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正文

情感故事 生活琐记 工作札记 资料网摘 文学随笔 校园纪事 游历笔记 往事悠悠 宝宝丫语 其它日记

世道变“辣”,是从广东人吃重庆火锅开始的

时间:2023/7/14 15:40:50  作者: 滕宇宙  热度: 136
  我們的餐桌,正在被辣椒占领。贵州遵义的一个辣椒博览会披露:中国每天食辣人口超过6。5亿,吃辣人数稳居世界第一。从1993年到2018年,中国辣椒产量从430万吨增加到4000万吨,成为世界第一大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中国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辣椒大国。

  有趣的是,400年前,国人还不知道辣椒为何物。300年前,川菜菜谱里,还见不到辣椒的身影。

  那么,辣椒凭借什么在短短两三百年的时间里,征服了中国人的胃呢?

  400年前,这位远渡重洋而来的“辣妹子”,最先在东南沿海登陆,人们却只将她当成一个用来观赏的“花瓶”。

  明朝时,杭州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说:“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这是中国最早有关辣椒的记载。

  彼时在人们的认知里,辣椒很好看,有白色的花、红红的果实,可以摆放在家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而后,辣椒经长江航道入湘,湖南人竟也与这位他们日后饭桌上的“真命天女”擦肩而过。直至来到贵州的苗族土司管辖地区,辣妹子的魅力才散发出来。

  为什么偏偏是贵州人邂逅了辣妹子,并产生了故事呢?

  这就不得不说一说中国历史上粮食短缺的话题了。

  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大多时候都是处于吃不饱的状态。所以会把大量的土地用来种植水稻、小麦等主食,只留出一小部分土地种植菜蔬和养殖家畜。

  这造成了中国独特的饮食风格:多主食、少肉食、重调味。

  为了配合清淡的主食,重口味的调味品成为日常的下饭菜。

  用于下饭的调味品分为三类,即酸味、咸味和辣味。其中占大比重的是咸,即盐。从生理需求来看,人们每日也得摄入盐分。

  在东南沿海地区,海盐是一种极易获取的资源。而在贵州这样的西部山区,当地没有盐矿,交通又不发达,食盐成了匮乏物资。为此,他们尝试过用草木灰、硝酸来替代盐。

  随着辣椒传入贵州,他们又用辣椒“代盐”。因为辣椒和盐一样,富含钠元素,能一定程度上缓解贵州人的思盐之苦。

  而且辣椒种植用地少、产量高、对土地要求低,被越来越多的农民青睐。如此看来,辣椒走进中国食谱,更多是无奈之举。

  曹雨在《中国食辣史》中说:“辣椒在南部山区农民中受到欢迎,这种情况也给辣椒打上了平民副食的阶级烙印。”这种烙印使得辣椒难登大雅之堂。因为上层社会十分讲究菜的原汁原味,认为霸道的辣破坏了高级食材的本味,所以对辣椒嗤之以鼻。

  《红楼梦》对写吃的十分拿手,但从始至终都没提到过吃辣。反而是王熙凤出场时,贾老太太介绍她说到“凤辣子泼皮破落户”,“辣”这个字,在清朝时期,代表着一种浓厚的平民气。

  直到清末民初,依然如此。

  曾国藩出身于湖南的一户农家,非常喜欢吃辣,但除了自己的厨师知道,羞对他人所言。

  有一下属想巴结他,便贿赂厨师,试图打听曾国藩喜欢吃啥。

  厨师说:“上菜之前,你先给我看看就行。”之后,那下属端着一碗高级燕窝去,结果厨师拿出了一包辣椒粉,倒入其中,偷偷地说:“这就是他喜欢的,每次吃必须有辣。”

  虽然辣这种口味,受到上层的排斥,但早在平民阶层中得到了普及。

  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中写道:醋,酱油,花椒油,被热的雪白的豆腐一烫,香得使祥子闭住气;捧着碗,看着深绿的韭菜末儿,他的手不住哆嗦。吃了一口,豆腐把身里烫开一条路:他自己下手又加了两小勺辣椒油。一碗吃完,他半闭着眼,把碗递出去:“再来一碗。”

  祥子是个吃烧饼卷羊肉算大餐的车夫,喝茶都不舍得放糖。而他吃的辣椒油,是地道平民口味无疑了。

  湖南人沈从文在《边城》中,也有几处提到辣。小说里追求翠翠的两位青年,被他们的父亲派去锻炼,吃的是干鱼、辣子、臭酸菜,睡硬邦邦的舱板。

  在很长时间里,辣椒,就埋伏在这些底层食物之间。

  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人口自由流动,大量人员从农村进入了城市。

  大量人口跨地区流动,辣味菜肴被带入了城市的饮食文化,成为新移民的象征性食物。如重庆火锅、成都串串、湘菜馆……

  又因制作辣味菜肴成本更低,“移民们”往往愿意选择更为经济的饮食。饮食文化的入侵,比方言更有渗透性,比流动人口更有持续性。

  辣椒依靠其廉价的优势和霸道的口味,逐渐从“穷人”的作料扩张到大江南北。

  走出门去,杨国福麻辣烫、重庆火锅店遍地开花;火车站常驻商家周黑鸭、绝味鸭脖,都成为各大城市饮食标配。全民食辣是城市化带来的一把火。

  到了21世纪,年轻人群体几乎无辣不欢。

  不久前还有一个热搜,说到了“那些不吃辣的年轻人,正在被抛弃”。这个话题强烈要求人们关注那些不吃辣的人,因为他们真的好惨,动不动就会被抛弃。

  约饭点菜对于不吃辣的人来说,处处是禁忌。

  重庆火锅要鸳鸯锅,烤鱼要酱香,麻辣香锅要不辣,烧烤不能撒辣椒面……那还吃啥啊?

  甚至有网友坦白说:微辣,是和你做朋友的底线!

  为什么年轻人对辣如此着迷呢?研究报告显示,辣不是一种味觉,而是一种痛觉。

  因此,人们相约一起吃麻辣火锅时,无疑隐喻着咱们是在一起忍受痛苦,从而产生一种共情,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嗜辣,不仅是一种社交,还是一种治愈。

  人体是很奇妙的。当我们在吃辣时,人体感受到了痛,大脑为了对抗这种痛苦,会释放一种叫内啡肽的物质,它能够舒缓疼痛,并产生快感。正是这种快感,让越来越多的人痴迷辣。

  吃辣与跑步、鬼屋探险、蹦极一样,通过良性自虐,即做一些令人痛苦、恐惧的事情,寻求到快感,从而释放压力、治愈自己。

  “上班这么累,下班还不吃点爽的?”在焦虑和压力面前,不如来一份麻辣火锅过过瘾。

  一阵灼烧感,辣的刺激迅速打开了食欲,张大嘴巴吸气哈气,被辣得眼冒金星的痛感混杂着快感,让人忍不住再吃一大口。嗯……真香!

  人生百味,无辣不欢!
  •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