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 列表页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

历史

  • 曹操也会杀田丰
    11-09

    宋志坚宋代洪迈的《容斋随笔》中记载了三国时期的两件事:一是曹操不顾众将领的劝阻,率兵出击乌桓,大获全胜。班师归来后,查问当时有哪些人不赞成北伐,别人以为他会处罚那些将领,没想到他反而给那些将领以丰厚的…

  • 吃亏就是福
    11-09

    陶短房过去有钱人家过生日办堂会,特别喜欢点郭子仪的戏,因为这位仁兄不但官做得大、人活得长寿、多子多孙,而且还一直被唐朝皇帝客客气气地捧着、供着,没遭过太大的猜忌,死后子孙也长保富贵。要知道伴君如伴虎,…

  • 许攸必死无疑
    11-09

    程万军许攸原是袁绍幕僚,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相对峙时,因献计袁绍不纳,一气之下投奔了曹操。曹操听说许攸到来,大喜过望,光脚而出,大呼:“吾事济矣。”然后与许攸携手共入军帐,操先拜于地,攸曰:“公乃汉相,…

  • 草根大侠朱家:不学暴力爱慈善
    11-09

    扶栏客汉朝立国以来,社会上有很多豪强存在,他们拉帮结派,仗势欺人,纵欲胡来,类似于现在的黑社会,不过也有一批出身草根的民间领袖因做人谦虚、廉洁,做事符合道义,被司马迁评价为:“名不虚立,士不虚附。”其…

  • 10月1日并非“开国”
    11-09

    “国庆”一词,本指国家喜庆之事,最早见于西晋。西晋的文学家陆机在《五等诸侯论》一文中就曾有“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其害”的记载。在我国封建社会,国家喜庆之事莫过于帝王的登基、诞辰等,因而把皇帝即位、诞…

  • 古代也有阅兵
    11-09

    刘开生200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60岁生日。届时,天安门广场将举行盛大的阅兵活动。那么,历史上各代的阅兵情况是怎样的呢?据载,我国最早的阅兵发生在4000多年前,当时,华夏部落首领夏禹为…

  • 1894年那场不合时宜的寿宴
    11-09

    且东一1894年是中国农历甲午年,本不是一个特别的年份,但历史决定了那一年的特殊。那一年的农历十月初十是慈禧太后60岁的生日,而慈禧太后的身份、地位,决定了1894年是大清帝国的“老佛爷大寿年”。从这…

  • 《岳阳楼记》:范仲淹的政治宣言书
    11-09

    席孝华岳阳楼原是三国东吴的水军瞭望所,滕子京知岳州时成为观景楼、铭功楼。岳阳楼声名远播,很大程度上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关。范仲淹风云一生,跌宕起伏,为当朝名宦、宋室名臣,更是中国历史画廊中最能展示…

  • 为夺利,康有为图财害命
    11-09

    雪珥1909年5月27日,正厅局级干部(广西补用道)刘士骥,在广州家中被八名壮汉乱刀砍死。这位负责广西招商引资工作的官员,刚刚结束了为期近…年的北美洲之行。此案一出,震撼全国,并波及海外华人圈。因事关…

  • 周处:被谋杀的“自新楷模”
    11-09

    郑骁锋西晋元康七年(297年)。距离江南几千里外的关中。晋建威将军周处现在能闻到的,只是刺鼻的血腥。他拄着一柄满是缺口的长剑,大口大口地喘息着。放眼望去,四周尽是冒着青烟的焦黄和横七竖八、残缺不全的异…

  • “二十一条”真的是卖国条约吗?
    11-09

    金满楼大多数人认为,“二十一条”是袁世凯为复辟帝制而采取的投日卖国行为,是不平等条约,但翻阅有关这段历史的文字,则发现事实并非如此。那么,“二十一条”究竟是卖国条约,还是委曲求全的屈辱外交呢?1914…

  • 一字斩知州
    11-09

    洪武年间,有个叫卢熊的读书人,人品文品都很好,被吏部推荐到朝廷做官,朱元璋批准委任他到山东兖州当知州。卢熊走马上任,“私凭文书官凭印”,到兖州后首先要启用官印,发布文告。当他把皇帝授予的官印取出一看傻…

  • 朱元璋的“群众造反动力”
    11-09

    谌旭彬一常熟县农民陈寿六突然间成了大明帝国最耀眼的政治明星。这位老实巴交的江苏农民,平日里总受当地县吏顾英的迫害。据说这个顾英不只是迫害陈寿六一个人,而是“害民甚众”。忍无可忍的陈寿六率领自己的弟弟和…

  • 仁君康熙之不仁
    11-09

    黑泥康熙在位61年,是清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重视文化教育,编纂典籍。武功方面取得了对三藩、沙俄战争的胜利,又收复台湾,联络蒙古各部,缔造了“康乾盛世”的辉煌,其文治武…

  • 话说天下
    11-09

    祁文斌关键词:杞人忧钴“既然没有危险,我觉得也没有必要去小题大做,也不用一开始就大张旗鼓地公布信息。”在“钴-60卡源事件”中,面对媒体“不进行信息公开”的质疑,杞县县委宣传部长的说法实在难以令人信服…

  • “海禁”把部分中国人逼成了“倭寇”
    11-09

    柳长街14世纪时,大明的海禁政策在丰厚的走私贸易利润诱惑下,逐渐崩溃。与日本人的长期交往,使不少沿海豪户,都进行着大规模的走私贸易,“法不能止”。与富户们的大规模走私相伴的,是明代中叶的政治腐败,贪官…

  • 莎士比亚的龌龊事
    11-09

    祁文斌16世纪英国伟大戏剧家、诗人威廉·莎士比亚是后世欧美文学的“鼻祖”,在世界文学史上,其地位和影响也无人匹敌,被誉为“人类文学奥林匹克山上的宙斯”。莎士比亚的许多作品脍炙人口,数百年来传诵不绝,但…

  • 一个老老外眼中的康熙皇帝
    11-09

    [法]白晋康熙皇帝对事物洞察敏锐,因此别人几乎不可能对他隐瞒事情的真相。同时他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并具有极强的判断力,所以,即便事务纷繁复杂,他也能够在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这使得那些精明干练的阁…

  • 作协因何遭遇“围城”之嫌?
    11-09

    王弘正蔡馥敏作协因何遭遇“围城”之嫌?王弘正“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去”。在钱锺书的《围城》中,婚姻的“围城”特质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观实生活中,“围城”也无处不在。数日前,金庸将要加入中国作家协…

  • 明太祖的“普法教育”
    11-09

    陈鲁民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没干别的,基本上把主要精力放在两件事上,一是大杀功臣,二是搞“普法教育”。前一件事他干得很成功,得心应手,小试牛刀,几年工夫就几乎把和他一起打天下的老哥儿们斩尽杀绝;后一件事…

  • 上一页 273 274 275 276 27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