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师转向P,询问她对于母亲的评论有什么感受。P没有任何回应。母亲有些恼火,“心理医生问你话呢,你不说话,人家怎么知道你什么情况呢?”不等P抬起头回应这个复杂的情况,这位母亲就转向咨询师,开始滔滔不绝地描述起她眼里女儿的问题。“就是想太多,天天想些有的没的,也不知道好好学习。”……
若不是咨询师打断,这位母亲似乎可以讲述50分钟。咨询师坚持问P,“刚才这些,都是你妈妈的描述,我更想了解你对这些是什么感受。”
或许被咨询师执着的关注打动,P小心翼翼地抬起一点点头,看着咨询师脚下的地板,開始分享她眼中的世界,“我感觉有些头晕目眩,恶心、想吐,觉得自己被扔到虚无里去了。”
“现在吗?”“嗯,还有每次我妈说我的时候。”
听到这里,这位母亲一脸震惊,她感觉自己为女儿付出了很多、牺牲了很多,总想要把最好的给她,没想到她竟然觉得,这反而是她情绪的负担。
“我看起来,你很惊讶,没有想过女儿会有这样的感受。”咨询师朝向震惊不已的母亲。
P的母亲陷入了左右为难的挣扎中,想要否认这一切,保护自己既定的世界观,对女儿的极度关心,又驱使她想要重新认识女儿,这无疑会打碎她原有的信念。
“你愿意尝试理解一下你的女儿吗?”看到母亲的一丝犹豫,咨询师主动发起邀请。
母亲半信半疑地点点头,说:“想是想的,可是她从来不和我说心里话,我也不知道怎么去理解她。”
咨询师说道:“刚才你女儿说,她感觉到头晕目眩,恶心、想吐。我们不妨从这种感受开始。理解别人最好的一种方式,就是去体会那种感受。我们不妨做个练习,你感受一下……”
在咨询师的邀请下,P的母亲站起来,在房间中央开始原地转圈,连续十几圈后,她站立不稳,一下倒在地上。
当母亲慢慢挪回到沙发上,咨询师问她:“你现在能够感受到头晕目眩,恶心、想吐了吗?”
P的母亲捂着头,靠在沙发边缘,轻轻地回应:“好难受。女儿,你也是这种感觉吗?”P抚摸着母亲的背,默默地流泪。随着母亲渐渐恢复,她们开始了真正的交流。
抑郁症似乎成了21世纪的“时代病”,这种新病种的突然暴发,让年轻人用它来标榜自己,而中年人却极力否认它的存在。
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拉扯,形成了巨大的张力,构成这个社会对抑郁症的矛盾心态。一方面,人们拥抱它,用它来代替我们无法表达的愤怒、恐惧和难以言表的复杂情感;另一方面,人们拒绝它,否认它,认为它不过是懒、拖延、不负责任的另一种说法。这种矛盾心态是过去抑郁症科普的完全空白,和近十年来抑郁症科普的野蛮生长,造成的代际鸿沟。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意识到,抑郁症不是简单的心情糟糕,不是内心脆弱,它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身体疾病,有明确的生理影响因素。人们内心感受的同理很难完全实现,但身体反应的感同身受却容易模拟。于是,让人们真实地体会一下头晕目眩、精力抽空,哪怕是短暂的一小会儿,也能多少填补一点这鸿沟,让否认和拒绝抑郁症存在的人们,真正体验到,抑郁的感受可能真实存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