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往往只能看到洁白的天鹅亭亭玉立于水面,却不知妩媚动人的天鹅藏在水下的,是不停扑腾着的双脚。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张京这个专业的外交部高级翻译是如何炼成的。
1。张京是个执着、专注的人,初中就立志要进外交部工作
和大多数处在迷茫期的学生不同,张京初中就立志,以后一定要当一名外交官。
张京从小就是学霸,高中顺利考入了杭州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杭外”)。
简单科普下杭外,它是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非常难考不说,里边更是神仙打架、高手云集。
但即便如此,张京的各科成绩仍保持在班级前五,各类英语演讲比赛,她从未跌出过前二。
张京的父母非常重视对女儿的教育,他们发现,张京课余时间喜欢看美剧,还会模仿美剧里的人说英语。
换作其他家长,可能会斥责孩子“不务正业”,相反,张京的父母却选择了带着孩子去国外旅游。
在父母的支持和鼓励下,张京主动找外教交流,也会针对性地参加一些市里的英语演讲比赛。
她热爱英语,也绝不放弃任何一个可以学习英语的机会。
在高二拿到奖学金之后,张京想都没想,直接去英国游学了10天,当时的她,就已经能用流利的英语和英国人大谈人生观、价值观了。
张京高中时期的班主任这样评价她:
“张京是个执着、专注的人,知道自己要什么。”
張京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成为外交官,事实上,她也是这么做的。
当年,张京的高考分数已经过了清华北大的录取线,换作其他人,肯定会不假思索地选择这两所国内顶尖的综合类大学,但张京没有,一旦心里有了目标,再高的荣耀对她来说都不过是外界的干扰。
张京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对口性更强的中国外交学院(以下简称“外院”)。
外院是外交部唯一直属高校,也是中国外交官的摇篮。
班主任每每谈起张京与清北“失之交臂”的事,还是会觉得有些“屈才”。
但是,张京如今取得的成绩,就是对“屈才”最有力的回应。
2.外交部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张京是杭外第一个获得外交学院保送资格的女生,即便成绩如此优异,张京也没有停止向“外交官”的梦想迈进。
在大学里,有了更多时间参加校内外活动,张京更是利用这个机会,参加了更多的英语能力竞赛。并先后在第十届“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上荣获冠军、在第十届“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中荣获亚军。
目标明确的张京,在外人看来也许很“自私”,因为就连参加学习小组,她也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英语和思辨能力。
她还会和同学们模拟在联合国记者会上代表国家进行发言,让大家随机提问,然后她来作答。
张京走的每一步,都是为了成为一名光荣的外交工作者。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京过硬的英语水平和综合能力,很快就引起了外交部的注意,在还没毕业的时候,外交部就向她抛来了橄榄枝。
2007年,张京如愿进入外交部,那年是外交部首次对外招收200多名各类翻译,张京就是其中一位。
这看似毫不费劲的一帆风顺背后,不知道是多少个日夜的埋头苦干。
进入外交部对于张京来说,并不是梦想的终点,而是另一个人生的起点,她深知,进入外交部和实现梦想之间,还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
进入外交部翻译室的张京,马不停蹄地开始了为期4个月的魔鬼训练,每天雷打不动地进行着上午两个半小时的中到英口译训练、一个小时新闻听力训练,听完一遍,就要立马把原版新闻全部准确无误地翻译出来。
下午还有笔译、试译或者是新闻发布会观摩,以及一小时的新闻听力训练,晚上还会有3小时的“加餐”,和其他同事组成小组,翻译平时领导人的讲话。
最终只有4%的人能被外交部录用,即便进了翻译室,还要经过6年左右的培训,才有可能成为领导人的贴身翻译。
压力大吗?压力非常大,但张京知道,自己以后会代表国家进行口译,必须精准不能出错,这让她感觉压力更大,但也让她感到无比光荣。
她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不辜负“中国外交部”这五个响亮的大字。
除了努力让自己的能力与职位匹配之外,张京还非常注重自己的形象,因为在庄严的外交场合,她代表的是中国,所以她时刻谨记内练“16字诀”,外练形象气质,即“既要大方利落,又不能喧宾夺主”。
于是,也就有了2013年的那次意外走红。
2013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张京因为气质庄重干练,又长得酷似赵薇,让很多参会摄影师都忍不住把镜头对准了她。
瞬间“冷面女神”“中国最美女翻译”“翻译界小赵薇”等称号不绝于耳,张京一时名声大噪,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她成了一个小网红。
但张京干了这样一件事——
她清空了自己社交平台上的所有动态,并表示,自己的工作代表的是国家,不希望受到外界更多的干扰。
张京很清楚自己的职责和身份,也很清楚翻译的位置,自己并不是主角,只是担任沟通的桥梁,过多的曝光和娱乐化,只会影响到国家的形象。
虽然大家认为她是“最牛学姐”“翻译界天花板”“中国最美女翻译”,但这些对她来说,都不及代表国家完成一场口译重要。
外交场合犹如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而她,是那名不为功名利禄的战士。
外国人话音刚落,她的口译内容就脱口而出,这令人咋舌的口译速度,叫作中国速度!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