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最初并不算是一个宜居之城。它地处550平方公里的环礁潟湖中,由118个小岛组成,“无土可耕,无石可采,无铁可铸,无木可巢”。公元5世纪至6世纪,躲避日耳曼和匈奴入侵的数万难民辗转来到此地,为这片方寸之地带来了生机,他们在滩涂上打下耐水材质的木桩作为房屋地基,奠定了后来建造“水上之城”的基础。尽管威尼斯无法耕种,但它靠海吃海,可以产出大量的盐,食盐贸易为威尼斯人赢来了“第一桶金”。渐渐地,威尼斯人不再满足于仅仅售出本地的产品,开始将目光转移到东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威尼斯商船游走于欧亚非三洲之间,贩卖东方的丝绸和香料、西方的木材和铁矿石。及至13世纪末,威尼斯已经拥有3300艘商船,成为欧洲与阿拉伯贸易的主要中心,并依托在此交汇的东西方文化,形成了繁榮开放的城市格局。因商而立、因商而兴的威尼斯没有采取帝制,而是形成了特有的商人自治体制。
公元1000年,为了庆祝当时的总督彼得罗二世·奥尔塞奥洛成功将威尼斯的领土向东扩张,控制了原属拜占庭帝国和克罗地亚王国的达尔马提亚地区,举办了专门的仪式。总督率领船队出海,祈祷所有海上航行者一路安宁。自1177年起,增加了教皇每年交给总督一枚戒指,请总督在特定节日将其扔入海中的仪式,此后渐渐转型为威尼斯和大海的“婚礼”仪式,总督在向海中扔戒指时,宣布威尼斯和海永不分离。每隔百年,威尼斯都会造一艘专供总督出海主持仪式的豪华大船,这艘船也用在其他重大的庆祝场合之中。
在美洲大陆被发现后,随着商业中心逐渐向大西洋沿岸转移,威尼斯不复昔日风光,但并未因此取消与海的“结婚”仪式。1729年,最后一艘为总督出海制造的大船正式下水,它长35米、高8米,有168名划桨手,船身装饰得富丽堂皇,船头桅杆基座是一座手持宝剑的镀金雕塑,代表威尼斯,桅杆顶部则装饰着有翼狮子。不过,在拿破仑1797年征服威尼斯后,船上的黄金装饰被洗劫一空,这艘船被充作战船,后来又改为关押战俘的专用船,它就如同威尼斯由盛转衰的缩影。19世纪,童话作家安徒生在意大利旅游时,因感慨威尼斯的萧条而写道:“茫茫的大海上常常浮着一层烟雾——这就是它的未亡人的面罩……”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