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惑之年的刘源是北京人。在做器官协调员之前,他是一家医院的肝胆外科医生,每天接触到的都是肝硬化晚期、肝癌患者,因为没有等到合适的肝源,患者不得不面临死亡的结局。作为救死扶伤的医生,刘源感到很无奈。刘源清楚地记得,一名苦苦挣扎在死亡边缘的患者,等来了适合移植的肝源,而喜获重生悲喜交加的画面,刘源被那一幕深深震撼。
通过了解,刘源知道中国在2007年就颁布实施了《人体器官移植条例》,中国虽然早就有器官捐獻条例,但目前中国器官捐献供需比例仅为1∶30,是全球捐献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每年有30万个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在苦苦等待重生。这个数字,让刘源吃了一惊。随着中国器官捐献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如今,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是中国器官移植供体的唯一合法来源。所以,这就需要更多的专人来进行器官协调工作。
那些天,刘源一直在思考,与其做一名医生,不如转做一名接力生命的“摆渡人”,让更多的患者得到生命的延续。经过多日的深思熟虑,刘源把辞职报告递交给了科室领导。一个月后,经过专业的培训后,刘源正式上岗。可是,器官协调员的工作看似神圣,却要更多地面对患者家属的白眼和误解。
那天,刘源接到消息,一位外来务工人员,从施工的大楼摔下后重伤,躺在重症病房里等待家属签收死亡通知。
经过充分了解,刘源决定连夜赶往乡下。因为,器官捐献需要征得所有直系亲属的同意。奔波千里之后,刘源来到患者的老家,找到了患者的父母。刘源先跟两位老人拉起了家常,气氛融洽后,刘源把老人儿子的情况说了出来。两位老人听后,号啕大哭。
等老人平静后,刘源轻声地对老人说出了捐献器官的事。可是,还没有说完,老人打断他的话:“别说了,让我捐出儿子的器官,这是不可能的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老人用浓重的地方口音,斩钉截铁地说出这一番话,刘源的第一次捐献器官协调失败了。虽然失败,但刘源并没有过多的沮丧。因为,不仅外人不理解这份职业,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大理解。
有一次,一位15岁单亲男孩因为脑胶质瘤无法治愈而导致脑死亡。面对痛苦的男孩父亲,刘源不知道该怎样说出“捐献”二字。于是,刘源还是采用老办法——聊天。刘源先是从男孩聊起,一聊到男孩,男孩的父亲就有说不完的话题,他暂时忘记了悲伤。寻个机会,刘源向男孩父亲说到器官捐献的事例上。看着男孩父亲迟疑的眼神,刘源说:“把器官捐献出去,不仅可以救活一个人,而且不管在何方,总有一个人在延续他的生命。”“是吗?怎么延续?”于是,刘源从头到尾把捐献器官的成功事例详细地向男孩父亲说了一遍。那天,刘源跟男孩父亲聊了3个多小时。后来人还去医院附近的小饭馆吃了一顿饭,喝光了一瓶二锅头后,看着哭个不停的男孩父亲,刘源也忍不住跟着哭起来。最后,这位父亲选择捐出孩子的器官,男孩捐出的心脏、肝脏、肾脏、肺脏和角膜,挽救了4个人的生命,还让盲人重获光明。
5年过去,刘源这个与死神赛跑的人,从一个器官协调员的门外汉,成长为生命接力的“摆渡人”。虽然在做器官协调的路上有喜有忧,但刘源从来没有后悔,因为他是患者重生的曙光,让生命与爱生生不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