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正文

情感故事 生活琐记 工作札记 资料网摘 文学随笔 校园纪事 游历笔记 往事悠悠 宝宝丫语 其它日记

93岁的地球守护者,和即将灭绝的“老朋友”

时间:2023/4/30 21:30:27  作者: 卡其米  热度: 61
  嘣!嘣!非洲刚果雨林的中心,传来两声枪响。

  一个纪录片摄制组紧急撤退,甚至不惜冒险在夜间穿越丛林,因为他们听到的,是偷猎者的枪声,为了象牙,这帮亡命之徒会不惜一切。

  第二天,当地武装反偷猎小组进行搜查,带回了或许是偷猎者来不及带走的象牙,以及一头大象遇害的消息。

  丛林深处的枪声,文明背后的不堪,就这样被《七个世界,一个星球》赤裸裸地记录了下来。

  这部豆瓣评分9.8分的BBC纪录片在前几天迎来了七大洲故事的完结。

  故事的最后停在充满野性魅力的非洲,也停在了那两声震荡人心的枪响。

  1500多人的团队,历时1794天拍摄,其间横跨七个大陆,探访了41个国家。

  “七个世界”保持了BBC一贯的水准,但与之前的自然纪录片所不同的是,这次多了更多刺痛人心的反思。

  从“一个星球”角度出发,反思生物多样性对于星球的意义,反思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

  如果你看过片子,你一定会注意到其中一位白发老人,现年93岁的大卫·爱登堡,这部纪录片的解说。

  他说,此前我们从未从爱的角度,去呼吁关注地球、环境和动物。

  大卫·爱登堡是谁?

  他并不是一位普通的老人。他是著名的BBC纪录片主持人,是自然纪录片制作的先驱,被誉为“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更是杰出的自然博物学家。

  今天,城君想先说说他的故事。

  爱登堡从小就喜欢收集动物化石、标本,对大自然充满强烈好奇心的他,中学毕业后考上剑桥大学,选择的专业便是动物学和地质学。

  20世纪50年代,绝大多数的野生动物与人类隔绝,没有任何影像记录,更没有所谓的自然纪录片。

  当时爱登堡二十几岁,刚刚进入BBC电视服务部门工作不久。

  他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就联合了伦敦一家爬行动物园,将动物园去非洲和印度尼西亚抓捕动物的过程记录下来。

  这就是1954年轰动一时的《动物园探奇》,爱登堡也因此迅速成名,并且在他39岁时成为BBC2台的台长。

  三十多岁的功成名就,足以让人安于现状,但他偏不。

  1972年,爱登堡辞去BBC所有管理职务,回到了自然历史电视节目的制作。

  当时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我还没见过加拉帕戈斯群岛呢。当然,对大自然的好奇是一部分原因,更重要的是他突然意识到,当时的自然类节目只关注人类探险,人们对动物的态度依然没有变化,动物依然是人类的玩物。

  他希望能改变以往的拍摄方式,改变人类对自然和生命的态度,于是,BBC有了《生命的进化》,一部自然历史纪录片史上划时代的作品,电视镜头下的主角不再是人,而是所有多姿多彩的地球生命。

  一直到最近播出的“七个星球”,93岁的爱登堡依然奔波在极地、荒漠,在地球的各个角落,为珍贵的生命而努力,如今,全球变暖越发势不可当,世界范围的极端天气现象也频频出现,野生动物因此受到了严重影响。

  他觉得是时候了,是时候提醒这些位于生物链顶端的人类:需要平衡自己与其他生物的需求,否则,超过100万个物种将从地球上消失,而且可能就发生在未来的几十年内。

  伊瓜苏瀑布,世界上最宽的瀑布。

  一群雏鸟在汹涌的水幕后面瑟瑟发抖,一不小心就会被呼啸而下的水流带走,而这里,原本是它们的家。

  这是大黑雨燕,为了躲避天敌,它们选择穿过水幕在岩壁上筑巢。

  然而雨季来临时,上游的大坝开闸泄洪,瀑布水量激增,它们不得不放弃世代赖以生存的栖息地。

  对那些还没长出防水羽绒的雏鸟来说,它们可能永远都见不到外面的世界了。神奇的是,纪录片用镜头拍摄到,有些雏鸟最后奇迹般地穿越了洪流。

  但在地球另一端的非洲,有一种生物远没那么幸运。

  北白犀,犀牛亚种,在这部纪录片里,是我们绝大多数人见到它们的最后一眼。

  随着2018年最后一头雄性北白犀的死亡,目前全世界仅剩两头雌性北白犀,可想而知,自然繁殖已再无可能。

  这个在地球上繁衍了数百万年的物种,我们将眼睁睁地在地球上为它们送别。

  北白犀为什么会濒临灭绝?因为在东南亚和中国,犀牛角被当成文玩和药材,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非法盗猎行为猖獗,导致犀牛种群数量迅速下降。

  在第七集的结尾,镜头多次特写爱登堡轻拍北白犀粗糙的皮肤。

  对于几乎做了一辈子自然纪录片的爱登堡来说,这些东西无疑是他的“老朋友”了,如今,他却只能拍拍它,颇有种各自珍重的意味……

  遭遇同样命运的还有穿山甲,目前地球上非法走私最多的动物。

  中国人应该对它并不陌生,肉可食用,鳞片可入药,这是过去中国人眼里的穿山甲。

  如今,穿山甲成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但它在中国已难觅踪迹。

  直接的杀戮之外,环境破坏对生物栖息地带来毁灭性打击,其造成的影响更具广泛性。

  每年,全球就有2600万公顷森林遭到砍伐,换句话说,每一秒钟就有一个足球场大小的森林消失,没错,就在你看完这句话的3秒钟里,又有三个足球场大小的树林轰然倒下。

  “我们正处于物种大灭绝的开始,而这一切,都要归结于人类活动。”

  这是不少科学家的论断。

  人类应该如何拯救这些地球上的生物?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类如何自救?

  好消息是,哪怕是最脆弱、濒危的物种,在人类的帮助下也渐渐有所恢复。

  非洲象、穿山甲、犀牛早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成为国际禁止捕猎、贸易的保护动物。

  保护,已经成为大部分人的共识,但地球生态的恢复仍需更大的决心。

  中国长江,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河流之一,但不合理捕捞让长江生物数量锐减。

  白鱀豚在2007年便被宣布功能性灭绝,白鲟、长江鲟早已多年未見,中华鲟数量锐减,野生河鲀数量极少,刀鱼价格一度被炒至8000多元一斤,就连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其繁殖数量也已不足60年代的10%。简而言之,长江里快没鱼了。

  于是,一场国家层面的禁渔行动开始了。

  2020年元旦开始,持续十年,长江流域的重点水域将实行全面禁渔,时间久、范围广,甚至还牵涉到沿岸渔民的生计,全面禁渔的难度可想而知,但是,我们已到了不得不这么做的地步。

  在“七个世界”第二集,爱登堡在亚洲加里曼丹岛寻找红毛猩猩,他站在局促而缺乏生机的自然保护区里,回想起六十年前第一次来这里的样子:当时那里生活着约17.5万只红毛猩猩,而此后无数次往返,他眼见猩猩数量减少了50%以上。

  过去五亿年,地球曾遭遇五次大灭绝,人类尚未诞生。

  如今,很多科学家预言人类正将地球推向第六次大灭绝。

  《第六次大灭绝》作者伊丽莎白提醒:“虽然不完全是有意为之,但人类确实在决定哪种生物可以继续进化,哪种濒临灭绝。”

  相对于动物们来说,红毛猩猩、北白犀以及其他千万物种的未来,都在人类手里。

  正如爱登堡所说,“人类”有能力拯救世界,这里包括了拯救自己。
  •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