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正文

情感故事 生活琐记 工作札记 资料网摘 文学随笔 校园纪事 游历笔记 往事悠悠 宝宝丫语 其它日记

趁着年轻,我偏要勉强(节选)

时间:2023/7/24 4:27:28  作者: 五斯维  热度: 126
  通向高考的是年复一年的漫漫应试之路,只是没想到高考过后,这条路我又走了十年。

  我很享受我的高三。有句话说,一辈子有好几次,人会以为自己已经到达巅峰,只不过后来又走了很久,才发现离那山峰还有很远。对我来说,高三是第一次,感到现在很好,以后应该都是下坡路的时期。

  高三是这样一个时期:将要高考而未高考,人人都说很美好的新生活已经可以想象,却还不必面对(也就还没经历过“原来也并不那么美好”的幻灭);所有人有规律地做着同一件事,而这件事碰巧是我所擅长的;日子已经过得非常规律,每一天都很充实,但找到自己的节奏以后,也不算疲惫;许多人对我满怀期待,但同情着我的压力;我因为考试成绩好这样庸俗的特色,和学校里的街舞明星一样身带“光环”。我觉得,人生大概不会再给我安排这样的好日子了。而且,那才是高三啊。十八岁未满,一切都还有可能,人生,根本望不到边际。

  十二年磕磕绊绊,到高三,我觉得自己已经“学会”考试这件事了。学海无涯,知识没有尽头,但在考试中,能明白出题人的意图和圈套,把自己所知的都按照规定呈现出来,以至于并不尽知的都借由已知线索做尽可能的推测,最大限度地方便阅卷老师“酌情给分”,考试这门学问本身,就算入门了吧?

  考试独立于众学科之外,单是一门学问。我后来发现,面试和工作,一如考试,并不是为了表达自我。设身处地,让给你“阅卷”的那个人工作起来容易一些,给你高分的理由多一些,各种“分数”自然就高了。

  到了高三,这门功夫我已熟习再三,招式皆可灵活化用,至于圆融,临敌并不觉得紧张,偶尔遇到无从下手的题,还颇有点兴奋了。这功夫无非几件事,一是很庸俗的妥协,即临到重要考试,不再写能把自己感动哭的作文,而是写阅卷老师能明显感受到你的阳光态度、文字水平和阅读积累的作文;二是细致学习参考答案以总结套路;三是把每次考试都当作对考试技能的考试,不为分数和排名所苦恼,而只求尽我所能,从中学习。

  在高三的考场之上,这门功夫最讲究心态平和,全情专注,沉静如水,深沉如渊,就是近于冷漠无情的“做题拿分机器”。

  当然这很难。我在高考前有过几次情绪起伏。一是因为平时成绩好,被学校列为争夺第一名的重点培养对象,收到了来自校长的亲切关怀,可以在全年级老师中任选一对一的辅导老师。结果简单的生活平添许多压力和人情思虑,学习的快乐几乎消失,我连着考砸几次,不被人看好了,才解脱出来。

  二是突然间发现少数民族学生和二级运动员好像很多,像我一样什么加分都没有的人好像很少。说起来,我外公是地道的苗族,是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军走出大山的。我妈参加工作的时候,民族被误登记为“汉”,二十岁的她觉得这样也挺好,全然没想到二十多年后这意味着我高考不能加二十分。按理说,我们这时候去改民族,不能说是作假。但一来改民族这件事十分敏感,我们也没有什么门路;二来我爸、我妈对我自信极了,似乎比别人少一点加分也不要紧。我对他们的心大感到震惊。

  紧接着,我因为化学会考差了一分没拿 A,被“褫夺”了保送北大的名额。那天我爸开车送我去学校,路上接到了校长的电话,通知我不能被保送的消息。校长还有些担心我们的情绪,结果我爸非常淡定地说:“没关系,她靠自己努力考北大吧!”他对我如此信心满满,我也惊呆了。后来想想,他们应该是不想让我对不确定的事投入太大的希望和关切,故意淡化这些“场外因素”的重要性,让我不至于被失望打乱吧。

  对这一切,我不可能没有压力、委屈和遗憾,深呼吸平复情绪直到考试,结果高考第一天,对着语文的第一题拼音,我觉得每个音都是错的,都在针对贵州人的普通话,心里一凉,说:“完了,肯定要复读。”两个半小时,“复读”两个字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中,结果语文果然考得很差。但又因为自此完全看开,后面几科都发挥很好。可见人间事,总是因祸得福。

  其中也不知道是否有命运在起作用。练习了那么多次的考试这门功夫,“保持平常心”五字秘诀,会背又有什么用呢?我对自己的考场心态如此自负,一向不乱不浮,到头来也是靠“复读”这个念头找回的平常心,实在是太不靠谱了。不过,这一切也许证明,没关系的,就算没有平常心,就算脑子有些凌乱,就算上手不顺,告诉自己没关系的,内力还在那里,不会一场空的。

  应试是招式,内力却需来自日复一日、层层题海、漫漫长卷的积累。积蓄内力,另有一套和练习考试招式不同的方法。

  我在整個高中时代的高光时刻,竟然是在一次原本至为无聊的学习方法大会上。那是我第一次突然考了年级第一,因此碰巧要在全年级直播的班会课上做学习方法报告。而我并不是一个典型的“好学生”。

  我身上没有很多老师期待的那种刻苦。在生活的优先级里,睡觉是第一。我宁可写不完作业,晚上十二点也一定会上床,早上一定会拖到非起床不可那一刻,理想状态是踩着早读的铃声进教室。说重庆话的生活老师每天喊“詹青云儿,起床咯”的一嗓子,声震全楼。我穿着夹脚拖鞋在走廊上奔跑的样子,被隔壁班班主任反复嘲讽。

  但这其实是我“努力”的方式。(有删减)

  编辑手记:

  回想自己高三备考那段时间,上学和放学都发卷子这件事,如今想想,真是首尾呼应得天衣无缝,老师几乎不怎么干扰我们复习,只有我们遇到难题时,老师才会恰逢其时地出现。每每此时,我都会感叹老师身上是否装有雷达感应器。那时的我也因为学习叛逆过,也因为没考好而陷入自我怀疑。然而会学习和会考试是两码事,这一点在詹青云的书里得到了印证:“十二年磕磕绊绊,到高三,我觉得自己已经‘学会’考试这件事了……在考试中,能明白出题人的意图和圈套,把自己所知的都按照规定呈现出来,以至于并不尽知的都借由已知线索做尽可能的推测,最大限度地方便阅卷老师‘酌情给分’,考试这门学问本身,就算入门了吧?”

  詹青云当然是会学习的那种别人家的小孩儿,不仅会学习,也很会考试,能琢磨出题老师的意图,进而发挥自己的长处,在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是詹青云式的学习方法,也是可以供大家参考的学习方法。
  •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