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买的针头线脑,只要塞进花花绿绿的不透明盒子里,就能贩卖一种“惊喜感”。
机票尾单怎么办?搞盲盒!酒店空置多浪费,搞盲盒!图书滞销真愁人,搞盲盒!盲盒已成为清库存利器。某公司在清明假期的机票盲盒活动,吸引了2000万人参加,人们花费不到百元,看看运气能带你飞向哪个偏僻城市,不满意包退。
日本有类似的盲盒,叫福袋,百货公司年末将不太畅销的产品塞进红色袋子里,以较低的价格出售。作为一种促销手段这无可厚非。只是如今商家的想象力实在丰富,万物皆可盲盒。
玩具盲盒、文具盲盒只是基本款;考古盲盒,浇点水才能“挖”出里面的摆件;奶茶盲盒,杯底塞个小玩意儿;快递盲盒,号称无人认领的快递,但据说拆开后多是不值钱的零碎;还有备受争议的宠物盲盒……
早在2007年,新加坡一家饮品公司推出过两款盲盒饮料,一款叫whatever,一款叫anything。前者是柠檬茶、茉莉蜜茶、白葡萄茶等6种非碳酸饮料的盲选;后者是可乐、无酒精啤酒等6种碳酸饮料。
上线第一个月,whatever系列就月销350万瓶,完成了公司的全年销售目标。因为它解决了一个世纪性难题:中午吃啥。
盲盒专治选择困难症。南京市玄武区的一家菜市场里,“90后”摊主推出蔬菜盲盒,“我做这个菜场盲盒,就是想要解决大家每天不知道吃什么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有人写过书,翻到哪页就吃哪页提到的菜式;有人写过程序,随机抽三次,三次都不满意,会跳出一句“这么作,要不别吃了吧”;最新的解决方式是完全交給商家,替摇摆不定的用户作选择。
在某旅游平台上,2021年“盲盒”的搜索量暴增40倍,CEO说,为解决用户黄金周出行的“选择困难症”,公司推出旅行盲盒,为用户出游提供灵感。说白了,盲盒解决了去哪里玩的头痛问题。
交友盲盒也是同理,像脱口秀演员说的,找不到对象不是因为异性少,而是不知道选谁。玩一玩交友盲盒,跟包办婚姻似的,揭盖头开奖,又刺激又省去选择的麻烦。
都说这是信息过载的时代,选择如万花筒,需要有人帮你筛选信息,替你作出选择。
于是算法推荐的信息和短视频越来越吸引人,带货主播帮你在众多品类中挑出关键信息输入你的大脑,购物节也想“抄别人的作业”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啥。
选择多如牛毛,压力重于泰山。迷茫是年轻人永恒的话题,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温温吞吞、犹犹豫豫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要么都很喜欢,要么总想挑到最合适的那个,纠结来纠结去,不如两眼一抹黑,随机分配一个结果。盲盒拆开什么就是什么,减少决策的时间,而且全凭运气,不用为结果负责。等着别人作决定,总好过自己决定再后悔。
况且我们从小就习惯了被动接受。从兴趣爱好到大学专业,家长一路指点江山,生怕孩子走一厘米弯路。
没有独立决策的训练,选择困难症几乎成为时代通病。
阿根廷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曾写过一篇短篇小说《巴比伦彩票》,巴比伦人有参与抽签的自由,彩票公司有设计规则的权利。当人们被轻易操控时,还以为只是运气不好。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