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正文

情感故事 生活琐记 工作札记 资料网摘 文学随笔 校园纪事 游历笔记 往事悠悠 宝宝丫语 其它日记

在珠穆朗玛峰捡垃圾的人

时间:2023/3/16 12:31:21  作者: 稻草人宝宝  热度: 86
  珠峰脚下的藏族少年

  位于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北坡下的西藏,有两个藏族登山家的名字家喻户晓。一个是第一位登上珠峰的中国人,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从珠峰北坡登顶纪录的登山家贡布;另一个是藏族女运动员潘多,她是世界上第一个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女性,也是中国第一位登上珠峰的女性。

  登山家的精彩故事,伴随着藏族少年们的一路成长,激励并引导着无数藏族儿女以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为豪。次仁旦达便是那个从小听着贡布老先生和潘多奶奶的故事长大的藏族孩子。

  次仁旦达1986年出生在珠峰北坡下的定日县,从小就与珠峰结下了不解之缘。上学路上,他一抬头看到的就是珠峰;和小伙伴玩游戏时,背景也是珠峰;经常看到国内外无数想要攀登珠峰的勇士们装备齐全地从自家门前路过,踌躇满志地奔向那巍峨雄壮的山峰。在年少的次仁旦达心中,珠穆朗玛峰是每一个登山者心中最高的舞台和毕生的追求。

  登顶珠峰的信念,也渐渐在次仁旦达的心底生根发芽。

  15岁时,次仁旦达离征服珠峰的梦想近了一步,父亲把他送进了西藏登山学校,系统学习登山。从系绳扣开始,他一点点接触学习攀岩、抱石、高海拔登山、高山救援、雪崩搜救、攀冰等专业知识和技能。打下坚实的登山技能基础后,次仁旦达开始向高峰发起冲击,并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每年攀登两座高峰、去一次珠峰。同时,另一个梦想在次仁旦达心中萌生:他不仅要成为一名专业登山家,还要成为一名专业的珠峰登山向导。

  2008年5月8日,北京奥运火炬接力珠峰传递登山队冲击珠峰顶峰,将奥运圣火在“世界之巅”点燃,在奥运火炬传递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有过登顶珠峰经验的次仁旦达作为登山摄影师,拍摄下了这意义深重的时刻。

  同年,因为专业特长,次仁旦达被特招进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读书,成为该校传媒学院的一名本科生。他结合自己的兴趣与专业,拿起摄像器材,成为一名“高山摄影师”。用脚步丈量世界各地高山峻岭的同时,他也用镜头记录下大自然的无穷魅力,让更多人欣赏到登山的艺术。

  勇攀人生的高峰

  2012年3月,恰逢母校建校60周年,学校体育部组建了一支由24人组成的中国地质大学珠峰登山队挑战珠穆朗玛峰,次仁旦达成为其中一员。

  临近冲顶阶段,因为天气多变,两个高海拔营地的运输和建营工作不得不推迟。对于资金有限的高校登山队来说,多一天等待,意味着多一笔开销,也意味着放弃的可能性多增加一分。他们万分焦虑,却又无可奈何。

  终于,天气预报显示,5月19日是唯一合适的冲顶时机。时间紧迫,登山队当即提出一个大胆的方案:由次仁旦达和另外三名队员组成攻坚队,于17日从海拔7028米营地出发,当日运输并建立7790米营地,18日继续运输并进驻8300米营地,两天上升海拔约1300米,并马不停蹄要在19日凌晨直接突击顶峰。

  尽管次仁旦达此前有过攀登珠峰的经历,但在以往的经历中,运输和建营由专人提前一天完成。而这次选择一口气快速冲顶、不反复上下补充物资的方式,这在攀登8000米以上的山峰时是非常少见的。面对两难境地,次仁旦达和队友们选择勇敢向上,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功登顶。

  在近两个月冲击世界第一高峰的时间里,次仁旦达拿起摄像机,随队记录下这支队伍登山的全过程,最后这些画面汇聚成了微电影《珠峰印象》,这部送给母校的献礼片先后获得多个奖项。

  在这次登顶珠峰的过程中,一个插曲让次仁旦达印象深刻。在行进到海拔7900米处时,次仁旦达看见身边不远处有一个被丢弃的水壶,他想要将其捡起来。超过每秒20米的风速,凛冽得像一把把小刀划过脸颊,他把自己的保护锁挂在主绳上,以缓慢的节奏艰难地一步步挪过去。

  走近一看,水壶下面居然是一处冰裂缝,次仁旦达差一点就跌入悬崖。在这个海拔高度攀登,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掉入裂缝、雪崩、冻伤的危险。尽管最后有惊无险地将水壶捡起并带到了山下,但后怕让他久久不能平静,他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

  在珠峰攀登兩个月期间,吃喝拉撒都是会产生垃圾的,食品的包装袋、纸盒子、氧气瓶、登山绳等登山器材,随手扔一次垃圾容易,可是在高山之巅,每一次清理垃圾的行动,都像是在刀尖上跳舞,随时都有可能丧命。

  珠峰归来,次仁旦达成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一名研究生,但他没有停止勇攀高峰的步伐。

  征服者变守望者

  一次次在“地球之极”展开五星红旗,让次仁旦达满心骄傲,不断创造挑战人类极限的新纪录,给了他不断前行的动力。在一次次的挑战与征服中,大自然也教会了他成长。他开始认识高峰之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那时起,他一有机会,就给登山者讲高海拔环保的重要性,希望来到珠峰的登山者们都能投入到环保中来。

  2016年,次仁旦达硕士毕业后回到西藏,进入西藏登山队工作,成为一名珠峰向导。此时的他,将更多的心思用到珠峰的环保工作中。曾经的珠峰征服者,变成了默默奉献的守望者。

  在珠峰登山环保工作的不断摸索中,次仁旦达发现,珠峰上的很多登山垃圾是有回收价值的,捡一个氧气瓶下来,价值就将近1000元,相当于登珠峰一天的补助。在他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在下山时,都会将这些东西带下山。还有很多专业人士喜欢用从珠峰捡回来的垃圾做装饰品,不仅很有纪念价值,而且减少了山上的垃圾。

  2018年4月30日,西藏喜马拉雅高山环保基金会在珠峰大本营正式成立,确保了高山环保的长效机制,推进高山环保制度化、常态化。越来越多的社会和民间力量,正在逐渐参与到高山环保工作中。次仁旦达便是其中活跃的身影,他引导各方共同参与,群策群力、齐心协力参与到珠峰登山环境保护之中。仅2018年,次仁旦达就组织了三次在珠峰大本营海拔5200米以上区域的大规模登山垃圾清理行动:清理食品包装袋、食品罐子、酒瓶等生活垃圾5240公斤;旧登山绳子、旧登山帐篷、旧瓦斯罐等登山垃圾1000公斤;珠峰登山大本营3间旱厕里山友的排泄物2260公斤。

  虽然要将珠峰上的登山废弃物及垃圾全面清理完毕很难,但对于这项工作,次仁旦达充满斗志。在他的引导下,家乡定日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与登山有关的职业,这些人,不仅因为登山有了养家糊口的工作,还积极加入环保工作中,和他一样,成为最虔诚的环保卫士。守望珠峰,他不再是一个人。

  面对赞誉,次仁旦达平静地说:“用一己之力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是让我觉得最骄傲的事情。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还是会义无反顾地选择生在这片雪域高原,选择成为一名登山向导,做这片土地最虔诚的守望者。”
  •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