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和五在一起代表即便是夏天,如果内心冰冷,也永远感觉到都是暖的 哈哈!
我们如果品一杯茶,细细品读生活的乐趣的话,那么该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呢!
在茶中读佛经典 哈哈
《入菩萨行论》,是说明菩萨如何修行的要典。中国西藏佛教前弘期,曾由印度一切智天同西藏吉祥积,依据迦湿弥罗国本,在大约公元750~850年间译成藏文。后弘期初(980~1015)起, 印度法祥贤同西藏宝贤又重译和校改。其后宝贤同释迦慧,又依中印度本修改一次。再后,俄·罗敦喜饶到迦湿弥罗国求法 (1076~1108)又同印度善慧称(贾曹杰注中说是尼泊尔人),依照迦湿弥罗国本,经过修订和润文,成为现在流通的藏文颂本。
目录1简介
2作者简介
3内容介绍
▪ 赞菩提心功德品
▪ 忏罪品
▪ 总持菩提心品 ▪ 不放逸品
▪ 守护正知品
▪ 安忍品
▪ 精进品
▪ 静虑品
▪ 般若品
▪ 回向品 4作品价值
▪ 菩提心利益
▪ 修学菩提心最系统、最圆满的论典 1简介编辑在汉文译典中,宋太宗雍熙二年(985)由天息灾翻译,名为《菩提行经》共四卷,八品,七百八十六颂,较藏文本缺两品,少一百二十七颂零三句,文义也有出入。本文据藏文颂本略作介绍。
2作者简介编辑作者寂天,梵文 Śāntideva 的意译,(约650~750),为南印度梭罗修多罗国德铠王之子,原名寂铠。他成长以后,不愿继承王位,在登位前夕,逃出宫廷,行至一片森林地带,遇见一个妇女,把他带到森林深处,见到一位瑜伽行者,传授他许多甚深教法,依法修习,获得禅定和智慧。后到中印度那烂陀寺从胜天出家,取名寂天,著有《学处要集论》(汉译名《大乘集菩萨学论》)和《诸经要集》,后来又为大众说了一部《入菩萨行论》。由在座的学者们,听后记诵下来。
关于本论颂文有多少,当时各地学者说法不一。迦湿弥罗人说共有一千多颂,在论的前面增加了皈敬颂;东印度人说有七百颂,论首加上了中论的皈敬颂,但少忏悔颂和智慧颂;中印度人则说无皈敬颂和作者誓言颂,共有千颂,因而引起了争论。于是有三位学者到迦怜伽城去见寂天,请问他《学处要集论》和《诸经要集》收藏的处所及《入菩萨行论》共有多少颂。他回答说:《学处要集论》和《诸经要集》用树皮亲笔写的小字,放在住室的窗户上。《入菩萨行论》颂文,中印度人所说是正确的。
3内容介绍编辑本论文体全以颂文写成,所以又名千颂。但现在通行的藏文本,只有九百一十三颂零三句。除第一颂皈敬三宝,第二第三颂说明造论的因由外,其余的颂,共分十品,分别说明发菩提心和修菩萨行的方法。说发菩提心的有四品,说修菩萨行的有六品。其内容略述如下。
赞菩提心功德品
共有三十三颂,分两大科。一、菩提心的胜利,说明一切被业和烦恼所系缚的众生,只要能发菩提心,一刹那间,就能称为佛子,就可受人天的供养,广赞胜利,无量无边。二、菩提心的种类,说菩提心有两种,即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为利他故愿成佛"的心是愿心,为施等波罗蜜多向着成佛的路上走去的心是行心。
忏罪品
共有六十五颂,分四大科。一、供养。是用大自然中的无主物山水森林等和有主物乃至自身为供物,供养三宝。二、礼敬。以观想我身变为无量身,到诸佛刹土而作礼拜,并于现前塔庙、和尚、阿阇黎前,也作恭敬礼拜。三、皈依。从今日起,直到获得菩提果位,皈依一切如来、正法、菩萨众会。四、忏悔。由具足四力门忏悔业障。(一)能破现行力。即从无始以来直到今生,由于愚痴,对"殊胜境"--父、母、师长等所作的一切罪业,现在发至诚心,于导师(佛)前,发露忏悔。(二)依止力。思维所造罪业,即从今日,皈依佛、法、僧三宝,如教而行。(三)对治现行力。说三毒的大病,唯有大医王佛所说的教法,才能医治。应从今日,依佛说法而修对治。(四)遮止罪恶力。 对所造的性罪或者遮罪,心生追悔,于佛菩萨前,恭敬礼拜而作忏悔,以后,决定不造。
总持菩提心品
共有三十三颂零两句,分三大科。一、加行。是在发菩提心以前先集顺缘资粮,随喜一切善法,见有作世间功德和修解脱的正因或由修持能得无上菩提的善法,都心生欢喜随喜赞叹。二、正行。是正发起菩提心的方便。为作众生的现时和究竟的利益,发起菩提愿心和行心,并依次学习菩萨学处等。三、结归。是总结发心以后的功德。想这一生,能发菩提心,从此生于佛的种族中,得名菩萨了。愿望得到实现,心中欢喜,常受安乐。
本品上半品所说的随喜功德等,就是集积顺缘资粮,结合第二品的《忏罪品》,就是净违缘障。由修习这两个前方便以后,下半品才说明发起二种菩提心的方便。这样正适合于三士道的修习次第,先修共下中士道,然后才修上士道。
不放逸品
共有四十八颂,分三大科。一、弃舍菩提心的过失。说明发菩提心,是经过多次思维其功德以后,才发起的。如果弃舍菩提心,就是欺骗诸佛和一切众生,应堕恶趣。经常思维这些道理,不令菩提心衰退。二、应勤舍罪业。说明菩提心衰退的主要因素,就是不喜作善而喜造恶业。现在既得难得的人生,就应勤修善法,三、应断除烦恼。说明恶业是由烦恼生起的,所以应当勤求断除烦恼。对于烦恼,如对死敌作战一样,不怕艰苦,勤修善法,勤学菩萨行来对治它。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