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正文

情感故事 生活琐记 工作札记 资料网摘 文学随笔 校园纪事 游历笔记 往事悠悠 宝宝丫语 其它日记

没想到,我们居然看一帮科学家唠了十二年家常

时间:2023/4/6 10:07:59  作者: 白山黑水  热度: 142
  2007年9月,两个加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宅男住的公寓对面,搬来了一个名叫佩妮的金发美女。一个“正常人”闯入了这几个社交尴尬、不通常情、一板一眼、性格怪僻但又谜之可爱的科学家的生活中,碰撞出了大量的笑点,成吨的梗和段子,也有了不断加入人生旅程的新伙伴——这就是美剧《生活大爆炸》(TheBigBangTheory,下称TBBT)。

  而这部美剧,在2019年迎来了大结局。公寓的电梯修好了,谢尔顿和艾米获得了诺贝尔奖,而莱纳德和佩妮也准备迎接他们的小孩——12年,白驹过隙。

  一帮科学家的鸡毛蒜皮,凭什么能演上十二季?到底是科学和科学家的魅力成就了TBBT,还是剧集让科学更加吸引人?以及——它真的和“科学”相关吗?还是仅仅就是一部充满剧情套路和罐头笑声的普通美剧?TBBT里的科学家究竟是什么样的?

  谢尔顿,一个怪异又可爱的天才,他超高的智商,精密如仪器的思考方式和生活习惯,毫不留情的毒舌,乃至低到马里亚纳海沟里的情商,都在和周遭的人相处的时候制造了不少笑料。但即便是谢尔顿这种聪明透顶的人,也会有许多小脾气、小心思、小怪癖等,能让普通人将自己的不完美之处投射到他的身上;这些不完美的地方,甚至成为谢尔顿的“萌点”。从这个角度来看,TBBT的意义之一,是把科学家人格化了。

  当然,也有不少人向制作方抱怨,剧集是否故意夸大了科学家们“书呆子”般的缺陷?

  “书呆子又有什么错呢?”TBBT的科学顾问大卫·萨尔茨堡很干脆地承认了媒体对于本剧“刻板印象”的批评。的确,任何剧作都有夸张的成分,但并不是凭空虚构的。这些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并不算高大上的形象”,甚至令人感觉亲切——他们或许有科学家的普遍缺点,但又都更多地透露出普通人的一面,也随着剧情发展而日趋丰满。而所谓的书呆子、怪人的印象,也因为这样的亲切而变得不那么可怕了(甚至很可爱)。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人与其说是“科学家”,不如说是普通的科研人员,而TBBT也十分诚实地反映出了科研人员的生活。制作组专门去探访了UCLA博士生和博士后们的公寓,并在此基础上做了一个“不那么憋屈”的房间场景。

  十二年过去,并没有人晋升为教授;天才如谢尔顿也需要跟同事撕掰挤对,拉杰(Raj)甚至惨到被砍经费——科学家的生活也并不那么美好。不过,科学在这部剧中的形象,却在某种程度上令人向往。

  《生活大爆炸》严格上讲并不算是“科普”。与教育性质的纪录片和课程不同,作为情景喜剧,TBBT可以说是纯娱乐。然而,它对科学传播所做的贡献十分可观,甚至真的有不少人受到TBBT的感召,走上了科研道路。

  在英国,从TBBT开始播出的2009年到2011年,在A-Level(相当于英国高考)里选择物理科目的学生上涨了20%,物理头一次挤进了最受欢迎的学科前十;大学里选修物理相关科目的学生增加了17%。

  TBBT并不直接讲授科学,但科学本身的“酷”,以另外的方式渗透在剧中,以梗和小幽默的形式被角色们表达出来。很多时候,这些人并不是在谈论科学,而是在用科学谈论日常。就连真正的科学家霍金客串出场的时候,也不忘来点儿带科学梗的冷笑话:“谢尔顿和黑洞有什么共同点?它们都糟透啦!”

  与科学、科幻相关的“极客文化”,也大量地呈现在剧中,例如主角谢尔顿着迷的火车,一行人常在家玩的电子游戏《光晕》,主角们必去的超级英雄漫画书屋和漫展,星球大战和星际迷航之争,等等。这些原本被视为“亚文化”的东西,也以一种不失友好的方式登上了黄金档的舞台。

  TBBT本身也自创或者发扬了许多流行梗,例如加强版的“石头剪子布”,乃至谢尔顿的口头禅“Bazinga!”等。泛科学、泛科技的元素与文化梗相结合,为科学制造了一个更“酷”的形象,也让年轻人更熱衷于谈论它们。

  对于大部分普通观众而言,我们因为《生活大爆炸》而爱上科学,但是让我们锲而不舍地追了十二季的,却并不是科学。许多人在回忆起这部长达10年的剧集时,印象最深刻的却是个人成长的感情戏:伯纳黛特和霍华德结婚生子;原本“不食人间烟火”的谢尔顿竟然也会向艾米求婚(或许是我看过的最浪漫的求婚桥段了);而佩妮也从一个爱做梦的好莱坞女孩,变成了雷厉风行的销售代表——回头看看,自己原来见证了戏里角色的成长,让人生出感慨。

  事实上,这部剧的确是有真正的科学家参与的。《生活大爆炸》的科学顾问大卫·萨尔茨堡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物理学教授,他一边进行教学研究工作,一边深入地参与到了剧集的创作中。剧情的安排、人物的戏剧冲突、幽默桥段的安排等主干内容,是专业编剧的职责,他不多过问;而编剧团队会提前一个月把剧本写好,将“科学的部分”留白,送到萨尔茨堡手里,让他填写科学相关的对话,插入科学梗。他也会改掉剧本中“不太科学”的台词和设定,保证呈现出来的内容是正确的。

  剧中扮演艾米的神经生物学博士马依姆·拜力克会帮忙看看场景中所用的东西是否真实,类似于显微镜的型号和标本切片的厚度等。谢尔顿和莱纳德的白板上面的公式是真正存在的物理公式,而帮看白板的科学家,也不止萨尔茨堡一个人。霍金本人出场的时候,他的白板上写的是有关引力波的内容,这块白板甚至由霍金亲自确认过——而那时,距离引力波被真正发现,还有足足两年的时间呢。

  幸运的是,送走了TBBT,我们还是能在荧幕上看到科学的无数种可能。不断涌现的娱乐作品,丰富了科学的面相:科学可以是惊险刺激的,可以是温馨幽默的,也可以是浪漫到骨子里的。能让《生活大爆炸》的科学家们陪伴我们十二年,这是我们的幸运,又何尝不是科学与人共筑的幸运呢?

  或许很多年之后,你早已忘了中学物理课本上教了什么,但还能给你的小孩津津有味地讲解《名侦探柯南》里面解决某个案子的科学原理,或者用“Bazinga!”与同好相认。
  •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