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鱼洄游的景象让人百看不厌。洄游分大小年,每4年迎来一个盛年。我们去的是位于哈里森米尔斯附近的威化溪产卵水道,这是大温哥华地区最适合观鱼的地点,建于1965年,长达2932米。
进入观赏区,走到哪儿都可以看见河道里挤满了逆流而上的三文鱼,映得水面一片通红。人最多的地方是水坝闸口处,经过闸口的一刹那,溪水突然湍急起来,飞流直下,势不可当。面对高高的闸口,三文鱼除了纵身跃过别无选择,它们不停地逆流游动着,等待时机憋足劲跃过闸口。尽管冲过去的是极少数,但一次次冲上去又被卷下来的打击不能动摇它们冲过去的决心,它们似乎在向世人诉说镌刻在三文鱼基因里的使命宣言。偶尔会看见几条鱼在经过闸口时没找准时间,还没来得及“跳龙门”就被卡住,越往前挣扎身体被卡得越紧。朋友说:“这些鱼好可怜,半路就被判了死刑。”
我驻足溪边良久,思索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个大自然抛给所有物种的难题。成功的道路上,留下最多的一定是遗憾吧,难能可贵的是三文鱼都是成双成对地旅行,越过这些障碍时,只要爱侣没有成功跳跃,它們绝不会丢下爱侣独自前进,总是形影不离,互相鼓励,直至目的地。
激流全程冲刷着它们的身体,加之进河以后开始禁食,游回终点的鱼都是身体变形、面目全非,所以我们会发现鱼的嘴巴是歪的,通体鲜红,身上千疮百孔,筋疲力尽。这是因为到了产卵的时候,雌鱼和雄鱼渐渐变红,头变得越来越大,体型发生很大变化。雄鱼的体型比雌鱼大,脊背比较突起,据说是一路洄游的小溪水很浅,沿途又有动物捕食它们,雄鱼的脊背露在水面上吸引狩猎者的注意,牺牲自己以保护雌鱼。
后来,三文鱼对我的心灵再次产生震撼,是在温哥华市丹利公园放归三文鱼苗时,养鱼场工作人员——一位中年加拿大男士讲述三文鱼的成长故事。
他举起一张画满密密麻麻小黑鱼苗的图,缓缓介绍道:“每一对三文鱼在秋天能产下4000颗鱼子,这些鱼子要过整整一个冬天才会孵化,来年春天能孵化成小鱼的只有800来条。”说完,他翻开第二张小黑鱼苗数量明显减少的图给我们看:“你们都知道三文鱼是要到海里才能长大的,这800来条小鱼顺流而下,最终能活着游进大海的有多少呢?”
他又打开画面显得清爽许多的第三张图,自己回答道:“只有大约200条,它们要4年后才能成熟,像鱼爸爸鱼妈妈那样洄游去生育下一代。”他停下来,翻开下一张图继续说道:“能活到洄游的只有10条,而这10条中还有8条将成为我们的盘中餐,最终到达出生地的只有……”他故意把答案保留了,也许是为突出三文鱼存活下来不易吧。
“只有2条!”听众中一个幼稚的男声响起。游客们情不自禁异口同声地“哇”出声来,我敢肯定这绝非因为讲解员做了个夸张的扬眉瞪眼的表情,而是这组数字本身太容易触动人的神经。从4000条鱼苗到2条成年鱼,换个角度讲是两千分之一的存活率,这岂是简单的数字变化,乃是生命奋力挣扎的生动写照。我仿佛看见成千上万的鱼宝宝你拥我挤,顺流而下开始一生苦难历程的画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