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正文

情感故事 生活琐记 工作札记 资料网摘 文学随笔 校园纪事 游历笔记 往事悠悠 宝宝丫语 其它日记

面包鄙视链顶端的王者

时间:2023/5/26 16:21:08  作者: 小哑巴  热度: 90
  一个需要用上铡刀的面包是什么样的?习惯了面包店那些软软蓬蓬、带着甜香的小东西,我很难把它们与如此粗暴的工具联系在一起。直到我遇到了全麦面包。注意,这里所說的全麦面包,不是超市里那种除了里面带有一点颗粒之外与牛奶吐司毫无区别的那种。而是能磨刀、能碎石头的那种真·全麦面包。

  我第一次吃到这玩意,是在某个老贵的西餐厅。穿着西装马甲的服务生小哥优雅地捧上了一份精致小巧、表面撒着糖霜和坚果的餐前面包。那金黄的色泽,那芬芳的气息,让人仿佛置身于浪漫的法国乡村。直到充满期待地咬下第一口,才发现那无与伦比的硬度和粗糙的颗粒感,让人感觉仿佛生吞了一块砖。

  硬,是这类面包给人的第一印象。如果说普通的面包像羽绒枕头一样柔软,那么全麦面包大概是个大号鹅卵石。

  《悲惨世界》里说,那个年代法国某个贫穷地区会把一年的面包做好,冬天时用斧头劈开泡在水里才能吃。我当时还对这段描述感到百思不得其解,直到亲口咽下一块全麦面包,才真正明白了当年那些劳动人民的苦难。

  在欧洲国家,面包是主食而非甜点,制作中基本上只用到面粉、酵母和盐,复杂程度甚至不及奶奶烙的葱油饼。全麦面包既然是粗粮制品,大概可以和窝头画个约等号。用冰淇淋的标准去说窝窝头不好吃,显然不太公平。

  但当人们以为全麦面包这种要啥没啥的食物,注定只能在中国人的饮食结构里昙花一现的时候,事情却发生了变化。随着年轻人对于健身以及低脂饮食的热衷,全麦面包作为“顶饱又不胖”梯队的代表,浩浩荡荡地冲进了无数年轻人的减脂食谱。

  它从里到外散发着“健康”的气息,还是让每一个管不住嘴的都市青年难以抵挡。

  在这股潮流之下,一些早已被抛弃的面包种类就此焕发新生。最知名的就是来自哈尔滨的俄罗斯特产——大列巴。干透了能当头盔,按扁了能防弹,抡起来比砖头杀伤力还大。即使在全麦面包圈子里,它也算是非常粗犷的一位成员。

  随着人们对于食材的挑剔进入白热化,某德国品牌黑麦面包以其绝对健康但又绝对难吃的特点,成为新一届面包中的网红。不少人久闻大名,跃跃欲试。却在打开包装的那一刻,都发出了一个灵魂之问:“这玩意能吃?”

  这款名声在外的面包,外表看上去平平无奇,但当你小心翼翼地拆开它的外包装,一股迎面而来的烟灰缸味就会提醒你事情并不简单。有人甚至跟卖家确认保质期,只是为了搞清楚,那若有若无的霉味到底是来自面包发酵的过程,还是它根本就是坏了。

  既然这么多人不爱吃硬邦邦的面包,这些产品都卖给谁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即使全麦面包的味道让很多人都开始怀疑人生,但这不能阻止它就此站上面包鄙视链的顶端。毕竟那些无糖、低脂、粗粮的标签,对于随时处于健康焦虑、人手一个热量计算表的当代白领来说,天然就带着不同于普通食物的光环。

  就像无糖奶茶、气泡水一样,与这些食物所捆绑的所谓高品质、彰显身份的中产生活方式,是每一个都市青年都难以抵抗的诱惑。从这个角度来说,人们对于它们的热捧,似乎又不只是“找罪受”“智商税”那么简单。

  如果一定要给他们找一个理由的话,那或许也可以说——在如此紧绷而又瞬息万变的现代都市中,大概只有“每天吃什么”,才是年轻人唯一能获得掌控感的方式吧。
  •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