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正文

情感故事 生活琐记 工作札记 资料网摘 文学随笔 校园纪事 游历笔记 往事悠悠 宝宝丫语 其它日记

趁着年轻,我偏要勉强(节选)

时间:2023/7/26 10:34:33  作者: 杨家三少爷  热度: 125
  近来读书,有两段经历觉得很有启发。其中一段是《周易》。“周易”的“周”字一直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指此书作于周朝,我才知道其实它可能也有“周全”和“周而复始”之意。《周易》第六十三卦,“既济”,离下坎上,水在火上,无论水要灭火,还是火要烧水,都可望而成功,所以叫既济,目标既已实现,大业可谓成功。可偏偏这是第六十三卦,它之后还有第六十四卦,也就是《周易》的最后一卦——“未济”,卦象和既济卦正相反,坎下离上,火在水上,火往上烧不到,水往下自流走,什么也不能成,大业犹未济,仍需努力。

  真是有趣,《周易》第六十四卦自乾卦始,那一卦的六爻從“潜龙勿用”到“亢龙有悔”,走完一个轮回,后续的一卦卦堪堪走到第六十三卦了,大业已成,以为第六十四卦不过是功成身退做个收束,谁知,竟然一切颠倒倾覆,要从头再来,周而复始了。

  祖先的智慧,也藏在这小小的玩笑里吧。还有一段经历,是前阵子读了火极一时的《人类简史》。其中写到科学革命,为什么科学革命发生在西欧,而不是人口更多、更富庶、技术史上有过更丰厚积累的中国,或是其他亚洲国家?这是我中学学历史时,就被困扰的“李约瑟难题”,这些年我也读过许多解释,但《人类简史》给出的回答依然给人启发。科学革命的背后是认知的革命,是伴随着大航海时代而来的“原来我们对世界一无所知”的震惊,以及这震惊过后接受世界仍有许多未知的态度。在科学革命以前的思想体系里,关于世界的知识已经被先知或先贤了然穷尽,后辈只需要反复习读、解释和追随。十五世纪的欧洲人所绘制的世界地图上,却开始出现留白,那留白是关于一个人们刚开始探索但仍未了解的新大陆,也是一种接受关于世界我们所知有限,探索能带来新知的新态度。

  伴随一次次转学、考试和求学的成长,就好像每次我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以为已经看到了整幅地图,又被抛到新环境里,面对大片的留白,才知道自己对世界其实一无所知。我就知道不管此前已经付出多少努力,已经有多少次感到扬扬得意,觉得人生的奋斗“既济”,关卡已过、目标已实现,生活却又要教我从头开始、周而复始了。在新的土地、新的专业、新的旅程、新的比赛和舞台、新的角色和身份上,一切还“未济”,而且火无处烧,水随意流,全然不知如何使力。

  我在厂矿子弟学校读小学期间,在爸妈工作很忙的一阵子,还在外婆家旁边的小学读过书。外婆家也在一家化工厂里边,那里的小学只是比较小而且人少,除了厂里的子弟,也招收周边农村的同学,但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我们班一共有三位老师,一位老师教语文,一位老师教数学、科技、自然、音乐、美术,还有一位体育老师,教全校的体育。虽然都是这几位老师,但课程表还是严肃地排。比起我们厂矿的小学,这里束缚更少,课业不多,日子更觉悠长。我很小的时候,在两所学校之间来回地转过学,刚习惯了这一边,难保不立刻被“抛”去另一边,一时坎下离上,茫然无措。在一个地方数学不错不代表到了另一个地方也能跟上,在一个地方能跟同学打成一片,不代表在另一个地方也能被接受和受欢迎。“世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人总要学会重新开始。

  在厂矿子弟学校混出头了,终于没有人相当直接地讽刺我妈“怎么老师的孩子不会学习”,我就转学去了小县城,一开始上数学课听得云里雾里,物理作业也做得莫名其妙。后来我发奋,考上贵阳一中了,第一天晚上就被已经开始高考总复习的同桌惊得生无可恋。后来,成绩进步了,我一时难以相信“原来我也跟得上”“原来我也学得过这些人”,还是转了班,去学文了。学文时慢慢找到一套方法,自信而从容起来,高三那年被学校和老师捧着,几乎自负在读书这件事上不输给天下英才。但又去了香港读大学,和山东、浙江的状元聊天,发现他们不只是考的题比我难、分数还比我高而已,而是他们早已见识过更广阔的世界。他们已经懂得且实践过公益活动,出国游过学,能自如地说英语,参加过国际青年组织和活动,知道自己的职业方向和实习规划。这些事,我那时几乎从没有想过。我以为大家都和我一样,是听说香港中文大学的本科第一年不需要选专业,才来这所学校,准备到处试试的,却发现大部分人已经选好,专业、实习、就业一条龙,只等优化了。他们的未来已有图纸,我还不曾看清地平线。

  然后开始学经济,老师讲课不是英语就是粤语,我连授课语言都要从头学起。然而也渐渐入门了,成绩不错,最后一年我被选为助教,坐在办公室回答低年级同学的问题,和一些导师成了朋友,最终还是下了决心转去学政治。第一次和我的博士班同学开研讨会,我发现他们是真的有学问,政治学领域那些经典的和最新发表的论文,真可以做到信手拈来,而我还在沾沾自喜于读过《枪炮、病菌与钢铁》,几乎第一次听说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概念。再后来,我找到了很好的导师,他不催我写论文,且由着我去探索,但我每次找他聊天,都有大脑干枯的土壤被灌溉了的愉悦,对于一个博士生来说,真是享受其中,别无所求了。我又终于考了LSAT(Law School Admission Test,法学院考试),去哈佛学法律了。

  编辑手记:

  和詹青云见面是在一个夏日的上午,北京后海附近。阿詹在这里租了一间极具中国风的民宿,备战第六季的《奇葩说》。这场比赛的结果很多人都知道了,阿詹最终拿下王冠,成为那一季的BBking(冠军)。见到阿詹时,一副邻家女孩的模样。一件纺纱的浅蓝色上衣配一条深蓝色的牛仔裤。第一次见面,她略微矜持。也有可能因为《奇葩说》备战未能很好地休息,略显慵懒。

  蔡康永说,看詹青云打辩论,好像看到她领着一列军队冲向敌人,她是自信的,霸气的,气场十足,火力全开。所以看到她,我有些意外。我说,生活中的你和屏幕前不一样。她笑,却并没有多加解释……

  生活中的阿詹是一个清风和煦的人,话不多,却让接触她的人感到舒适,没有压力,好像一个你身边的朋友,和你约一次咖啡。和她谈到我们即将合作的这本书时,也就是已上市的《趁着年轻,我偏要勉强》,她的语速依然很慢,总是略带着一丝疑惑地询问着合作的细节,但从语气中,你能读到一种坚持,那是她强大底气散发的一种力量。在后来的创作中,我们之间有过交锋,但她一直秉持着那份独有的坚持,带着一种平静的执拗,完成着这部作品,所以,从这部书里我们可以看到,阿詹首次直面自己内心,这里的文字记录的阿詹应该是最贴近真实的阿詹。我从文字里读到那个“趁着年轻,我偏要勉强”的阿詹。
  •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