻画了一系列在绝症阴影下展开的苦痛爱情。《木婚》里,作者通过三位重逢的老友——婚姻中的希丽娅、离婚后的莉兹和恋人病故的纳坦,以精细的笔触描写了家庭的危机和人性的立体,还有生活中的情感游戏、难以透视的误解和隐伏着心理症结的日常假象。里维特的小说里总是喜剧与悲剧元素相混杂,准确地说,悲剧是料,喜剧是汁。一盘好菜,是料和汁配得恰到好处,里维特的小说正是这样:悲得有度,喜得有度,总能让读者置身其中,而不像在舞台下哭天抹泪的观众。里维特很会讲故事,他会用悬念一直把读者的好奇牵到最后,正如作家自己所说:“一位真诚的顽皮作家,要一直写到最后一刻,才会摘下自己戴着的假面具。”《木婚》就是一篇这样“用寻常琐碎搭住心理奇险”的悬念小说。
《木婚》的故事发生在作者最爱的文艺复兴摇篮——意大利的托斯卡纳地区,他对那里怀有特别的情愫,每年他有许多时间都在那里度过,他的多部作品也被翻译成了意大利语,并写了《意大利的快乐》、《佛罗伦萨的风雅事》等多部关于托斯卡纳生活的散文集。
阅读里维特的小说, 总让我联想到我喜欢的英国小说家伊恩·迈克温(I a nMcEwan),他们俩的共同之处,就是他们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一个潜伏危机的“罗曼蒂克事件”,都是对人类感情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披露和探究。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