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鳄鱼蛰深渊,杳冥人莫测”。读过韩愈《祭鳄鱼文》的人,对这种咧口龇牙、满身鳞甲的冷血动物,或许有一种畏惧感。对这篇古文感兴趣的人,大多是从人文情怀去感受的。如果换个角度,考察一下鳄鱼的生活习性,也大可增长见识。
在国内的长隆野生动物园或泰国的北榄鳄鱼湖游览时,细心的游客或许会听导游介绍:鳄鱼有一种很奇怪的习俗,每年都要吞下一块卵石,却不排出体外。只要剖开鳄鱼的肚皮,看看里面有多少块卵石,就可以准确地知道它的年龄。这就像以树的截面中的树轮圈数来计算树的年龄一样。
每一种动物都有它独特的生活习惯,对其不理解是因为我们无从体会到此种动物生活的具体环境和秘密。鳄鱼为啥要吞卵石呢?卵石不松软,也不可口啊!原来,鳄鱼的牙齿不咀嚼,只能撕裂食物再吞下去。有时,几十斤重的,也会生吞活剥下去。因而鳄鱼每年要吞下一些卵石留在胃內,借石块之力以磨碎猎获物的骨头和硬壳。卵石是鳄鱼的“磨碎机”和“消化剂”。鳄鱼在水中就像一艘小小的潜水艇,这些存放在鳄鱼体内的卵石还能增加它的体重提高潜水能力(就像我们所说的船的“压舱石”),使它不致被水冲走。更为奇怪的是,也没有“质检员”从旁监测,而卵石的重量总能大致稳定在鳄鱼体重的1/100左右的“指标”,令人称奇不已。
雁阵的密码
白居易在《江楼晚眺》的诗中写道:“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春天字一行。”抛开文学描写不说,历代的人们,对于大雁飞行时的结阵而行,总有一种好奇地想一探究竟的感觉。
据有关科学实验证实,在雁阵飞行时,当第一只雁展翅拍打时,其他的雁就像听到“班长”号令的兵士,即刻循序跟进,整个雁群依次借着固定队形飞升、翱翔。这种独特的“团队操作”,因气流学、浮力学的巧妙运用,要比每只雁单飞至少减少百分之二十九的飞升阻力。
只有领队的头雁得不到团体运作所形成的好处,它就像一个身先士卒的班长,带好一班“雁”是它的责任。头雁疲倦时,它会自然退居到侧翼,由另一只雁(大概相当于候补的“副班长”)接替上任,照常飞行。况且,飞行在最后的两只雁会不约而同地有节律地发出叫声,和前面的同伴与头雁保持沟通……不知是告慰、问安还是激励?反正,大雁的聪明非我人类所能理解。
更令人惊奇和赞叹的是,当某只雁生病或因人类的枪击而受伤、不得不脱队时,必定有两只雁自行留下来,跟随、陪伴它,提供帮助和护理。它俩将与病(伤)雁患难与共,跟随它沦落于地面、山涧、湖泊等任何地方,直到它“康复”或死去。而且,只有在这种情况下,那两只雁才恋恋不舍、万般无奈地哀鸣着飞离,去追赶自己的队伍,或暂且加入别的雁阵,向预定的目的地继续飞行……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