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楚雄彝族十月太阳历以虎为首的十二属相轮回记日,也叫虎历。双柏的彝族毕摩说,虎是我们通天的工具,是我们的皈依。
传说虎是双柏彝族的祖先,亦神亦人。天地鸿蒙,天球凝滞,是母虎推动了太阳,公虎推动了月亮,子虎推动了星球,宇宙开启,时间起步。母虎推动太阳,每年旋转一周;公虎推动月亮,每月旋转一周;子虎推动恒星,每日旋转一周。阴阳汇合,共创世纪。太阳是雌性,是主力,月亮是雄性,是辅助力。母虎专司白天,公虎专司夜晚,各司其职,万物生长,循环往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二
去年秋天,利用去学习的机会,周末跑了一趟河南濮阳,在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看到了“天下第一龙虎”蚌塑图案。墓主人据考证为太昊伏羲。西水坡M45号墓,墓主为老年男性,身长1.84米,仰身直肢葬,头南足北,埋于墓室的正中。墓主左右两侧,用蚌壳精心摆塑成龙和虎的图案。蚌壳龙图案摆于墓主右侧,头北背西尾南,长1.78米,高0.67米,昂首曲颈,弓身长尾,前爬后蹬,似腾飞状。虎图案置墓主左侧,头北背东尾南,长1.39米,高0.63米,低颔圆目,齿露口张,垂尾有力,四肢交递,状如行走,凶猛异常。
楚雄彝族贵雌尚左的遗风现在还有迹可寻。六七千年前的伏羲时代,是母系氏族晚期并已向父系氏族转变。已故著名彝族文化研究专家刘尧汉在《中国文明源头新探——道家与彝族虎宇宙观》一书中认为,彝族十月太阳历源出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它是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羌戎氏族部落的虎图腾名号,历时上万年,由它的彝裔之一彝族延续至今。虎在古彝语中被认为是“太一”,太一即虎神。从西水坡M45号墓神秘的龙虎图案来看,墓主就是太帝、太一,就是 “百王先首”的伏羲。只不过,在彝族传说中,“虎伏羲”更趋强化和突出,保留了狩猎民族崇虎的原始图腾和原貌。
到了黄帝时代,依然以虎作为图腾和象征。黄帝带领狩猎民族通过长期征战,战胜了以龙为图腾和象征的蚩尤带领的农业民族,并把虎和龙都作为天下一统的文明象征。黄帝这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民族文化基因,一直赓续至今。
黄蚩大战惊天动地,波谲云诡。《广博物志》载:“蚩尤幻变多方,征风召雨,吹烟喷雾,师众大迷。帝归息太山之阿,昏然忧寝,王母遣使者被玄狐之裘,以符授帝。符广三寸,长一尺,青莹如玉。佩符既毕,王母乃命一妇人,人首鸟身,谓帝曰‘我九天玄女也’。授帝以三官五意阴阳之略,太乙遁甲六壬步斗之术,阴符之机,灵宝五符五胜之文。遂克蚩尤于中冀。又数年,王母遣使白虎之神乘白鹿集于帝廷,授于地图。”黄帝与蚩尤九战而不胜,西王母密授机宜,才得取胜。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载,这个西王母就是母虎女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蓬发戴性,虎齿豹尾,神变穴居。
伏羲时代已有四方观念,后又有相关神镇守四方的传说,这就是左青龙(东),右白虎(西),前朱雀(南),后玄武(北),黄帝居中央,主黄色,象征“以上德王”。
除了西王母的神话故事以外,还有许多虎神的故事。虎神名奇异多样:陆吾,肩吾,开明,顾菟,孟涂,蓐收等等。天之刑神蓐收据说是皇帝之子少皞的儿子,能预知未来,警示昏君。说春秋时期虢国国君骄奢淫逸,有一天虢公做了一个梦,梦见在祖庙里有一个拿着钺的人,人面虎爪一身白毛,这就是虎神蓐收。蓐收警告虢公,过奢无道必亡于晋。后来虢国果然被晋所灭。
三
流行于楚雄姚安、大姚的彝族史诗《梅葛》中载,虎不但是人祖,人死后还会化成虎,天地万物皆由虎身所化:“虎头莫要分,虎头做天头。虎尾莫要分,虎尾做地尾。虎鼻莫要分,虎鼻做天鼻。虎耳莫要分,虎耳做天耳。虎眼莫要分,左眼做太阳,右眼做月亮。虎须莫要分,虎须做阳光。虎牙莫要分,虎牙做星星。虎油做云彩。虎气做雾气。虎心做天心地胆。虎肚做大海。虎血做海水。大肠变大江。小肠变成河。排骨做道路。虎皮做地皮。硬毛变成树。软毛变成草。细毛做秧苗。骨髓变金子。小骨变银子。虎肺变成铜。虎肝变成铁。连贴变成锡。腰子做磨石。(虎身上)的大虱子卵变成老水牛,小虱子变成黑猪黑羊,头皮变成雀鸟……”
流行于双柏的彝族创世史诗《查姆》中载,造天造地的先祖俄罗倮也嫫为拯救人类死在十洋大海里:“嘴里的牙齿,变成了星辰,星辰挂天上,雄星九千九,雌星八万八,小星当子孙。俄罗倮也嫫,她的气流,变成了云雾,变成了风雨。那一对耳朵,变天宫神殿。那一条舌头,变成红龙。俄罗的脸颊,变成大石岩。那一对乳房,变成大小山。那一对脚腿,一只分东方,一只分西方。那一双手臂,一只分南方,一只分北方。脚趾和手指,变成大小山梁。脑门变平坝,心化成中央。骨化成石头,小肠变小溪,大肠变江河,肚子成大海……”“天是鼠日生,地是牛日生,人是虎日生。”
俄罗倮也嫫是母虎化身的女神,与女娲、西王母的传说一脉相承。造天造地之后,舍身死于滔天洪水之中,尸化万物。
两部史诗,《查姆》以文字传世,《梅葛》以口头传承,都在申述一个事实:没有虎(虎神)就没有日月星辰,没有山川大地,也就没有彝人自己。彝人神话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加以形象化和怪异化,把虎送上了圣坛和祭台。

洪浩昌 小莲庄三月紫藤No.1,192x285cm,2014年
四
天地万物造好后,该造人了。《梅葛》中说,格兹天神来造人,从天撒下三把雪,落地变成三代人:头把撒下独脚人,只有一尺二寸长;独自一人不会走,两人手搂脖子快如飞。吃的饭是泥土,下饭菜是沙子,月亮照着活得下去,太阳晒着活不下去,这代人无法生存,被晒死了。撒下第二把,人有一尺三丈长。这代人穿树叶,吃林果,住山洞。四季不分,天上有九个太阳和月亮,做着活计瞌睡来,一睡几百年,身上长青苔,这代人也被晒死了。撒下第三把,人的两只眼睛朝上生。这代人心坏体懒,糟蹋粮食和生态。格兹天神派武姆勒娃下凡堵水淹漫山川,只有好心的一对兄妹躲进葫芦得以求生,依天意兄妹成婚生下彝族先祖。
《查姆》诗史中,人类起源经历了独眼人时代(第一代祖先叫“拉爹”),直眼人时代(第二代叫“拉拖”)、横眼人时代(第三代叫“拉文”)。“ 拉爹”这代人不会说话,不会耕种,与野兽为伍,不分四季,不分男女,不分长幼尊卑,甚至不分白天黑夜,还会互相残食。“拉拖”这代人不讲道理,自私自利,欺老侮小,爹死了拴着脖子丢在山里,妈死了拴着脚抛进沟里,小孩死了就挂在树上。“拉文”这代人的始祖是好心人阿扑独姆兄妹,开始兄妹拒受天示不愿成婚,发誓要验证三件事:东山的筛子和西山的簸箕要滚合在一起;南山的上磨和北山的下磨要咬合在一起;河头的线要穿过河尾的针眼合在一起。后来三件事果然应验,合缝满榫,兄妹才成了婚。
阿扑独姆兄妹成婚后,生下36个孩子,但他们都缄默不语。涅浓撒赛歇叫阿扑独姆夫妻俩砍来竹子放在火塘里烧,竹炸火星四溅,他们发出了“阿……”“阿喳喳……”“阿呀呀”的声音。发音相同的孩子各走一方。发“阿……”音的是彝族,发“阿喳喳……”音的是傣族,发“阿呀呀……”音的是汉族。彝族山头烧火地,傣族挑水住河边,汉族挑担在坝子,三十六族分天下,三十六族一家亲。
我们的有些神话研究者,死抱着西方的神话学理论,认为黄帝、颛顼等五帝甚至大禹治水为子虚乌有,他们无视西方因为与上古神话平行的历史文化缺失,故而无法将神话与历史参比研究的事实,武断而无知的异口同声地说:中国上古历史是神话的历史化。从众多的历史文献以及出版的资料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符合我国历史事实的结论:我国的上古神话是历史的神话化。我国的历史和神话是融为一体的,中华历史文化连绵不绝,并没有发生西方那样的断裂。我认为,上古神话的历史性和生命力毋庸置疑,它并没有停滞,新的神话还在产生。
五
彝族的创世史诗和神话大多保存在毕摩的经书中。毕摩是彝族文化的传承人,他们神通广大,学识渊博,作毕、司祭、师经、行医、占卜、打卦样样会,宗教哲学、天文地理、农事礼俗、婚丧嫁娶、神算预测行行通。据《赞毕祖经》记载,毕摩的始祖叫石孜石德,十世之后传给石尔俄特,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推算一下,从石孜石德起到现在,已有4500多年。毕摩在彝族社会中地位崇高神圣,有“兹(土司)来毕(毕摩)不起,毕起兹不吉”的彝谚,充分说明毕摩在彝族社会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和神圣不可侵犯的身家物什。
彝家人认为,毕摩能与鬼神交流,帮助人们趋吉避凶、去祸纳福,实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丁繁衍、少病少灾、家族壮大,可以为彝人生存与发展提供一种信仰和精神上的支持和满足。
由于毕摩具有司理祖先与后代关系的重要作用,对毕摩的选擢很是严格。身体健康完美、恪守各种禁忌、出自毕摩世家、传男传缘、生辰八字与祖灵不冲克等等都是起码的要求,家传也好师传也罢,都有一套完整的体系。
六
巍巍哀牢山,滔滔绿汁江。
哀牢山是一条位于云南中部的山脉,是云岭南延支脉,第四纪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期间,由于地面抬升、河流下切,高差增大,形成深度切割的山地地貌。它是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的分界线,也是元江和阿墨江的分水岭,南北长500多公里,东西宽200多公里,有3000米以上海拔的山峰9座,是世界同纬度生物多样化、同类型植物群落保留最完整的地区,横跨热带和亚热带,是南北动物迁徙的“走廊”和生物物种“基因库”。哀牢山地势险峻,山高谷深,奇鸟异兽,宝花珍木分布在500多米至3000多米的海拔区域,形成了一个寒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的立体气候带。绿汁江、石羊江汇集后奔入元江。绿汁江古彝语为“流金淌银的大河”之意。石羊江雄奇浩荡,是滇中的行吟诗人,峰回路转处,仙境神祗,云雾缭绕,氤氲然风景独秀。这里,被称为植物活化石的桫椤随处可见,一级保护植物伯乐树(钟萼木)、野银杏、篦齿苏铁作为镶嵌在植物王国凰冠上的“绿宝石”,璀璨夺目。珍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孟加拉虎、绿孔雀、黑长臂猿、云豹、蟒蛇、相思鸟、太阳鸟、眼镜王蛇、黑熊等等,是滇中秘境,彝人天堂。
双柏县居滇中腹地,在404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16万各族人民,他们散居在哀牢山中,彝族人口超过一半。自公元前109年汉武帝置益州郡设双柏县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彝族创世史诗《查姆》、叙事长诗《赛玻嫫》享誉海内外,被称为彝族的“根谱”。彝族民间说唱《阿佐分家》被称为彝剧“开山之作”。彝文医药书《齐苏书》比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还早12年。彝族传统舞蹈老虎笙、大锣笙、小豹子笙被称为彝族古傩仪的“珍存”和中国彝族虎文化的“活化石”。
大量事实说明,虎文化是西南部处于狩猎和畜牧生产阶段的原始人类观念的产物,龙文化则是东部江河湖海平原地区进入农耕生产阶段的原始人类观念的产物。虎神是自然形态的生灵崇拜,龙是超自然的综合神祗。从原始人类生产制度的顺序和人类思维形式的发展来看,虎文化早于龙文化,都是人类幻想借助有超自然的力量来征服自然。
七
在双柏,“笙”就是一种彝族舞蹈,伴随着神秘氛围,亦神亦人。或叼着烧红的犁头满场跑,或竹篮端水、烟筒走路,或文身高蹈,云山雾绕,步步惊心。
作为最具代表的老虎笙,许多村寨都会跳。保留得相对较好一点的,要数法脿镇的小麦地冲。
小麦地冲的彝民自称“罗罗”(虎族之意),居栖于哀牢山中的白竹山下。村中有赶马路一条,是过去从昆明至易门达大理的一个通道。其坐落的山形如凹腰葫芦,当地人称为“老虎山”。村前山脚有一石母虎,村民称为“开路虎”。村后山腰上有只巨大的公石虎,村民们称为“接脉虎”。村南叫魂梁子上的石虎为子虎,村民称为“守魂虎”。顾名思义,“开路虎”掌贫富贵贱,“接脉虎”司繁衍生产,“守魂虎”则治病招魂。
我第一次去的时候,仔细观察了几只石虎,已不是历史文献中的自然石虎,明显是人为雕琢的。虎神庙已荡然无存,村文化活动室也破烂不堪。村民们听说我来后,纷纷跳起虎笙舞,场面甚是热烈隆重。我详细询问了村史和虎笙的各个细节,感到十分震撼。后来村民们说要修复虎神庙,建一个虎笙传习所,叫我给他们一点钱,我当然表示支持。第二次去,虎神庙建好了,传习所也投入了使用。我原打算扩建一下这条古道,整理一下100多户600多人的这个村子,无奈耗资太大,只好暂时作罢。
跳虎笙是一个严谨神秘的过程。我查阅了大量史料,观看了数十场虎笙表演,其大体如下:
选“虎”。正月初八凌晨,毕摩率全村男子牵着羊、抱着鸡到虎神庙杀牲祭神,从全村健壮的男子中选出一批能够扮演“虎”的人,准备组成虎节中的“虎笙队”。在神座中插一枝削去一面皮的三叉形松枝,以代表天、地、人。神座前撒上新鲜的青松毛,摆上一个盛米、盐的升斗,敬三炷香,用阔叶树的树叶临时编织成酒礼茶具各一个,斟酒献茶于神庙前。毕摩下跪叩首后,手执一段约两寸长并已劈成两瓣的小松树枝作为公母二卦。全村分片选出的青壮男子,在最有威望的族长带领下,分跪四排于毕摩之后。毕摩诵念《请神经》,请求神来选定谁能当虎。念到一个待选人的姓名,念一次,卜一卦,如果是顺卦,则继续跪着,表示虎神已经同意他“当虎”。如果连续三次都是逆卦,则表示虎神不同意他“当虎”,应立即出列。反复遴选后,选出最适合的八人“当虎”。入选的八人表情肃然向神谢恩奠祭。毕摩随后用红、白、黄三色泥土和黑锅灰为他们八人画脸、文身,披上“虎皮”再跪于神座前。毕摩牵来黑公山羊,洗净头、蹄、口,念诵道:“这是四角雄羊,请神快来领受。”同时卜卦,得顺卦就立即宰杀,得逆卦就要重来一次,直到三卦之中有顺卦才能杀羊。以毛蘸血,贴于神座的三叉形松枝上。祭酒献茶后,毕摩宣布敬神的结果,预言虎笙节的吉凶和注意事项。羊煮熟后,毕摩带着八虎,用头、蹄、尾再敬神。“众虎”吃完羊后,鼓师在神座前敲响芒锣和羊皮扁鼓,跳着虎笙,返回村中,进入虎笙场绕跳三圈,然后各自回家卸妆休息,等待傍晚的虎节盛典。
跳虎笙。日落月升,虎笙场上,鼓师敲响羊皮扁鼓,全村老幼,闻鼓而来。东西南北四个路口上,四只老虎各守一炮,令到炮响。这时,一个身着黑布长衫、头戴破草笠,被称为“罗俄得”(虎首)的彝族长老,手持一根一丈多长的竹竿,竹竿上挂个苦葫芦,葫芦的四周钻有很多小洞,里面装满火灰。时辰一到,越过人群步入虎笙场,阔步绕场,晃动竹竿,不断向四周群众抖撒火灰,用彝语高呼:“卖药、卖药!头疼脑热、癞子麻疯、疟疾肚泄、阳疲宫冷、肝病肺痨都能治。我葫芦里有九十九种药,能医九十九种病,能镇九十九种邪,能降九十九种魔。快来买药,买猪牛羊马鸡狗鸭祛瘟免疫药,快来买谷黍粱薯灭虫药,买救苦救难免灾药。”念完即大吼一声:“罗嘛!”(老虎)话音未落,炮声响起,东南西北四只“猛虎”,抖动脖上铜铃进场跳虎笙。乐师敲打着羊皮扁鼓跳到中央。虎笙舞狂放生猛,全村男女老幼踏着鼓韵铃声,跳起了粗朴流畅的“合脚舞”。舞蹈套路不断变化,动作快慢有序,力度抑扬顿挫,狂欢至深夜,方才散去。此日之后,每两天加一只虎,到正月十五晚,便有“八虎”跳笙,仪式进入高潮。八虎共舞场面极为壮观,热烈隆重。
虎笙舞共有17人组成,8人扮成“虎”,其中1人为“虎头”。“虎头”身穿黑长布衫,头戴破草笠,手持挂葫芦的竹竿,其他9人扮演不同的角色,2人扮山神,2人扮公母猫人,4人为鼓师,1人敲芒锣。
小麦地冲的彝族(罗罗人)虽然四姓杂居,但集体观念都很强,虎笙节期间除了严守3条铁律之外,被选为“虎”和“猫”的,除了“虎首”之外,期间自始至终不许说话和唱歌,集体吃饭,卸妆后回家各自独处一室,奉守“老虎”职责。
虎笙原本繁复多样、辗转多姿,因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禁演二十多年,善舞的彝老导师又相继去世,狩猎、游牧、迁徙等舞蹈套路已经失传。现仅有繁育和生产两套舞蹈。有“老虎开路”“老虎搭桥”“老虎做窝”“老虎接亲”“老虎性交”“老虎孵蛋”“老虎育儿”“老虎犁田、耙田” “老虎背粪、施肥”“老虎平田撒秧、拔秧薅秧” “老虎割谷、打谷”“老虎运粮、做饭”等等。整个舞蹈以单面羊皮扁鼓为打击乐声,除领头彝老外,舞者不言不歌,气氛神秘肃然。
送祸祟。正月十五这天以虎时(寅时)开始,群众齐聚笙场,“老虎王”手持竹竿,挑着葫芦,向所有彝民郑重宣布这一天的节规:不准穿白衣服、戴白帽子、打白包头、穿白鞋袜;不准打伞、披蓑衣、戴雨帽;不准扰乱公共秩序,男女不准纠缠狎戏。这三条铁律,谁违反谁受罚责,为全村民众所不齿。随后,“虎王”带领八只“老虎”从东西南北鸣炮入场,至此,大家方可尽情欢歌、激情飞舞。时辰一到,前往各户扫祟除祸,舞蹈一番之后,高唱咒词:“邪恶祸祟滚出去,吉祥如意闯进来;贫穷病害滚出去,财宝康乐闯进来。从今虎笙跳过后,人兴畜旺五谷丰,免灾免难出龙凤……”念毕,堂屋门上插三炷香,退至院中再舞虎笙。主人酒水致谢后,双跳三圈,再由两“猫人”带队至下一家。到半夜子时,全村人跟着“老虎队”到叫魂梁子山头上,15岁以下的童男童女,每人点燃六炷香火,每只手各持三炷,六个香火点结成三道火环,形成一个很长的香火队。所有人围石虎尽情狂舞三圈,鞭炮齐鸣后,香火队随毕摩在这尊石虎前插下成千上万炷香火,八只“老虎”和山神卸妆,由毕摩带着所有人向东方跪拜,毕摩诵念《指路经》:“虎神啊!……管辖天下,兴旺九洲,管辖大中国,兴旺我彝民四方,南京应天府、北平大京城所管辖的楚雄府、南安州(现双柏县)所管辖下的法脿小麦地冲村罗罗人,‘木突白’(即白竹山)山神所管辖的龙脉山神,老虎真身,土主真身,保佑千秋万载的虎笙古礼,虎笙节后,消灾解难,万事兴顺。各路诸神,保民康健,人畜大兴,大吉大利。叩首!叩首!再叩首!”然后作揖,起身躬退。祭送完毕,分食贡品,手捧抓吃,尽兴而归。
小麦地冲的彝族在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中,把山神和虎神都放在最高位置。过去在小麦地冲的第一道石闸门后建有山神庙,庙里供有3块神奇的石头。农历二月初二,全村集体祭奠山神,外出的人们要敬献告之山神,在外回来的人首先要到山神庙敬献,告知在外遵纪守法,没有做过“没良心”的事。接着才到虎神庙祭敬。他们认为,有了雄奇险峻的大山和众多的动植物,才养育了虎祖和彝民,这是山神的庇佑,所以在虎笙节里,山神是可以骑虎的。
八
虎笙的舞蹈动作基本上都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场景。彝民的日常行为通过“虎”的表演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是尊虎崇虎的一种集体意志的自觉反映。人们对有些事情心向往之,又通过自己钦羡的物象表现出来,达到形神兼融的极妙状态。当虎的形神融入彝民的血液,渗入彝民的骨髓的时候,他们甚至分不清哪个是虎神,哪个是祖灵。从虎笙的套路上来看,重视农耕崇拜生殖,敬重祖先关注民力,让自然力、神力和文化力推动本族的发展与进步,是它所要展示的核心思想。
送祸祟都要由“猫人”(一公一母)在村中引路,罗罗人认为,猫和虎是大小不同的同类动物。猫是老虎变成的,是他们的老祖公。罗罗人死后,棺殓升停于堂屋中。发丧前夜,凌晨卯时,死者的孝子(一般是长子)用舂米用的木杵在大门口或院子中心处舂三下,舂出一个土坑,用一个洗脸盆反扣其上,从停棺处的堂屋门口直至大门口,都用细筛子筛撒火灰,铺成一条一尺左右的灰白通道,叫灵魂路。之后,直系至亲都要俯首跪于此道两旁,不让任何人、畜和其他动物践踏。毕摩念诵祷词之后,长子取走这个反扣的盆子。道中留下的这块无灰空地,栽上一棵多刺的棠棣树,作为死者的摇钱树。树上挂满铜钱,亲人泣呼死者姓名,念叨“快来领受纸钱,快去祖宗先地”等告词。毕摩边念诵《指路经》边指挥助手奠酒敬茶烧纸钱,要一张一张烧完千张纸钱,叫“烧千张”。烧完千张,一般天已放明。大门外丧乐吹奏一开始,死者的亲属都认真的在摇钱树周围和这条灰白“灵魂路”上寻找脚印。如果出现了猫脚印,或像虎的脚印,就意味着这个死者的灵魂已经变成猫或虎去了,预示着这个人死得其所,死得荣耀。出现其它脚印则视为不吉。出现牛马猪狗脚印的就认为是变成牲口了;如果有人的脚印,则认为死者寿元未满,被折寿,有的则认为是本村族中还有人会接着死去。根据出现的脚印,毕摩将选择适合的咒词安抚死者亡灵,孝子(女)孝孙(女)和其他亲人也要根据出现的脚印现编哭悼之词,哭调凄哀婉抑,摧肝震肺,哭者泣绝悲恸,听者潸然泪下,不胜戚然。
九
双柏作为中国虎乡,彝民自称虎族,是虎的后代,有一个传说应该交代一下。彝族先祖荞妹聪明善良、勤劳勇敢,能驾熊罴驯野猪,能繁育野黍山荞。一天夜里,一条大蟒蛇王偷袭家园,荞妹惊醒之际,大蟒蛇王已缠住了她,荞妹毫不畏惧与之殊死搏斗,用尽全身气力,才杀死了大蟒蛇王。荞妹因此身受重伤,双腿和肋骨全部断裂。正在荞妹奄奄一息之际,一只大老虎来到荞妹身边,把她抬到了虎穴,用乳汁和最好的肉菜服侍她,在哀牢大山深处采来续骨草和正骨叶以后,抽出自己的腓骨捣碎敷成药膏为她疗伤。3个月以后,荞妹逐渐恢复了健康,与老虎产生了亲密无间的感情。后来,荞妹嫁给了老虎,生了10个男孩10个女孩,彝族不断繁殖壮大,直至今日之繁荣昌盛的局面。
虎在双柏彝民的心中至高无上,丰收幸福要祭虎感恩,有灾有病要祭虎驱祸。他们认为虎美丽吉祥、优雅善良、勇敢有力,是他们的福星、保护神,他们以虎为本族的图腾,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他们栉风沐雨,薪火相传,筚路蓝缕,苦难辉煌。
虎是分类学上体型最大的猫科动物,已有260万年的生存史,但它仅仅分布于亚洲,是亚洲的特产动物。它在亚洲的地理分布如下:
巴厘虎,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于20世纪30年代灭绝。
爪哇虎,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于20世纪80年代灭绝。
苏门达腊虎,分布于印度尼西亚苏门达腊岛。
里海虎,分布于土耳其至亚洲中西部,于20世纪70年代灭绝。
孟加拉虎,分布于印度次大陆,包括缅甸西部。
华南虎,分布于中国南部。
东北虎,分布于中国东北部。
十
哀牢古彝语为“老虎出没”之意,哀牢山就是老虎出没的大山。法脿有老虎山,鄂嘉有老虎山,现在的查姆公园北山过去也叫虎山,县城边的老黑山过去叫黑虎山(彝族尚黑)。
经常有人问我,哀牢山真的有虎吗?双柏有虎吗?我知道,有的传说本身就是事实,只是被人为神秘化了。而有些传说就是集中意志力的神秘体现。
《齐苏书》载:煨服老虎屙出来没有消化的骨头,可治生疮之病。孕妇泡服,可预防难产。炖虎肉食用能治肚子疼。如果没有虎,那作为彝医彝药经典的《齐苏书》所开具的上述药方怎么解释呢?过去交通不便,人们活动范围狭小,彝民就地取材,毕摩和医师奔走山寨为彝民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绝不会子虚乌有地搞一通。从中也可以看出,智慧的彝民很好地解决了虎图腾崇拜和治病救人的关系,他们道法自然,与万物和谐相处,又互为予求,这种把敬畏与爱高度契合的生活态度和人文情怀,令我无限仰慕。
《大正藏》中记载了很久以前的南赡部洲有一个大国的小王子摩诃萨青天生具有一副慈悲心肠,看到饿得快死的母老虎还在乳喂两只活波可爱的小老虎而以身饲虎的故事。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陶潜、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逾溪,林中老虎就嚎叫鸣啸,三人惊醒,大笑而别,留下虎溪三笑的佳话。这两个故事超凡脱俗,人虎一性,令人心清神怡。
十一
彝家有好酒,好酒敬宾朋。
彝民爽朗好客,拦门酒是最为传统的迎宾礼仪。拦门酒分为堂门酒、院门酒、山门酒等若干种礼仪。其中,山门迎宾礼仪为最高规格。每当贵客嘉宾如约而至,十里搭青棚,松毛绿地毯,礼炮齐鸣,过山号震耳,毕摩高颂迎宾辞,男女老少载歌载舞,夹道欢迎。在彝童引导下步入山门口,接受彝家的祝福,向来宾敬献福禄香包、彝绣披毡和马褂,向客人敬上白酒、米酒、蛋花酒三道酒。这种热情豪放近似于“霸道”:喜欢呢也要喝,不喜欢也要喝,管你喜欢不喜欢也要喝……
为了表达彝家至真至诚之意。迎宾筵席间,在浓烈的酒歌中,将为嘉宾献上猪头。来宾欣然接受,主人莫大欢喜。一般情况下,来宾用刀象征性地割下一片肉,连同主人敬献的酒当主人面食饮而尽,又把猪头转赠给主人,斟满三杯酒回敬主人,主人荣耀接受,成为终身朋友,下次再见,定献上双倍猪头。
筵席接近尾声时,主人又将献上壮羊的左膀。这些祭祀活动中的圣品,过去主要由首领、毕摩和长老们独享,食后毕摩和祭师用来做占卜的骨卦。他们把圣品敬献来宾后,来宾也要象征性的割下一块肉,就酒食之,然后回敬主人三倍的酒,主宾纵情豪饮,载歌载舞,声震山野。
十二
在近几年的采风活动上,都有老虎笙表演。我看见:叶舟、张执浩泪流满面,雷平阳、朱零激情豪迈,伊蕾、荣荣如痴如醉,聂权、胡性能凝神静思,潘灵、熊红久心飘神移,刘年、王单单醉抱神柱,老四、玉珍目瞪口呆。石头说:“双柏是没有倒下的唐朝!”雷平阳在《双柏县的美学》一诗中写道:“这里是哀牢山:草木长得理直气壮,花朵开得形神兼备。一只鸟儿可以视天空为己有。一个毕摩,自由往来于三界。即使是一个中药材商人,也有爱尼山供他眺望,还会有绿汁江为他清洗衣冠……在李方村,老虎还在山坡上,但已经长出了彝人的样子,中年人一边劳作一边说老虎。老虎早已来到土掌房的房顶,每一只老虎的肺腑中,都有了彝人的心脏。老年人面对群山出神,老虎总是出现在《查姆》这样的史诗里,肃穆、威严。神火堆一样的身体两边,已经拥有了彝人的魂魄。一座村庄,回答不了世人众多的疑问,一场老虎的舞蹈,同样无法揭示生命的来往。是的,丛林的课堂上,老虎正在给人们上课:耕种、收获、恋爱、繁殖……躲藏在老虎的血肉之中的彝人,以老虎的思想和力量,悲剧或狂喜,应对着生活的剧情。因此,我们看见了一群真实的老虎,它们用火焰清洗荒野,把种子埋进石头。我们还看见了老虎迷人的笑容、温柔的利爪和用于亲吻的大嘴,在它们的目光后面,没有燃烧的怒火,而是悬挂着一轮哀牢山的明月……舞蹈终有落幕的时候,作为诗人,我愿人们从老虎的形体中走出来,但必须保留老虎锋利的牙齿;我愿老虎继续还魂于彝人,没有了老虎,彝人的心,就找不到存放的神祇。”
虎笙是天地人神交融和合的傩舞,彝族先民把自己当成天地间的一个自然元素,自然生长,自然生活,死归自然,既保留了个性,又不刻意留下痕迹,这种智慧和心性,在哀牢山中写下了一个大写的“人”字。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