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正文

情感故事 生活琐记 工作札记 资料网摘 文学随笔 校园纪事 游历笔记 往事悠悠 宝宝丫语 其它日记

阅读是一种生活体验

时间:2015/9/30 16:55:21  作者: 岽子  热度: 1081
朱岳:阅读对很多人来说就是生活体验。精神体验这个词包含了一些问题。前一段时间我看了存在主义神学家蒂利希的作品,他说人类的历史面临三个恒大的问题:第一个是死亡,这个问题在古代的时候思考的就非常多,会思考的人都在思考这个事情;第二个是中世纪的“罪恶”;到了现代便是对“虚无”的焦虑,觉得生活没什么意义,一个人生下来就开始忙,忙完了就死了,不管你追求什么,最后都是一样的结果。文学就是要把这样一个精神上的问题变成大家都能找到答案的问题。

                 作品的文学性取决于诗性
范晔:在西语语言学的世界里,以小说见长的作家,他们要么也写诗,要么以写诗开始,或者说有诗人梦。马尔克斯一开始写诗,但是后来觉得写诗才华不够,就放弃写诗转写叙事文学。但他一直没对写诗死心,仍旧是诗歌狂热的爱好者。他老了到纽约做身体检查,一检查就是好几个小时,在检查的时候他脑子里就会把记得的诗歌全部过一遍。而且我发现,最近有一些西语世界的诗人也开始写小说了,我想问一问朱岳兄,你写没写过诗?

朱岳:以前我写过诗,但写的都是特傻的诗。后来彻底放弃了。一个作品,哪怕是小说,最后它的文学性决定于诗性的强度,如果诗性不强,作品的文学性就不强。那些特别好的科幻小说,是科学修养好,没有很强的文学性。但是不能用写诗的方式写小说,能用写小说的方式写诗。我看过以写诗的方式写小说的作品,确实读不下去,修辞太强了,没法吸收小说本身的东西。有两种诗,第一种是一个事件本身带有诗性,这个事件不是什么大事件,或者是几个事件,它们之间有联系。另外一种诗是通过修辞打造的。小说瞄准的是事实本身的诗性的东西。

      写作没有模式,作品不是价值观的输出

朱岳:我小说的设定最开始来自维特根斯坦。你可以想象一块地一模一样,农民长的一模一样,这样你怎么生活?你就感觉整个世界是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叫生活形式,你如果篡改一下生活形式,这个世界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而且你看到另外一个样子的时候,才能意识到你现在的这种生活形式。比如说咱们俩面对面的坐在这儿对谈,其实有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你稍微调一下最后就变成了一个小说。比如说来参加一个活动,大家一人讲一句,我一句,你接着我讲一句,就会变成另外一种讲座的形式。生活中很多事儿大家不一定知道结尾,你可能认识一个人,你知道他大概怎么样了。比如说和我一起去买书的那个人,后来他就消失了,小说也是,你不一定非得给他一个结局。看小说,不一定跟上学的时候看课文一样,非得总结出一个中心思想,洗脑到现在看什么东西都得琢磨中心思想,看开头、高潮、结尾,从高潮看统一性,但是我不太喜欢这种既定模式。

维特根斯坦说他的哲学论是伦理学的结果,开始我也不明白为什么这么说,后来才明白。他对世界的解释是他把世界拆分为事实,事实的总和就是这个世界,世界就是所有发生的这些事儿。命题是对事实的描述,等于是一个重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描述,他觉得所有的语言最后都是对事实的表述,道德、善恶这些东西恰恰不是事实的东西。你说这个人是好人,那个人是坏人,好坏恰恰不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所以他最后说,凡是能说的都能说清楚,凡是说不清楚的就保持沉默。他所说的保持沉默是说这个世界有些事儿是不可说的,你去说它就是没有根据。他否定“这个人真好,这个人真美”这种语言,他把更多的伦理层面、美学层面的东西留给沉默了。我写小说确实受到这种影响,我觉得不能直接进行价值观的输出。如果对不可说的东西保持沉默,你吹口哨也行。
  • 参与评论

    2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