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正文

情感故事 生活琐记 工作札记 资料网摘 文学随笔 校园纪事 游历笔记 往事悠悠 宝宝丫语 其它日记

不懂规范,别去古代吃饭

时间:2023/5/10 13:53:43  作者: 土匪王  热度: 71
  吃,对于中国人来说,不只是填饱肚子的例行公事,更是文化,是哲学,也是信仰。

  在孔家吃饭,我累了

  孔子我们都知道,他是春秋时期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但应该很多人都不知道,孔子也是一个美食家。孔子对吃饭的讲究不仅仅是一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他还有很多自己的“规矩”。

  孔子有“十不食”的标准,简单来说,不是色香味俱全的肉,不吃。《礼记》中记载了他和弟子吃肉的具体搭配:干肉、鸡肉羹、雁肉适合麦饭,牛肉适合稻饭,羊肉适合黍饭,猪肉适合稷饭;干肉酱配兔肉酱,麋肉块配鱼子酱……不仅吃什么有规矩,烹饪的手法和吃肉的时节也有规矩:什么肉该怎么做,什么肉只能什么时候吃。

  好不容易把饭做熟了要上桌了,最复杂的规矩终于来了!

  如果要在家请客,摆桌時一定要将米饭、带骨的肉放在客人左边,羹汤、纯肉块放在客人右边。薄肉片、烤肉放外边,醋和酱放里边,葱和蒸葱放末端,酒、浆放右边。还没完呢,要是宴席中有水煮鲜鱼这类特殊的食物,摆桌时还要考虑季节:夏天的时候鱼肚朝右,冬天的时候鱼鳍朝右。

  终于完事儿,所以全部摆上桌后就可以吃了吗?当然不,还得按宾主次序一样一样吃……吃一次饭,就是重温一次尊卑长幼的礼数,体会一次谦虚礼让,餐桌的艺术实际上是一种“统治”的艺术。这对于我等凡人来说可真是“太难了”,我们只想简简单单吃顿饭罢了。

  像工科男一样吃蟹

  清朝有个书香世家毕家,往上追几代,乾隆时期的状元毕沅,《清明上河图》最后一位私人收藏者,就是这家长辈。同光年间,毕家有人做过定海知府,后辞官回苏州,建了一座毕园。毕家有私房菜,追求时令而精致无比,一时间为世人追捧,比如吃蟹季的蟹宴。

  专业的吃蟹,要用“蟹八件”,小锤子小剪子一应俱全。按毕家人的说法,用蟹八件,不仅仅是为了吃得更干净彻底,而是用很慎重的态度来对待每一只螃蟹。吃客要吃螃蟹,先把蟹盖掀开,用这精巧的蟹八件慢慢地把蟹黄和蟹膏吃掉。然后放回碟中,撤下,此为初享。撤回的大闸蟹回到厨房,将蟹肉分别剔出,略施板油、蟹油用小火焙炒一下,放回到各自初享的蟹壳中,再次上席。

  颇为精巧的是,盛满蟹肉的蟹壳再次上席前,会盖上一层“棉被”,那是打成泡沫的蛋清。蛋清雪白如花,蟹壳形状如斗,故而名曰:雪花蟹斗。

  雪花蟹斗并非文人为了附庸风雅而做的矫情之作,而是经过思考的有心之举。大户人家的厨房和庭院隔得不近,做好的蟹斗要被下人端着走过一条花径或穿过几个厅堂,才能来到“花前月下”的餐桌。秋风送凉,一旦蟹冷了,不仅风味尽失,而且会腥味上升,惹人讨厌,故而盖一层“棉被”。

  谁才是吃蟹高手

  爱吃蟹的古人很多,除了毕家以外,明朝还有一个李渔。每年螃蟹还没上市的时候,他就开始攒钱等着买螃蟹。家人笑他以蟹为命,以至于这钱是“买命钱”。从螃蟹上市到蟹尽下市,“未尝虚负一夕,缺陷一时。”

  这样一个蟹痴,应该有很多吃蟹的花样吧?恰恰相反!李渔说“世间好物,利在孤行”,蟹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本身已经具备了色香味三者极致,所以最好是整只蒸着吃。他最反对把蟹断成两截,用油、盐、豆粉煎着吃。他认为这种做法是“嫉蟹之美观,而多方蹂躏,使之泄气而变形者”。这也是一个为了吃走到极致的人呀!

  在真吃客眼里,即使是沦为饕餮口中之物、砧板之肉,食物也有它们的尊严。
  •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