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正文

情感故事 生活琐记 工作札记 资料网摘 文学随笔 校园纪事 游历笔记 往事悠悠 宝宝丫语 其它日记

毛坯房给了95后女孩什么

时间:2023/7/6 16:05:17  作者: 远走底飞  热度: 62
  江苏泰州95后女孩小莉付了 28万首付,买了一套房子。她住到了自己的房子里,这平平常常的一幕,却感动了万千网友,因为那房子还是毛坯房,完全没有装修。

  就像她说的,里面每一把泥土、每一粒灰尘都是自己挣来的。她打工10年,才挣到这套房的首付。

  120平方米,8500元一平方米,每月还贷3000元,尽管有很大压力,但是拥有了一套自己的房子,还是给了她很大安全感。

  “95后女孩打工攒钱10年买房”,励志背后其实是一种相当沉重的人生。

  出生于1995年的话,今年才26岁,10年前才16岁,那正是好好读书的年龄,但是小莉早早辍学了。

  她羡慕的是那些能够读大学的人,比如她的哥哥,就还在校园里读书。

  从这个角度看,这是一个“原生家庭”不公平的故事。

  她要买房的时候,妈妈还不赞成,“你有钱的话,不如回来修房子”,这才是农村女孩更普遍的命运。

  28万并不是一个太大的数字,但是對小莉来说,这笔钱是她一点点攒下来的。

  她做过各种工作,19岁时还开过花店,尝试各种可能,就为了拥有自己的房子——这是她的志向。

  房子对她来说,就是一个新世界。

  走出原生家庭,也走出“父母期望和限定的人生”,过上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不管多艰难。

  就这一点来说,她的感受和伍尔夫是一样的:“如果女人要写小说,那她就必须有钱,还要有属于自己的房间。”这不是鼓吹每个人都要买房的地产逻辑,而是强调个人独立的重要性。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小莉表示有了房子,“在落魄的时候能够有个容忍之所”,这是基础,也是起点,所以她才有勇气憧憬属于自己的爱情,希望找一个自己喜欢的人,而不是父母安排的未来。

  像小莉这样住在毛坯房里开始自己“独立生活”的,曾经相当普遍。

  2002年我到北京读书的时候,有一位同学就在郊区买了房子,没有装修就住进去了,我也在那住了两天,睡在地上的一个床垫上,那里的厨房和网上小莉厨房的照片几乎一样。

  那时,真没有感受到“寒酸”或者“艰难”,而是充满希望。

  大概在2008年,读到媒体的一篇报道,讲那些节衣缩食的某大城市买房者的故事,有一个细节印象深刻。

  故事里的人为了节约,尽量选择在外面上厕所,在家里,也尽量节约每一度电。

  很多90后青年,大学毕业后已经没有可能靠自己的努力买房了,他们更多依靠父母。

  与此同时出现的一种现象是,很多年轻人在恋爱和结婚的时候,更多听从父母的意见,而不是自己拿主意。

  在经济学上,这当然有道理,因为父母作为“出资人”,理所当然拥有对你生活的发言权。

  很多年轻人羡慕小莉,并不是羡慕她的房子,因为他们住的房子可能要好得多。

  他们羡慕的,正是小莉为了追求独立生活所付出的勇气和韧劲。

  小莉完全有理由“放弃”,或者抱怨,但是她选择的是默默坚持,而不是承受。

  我们必须记住,为了拥有“自己的房子”,她付出了10年的辛苦。

  正是因为这种坚持,才让她现在的生活显得格外动人。

  她不像一些同龄人那样热衷“社交”,而是下班后回家自己做饭。

  我们可以从她的“日常生活”中看到更多珍贵的东西,而不是仅仅惊叹于毛坯房的简陋或者买房的高光时刻。
  •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