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几块钱就能在街边的苍蝇馆子吃到一碗用料满满、荤素均衡的麻辣烫;如今在购物中心窗明几净的餐厅里,随便夹几片青菜,挑几颗肉丸,加上汤底和调料,一顿麻辣烫动辄要五六十块。眼看着麻辣烫越来越贵,大家不禁发出疑问:从平民小吃到高端餐饮,麻辣烫怎么变了?
如果你想吃一顿荤素均衡、热气腾腾还兼顾性价比的午餐,麻辣烫大概是呼声最高的选择。品种多样、价格实惠,还能在随意搭配中狠狠体验一把DIY的快感。但当你兴致勃勃地打开外卖软件,才发现麻辣烫的价格早已不再是当初的模
样。以麻辣烫两大巨头杨国福和张亮为例,平台上一份含有四种素菜、三种火锅丸子和三种豆制品的麻辣烫套餐,满减后价格为23.9元,还要加2.98元的汤底和3元的包装费。将近30块的麻辣烫,一眼望去全是白菜和豆皮。随便点几样小菜便迈过30元大关,想要吃好吃饱,恐怕钱包第一个不答应。回头再看董明珠吐槽员工餐厅15元一份的麻辣烫贵时,颇有恍若隔世之感。
如今的麻辣烫,价格越来越贵的同时,仿佛商量好了一般走向了成为“网红”的道路。曾经巷尾深处人头攒动的街边小店,转身成了跻身各大购物中心、装修高大上的“网红”店铺。人靠衣装马靠鞍,麻辣烫“内卷”的第一步,便是在店面装潢上下功夫。主打日式和风的麻辣烫店铺,透露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岁月静好和精致气息。小清新元素也必不可少,马卡龙色系的少女心装潢,分分钟营造“又纯又欲”的氛围感;前阵子爆火的国潮风麻辣烫,既有舞狮子、牛皮鼓、乾坤圈等传统国风元素,又有后现代的赛博朋克风与电竞特色。炫酷的红蓝紫光,热烈的音乐气氛,融入市井的喧闹声中,确实别有一番风味。
论“内卷”,高端食材才是站在了鄙视链的顶端。
进入一家“网红”麻辣烫店铺,豆制品、青菜类、工业肉成了被忽视的存在,虾滑、毛肚、澳洲肥牛占据了妥妥的C位。鱼虾河蟹、澳洲龙虾早已不是西餐厅和日料店的专有,成了高端麻辣烫的标配。
你可能永远也想不到,吃一份麻辣烫人均要690块钱,价格堪比米其林三星。除了食材,汤底也不甘落后,动辄几十元的高汤底一步步取代了传统添加白糖和奶粉的骨汤。上海一家“网红”麻辣烫老板指出,自家的招牌汤底由1只三黄鸡、6根大骨以及草本原料熬制而成。你以为这就完了吗?当热火朝天的老板吆喝声、食客们津津有味的吧唧声在慢慢消逝时,各种衍生的娃娃机、奶茶区也出现在麻辣烫店里。吃完麻辣烫,顺便买杯奶茶再抓个娃娃,一站式实现约会自由。除了抓娃娃还能撸猫。
麻辣烫越来越贵、越来越“网红”的同时,很多人开始怀念起它本身的样子。那时它还是平平无奇的街边小吃,我们在意的也只有它是否美味。麻辣烫起源于四川岷江畔的乐山,是船工和纤夫们智慧的结晶。纤夫们东奔西走,居无定所,吃饭也是就地取材,
水里游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来者不拒。在江边垒砌石块瓦罐,捡拾树枝生火,把食材和海椒、花椒等调料放进锅里,涮而食之,既可果腹,又可驱寒、祛湿。这种简便独特的吃法很快在江边流传开来,码头上的小贩将之加以改造,江边桥头卖劳力的百姓便围着担子成了常客。
从麻辣烫的“内卷”涨价,不难看出它们对摆脱刻板标签的努力。作为曾经的街边小吃,麻辣烫一直摆脱不掉垃圾食品、不利于健康的大众印象。新闻上也不乏麻辣烫餐饮店的食品安全隐患:用的食材差、汤底长久不换、后厨不干净……
如今,骨汤熬制,配料高端,价钱贵了,是不是麻辣烫就更健康了?也不见得。一个冷知识:即使不“内卷”,麻辣烫也并非垃圾食品。由于菜品种类丰富,荤素搭配,麻辣烫能满足食客营养均衡的需求。比起油炸爆炒,烫煮的烹饪方式更能做到健康低脂,麻辣烫甚至可以被当作减肥餐。除去部分高钠、高热量的食材(比如非纯肉、高淀粉含量的丸子),麻辣烫不健康的根源,更多在于部分店铺的卫生条件不过关。
价格的升高也不代表它变得更健康了,而是由于门店的装潢和食材的升级。澳洲肥牛不一定比本地肥牛更营养,但可以更昂贵。我们大概忘了,麻辣烫一开始只是用来填饱肚子或解馋的平价小吃。很大程度上,它被赋予了一种时代的情怀:食客们期待在一碗麻辣烫里获得的快乐,从来都很简单。浸满汤汁的油面筋,软嫩滑爽,想起来便口舌生津;一咬就爆汁的撒尿牛丸,奇妙的口感征服了无数被它的名字劝退的食客;还有入口即化的玉子豆腐、清爽可口的青笋片、Q弹软糯的土豆粉……
从几块到几百块的消费,烹调方式没有变化,龙虾鲍鱼的确美味,却失去了麻辣烫的本真。
当我们拿到一碗由内而外散发着金钱味道的麻辣烫,却发现它早已散尽了曾经温暖过我们的烟火气。
当麻辣烫努力摘掉“low”标签的同时,别忘了大众的消费水准也曾是它崛起的筑基。大众心里有杆秤,食材顶配却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麻辣烫,也只是一碗乱炖而已。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