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古遇险,这不是刘拓人生中的第一次。2015年,当年最受公众关注的新闻之一,是一个北大学考古的在读研究生只身跑到戰火纷飞的伊拉克看古迹,被伊拉克军方当作“恐怖分子”误抓,在监狱中度过了十四天。访古而不惜以身犯险,仿佛是另一个世界的故事,很多人因此记住了刘拓这个名字。但实际上他并不是探险者。刘拓后来回应说,自己并不是为了冒险、寻求刺激,而是急迫地想要记录下那些容易消失或变化的文物。
为什么一定要去叙利亚、伊拉克、阿富汗这些远非太平的地方?在他那本《阿富汗访古行记》的“后记”中,刘拓这样坦露心迹:“阿富汗不光是亚欧大陆需要同情、悲悯的脆弱心脏,它的战乱、保守和它的文物古迹一样,都是世界多样性的一部分。客观地记录和调查,平静地接受旅途中遇到的种种故事,对我来说,就已经足够精彩。”
不是为了冒险,而是因为文物古迹就在那里;因为文物古迹就在那里,所以哪怕冒一定风险也是值得的。在内心支撑刘拓去做常人看上去多少有些冒险的事情的力量,其实十分简单,那就是他对文物古迹纯粹的热爱。
这份纯粹的热爱贯穿了刘拓短暂的一生。
众所周知,考古不是一个“热”的行业。2020年,湖南留守女孩钟芳蓉以文科676分的成绩报考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不少网友还曾“热情”谏言:考古专业冷门,还可能找不到工作;这种家庭应该选毕业后可以赚更多钱的专业,比如经济管理……
而在刘拓短暂的一生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他对文物古迹的挚爱,也看到了他满满的收获。所谓收获,不等于其在圈内的名声,也不在于其撰写的书籍突然一纸风行,而是如他所说,“在整理和收集这些材料的过程中非常享受”,在做这份工作的时候,他觉得能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出来,感到特别有价值。
“非常享受”,对文物古迹的挚爱让这个年轻人内心丰富,这种如鱼饮水般的乐趣则可以秒杀任何闲言碎语。
刘拓走了,给生者留下了痛苦和遗憾。应该说,他的学术之路刚刚起步,尽管其曾自谦所做的工作无法与专业的中东学者相提并论,但他对那些有可能即将消失的文化遗产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仍然具有开创性的价值。因为如果不是他及时前往探访并忠实记录下来,那些古迹很有可能就会在某一天永远湮没于尘埃之中。
刘拓之所以值得纪念,并不仅仅由于他是北大博士,也不仅仅因为他在短暂的一生中作出了多大的学术贡献,更在于他始终在做自己最擅长、自己眼里最有意义的事情,而且这份兴趣和专注从未被外界所打断。
虽然短暂却足够精彩,这就是刘拓的一生。纪念刘拓,不妨也学会让自己的人生精彩起来。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