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惊了!还有5个?那就是说你一天要跑10次机场了?
他呵呵一笑,是啊,我就是專门跑机场的,目标一天10次。其他司机能一天跑个三五百,我拼一点的话,能跑2000。
这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
我瞄了一眼出租车头的运营资格证,师傅姓郭。这真的是老司机了,怎么算,他一年都能赚个40万了,这当中到底有什么做生意的窍门呢?
专注是一种战略,一般人并不懂
“我之所以只做机场,是因为这条路线足够长,还不堵车。”
郭师傅一句话,就戳中了要点。他跟我提到,刚开始做这一行的时候,不懂路,不懂客,更不懂开出租车这一行的秘诀。每天就在大街上瞎逛,遇到一个客人是一个。
后来,他终于懂了,开出租,无非就是出租时间。
“你看啊……”他一边稳稳拿着方向盘,一边有点得意地说,“我一天就开12个小时,如果其中空载3个小时,堵车3个小时,我一天有效的赚钱时间只有6小时了。只剩下一半了!其他一半是白干!”
开始明白这一点,他就聪明了——别的司机,到了早高峰、晚高峰都在拼了命地抢单,跑市区,跑写字楼。
他呢,反其道而行,想方设法逃出市区这个魔咒,往机场跑。
果然,无论做哪一行,都要动脑子。不总结、不改进、不优化,你就活该待在末位!
如果仅仅是一个“聪明师傅”的案例,也是没什么特别的。但是像他这样,完全专注在一条“机场线”上的真的不多见。
我问师傅,你每天面临的路线选择这么多,咋就只跑机场呢?
他带着行业大哥的口吻反问我:你知道,我们开出租的都有哪三大要诀?
还没等我装一下无知小白兔,他就自问自答:跑得快、跑得远、跑得专。
“你看,前面有一段小坑洼,我早就知道了。”他自信满满地说,“你再看,前面红绿灯大概多少秒,该从哪条车道拐弯,甚至过收费站哪条道更快一点,我通通熟悉得可以背出来。”
我肃然起敬,他在我心里不再是简单的会算账的人,而是一个具备“创业基因”的个体户。
那些专注在一个方向上做到极致的人,都在某一个单一领域内做成了标杆。
他们的努力都花在定位里
我听着听着有点奇怪了:“师傅,你从机场回来一定能等到客人,但你又怎样保证每一趟送的客人都是去机场的呢?”
他哈哈一笑,“这你就不懂了,我可是有工具的哦!你看……”
我被眼前一个黑色的东西给晃花了眼,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个对讲机。他在广州可以说到处是眼线呢!
比如说,每一个酒店,都会有很多去机场的客人。他老早就跟酒店的关键人物——门童,做好了经济工作和思想工作。一旦有机场单子,门童就提前通知他们当中某个人。
这时候,对讲机就隆重登场了,那个收单的人就会通过对讲机给兄弟发单,保证附近的师傅能第一时间接上。
在这件事里面,门童、收单的师傅、接单的师傅统统受益,所有的人都是被撬动的资源。
资源这个东西,表面看都是靠关系、靠送礼和拍马屁。实质上,还是靠“共同需求”去达成。三者的利益无缝衔接,就这样被串到了一起。
平常人眼里看似根本不可能的“单单皆机场”,通过他们巧妙的资源串联,居然就被做到了。
而现在,郭师傅对哪个酒店更多机场客、哪个时点客人会集中出发、哪个门童更积极发单都了然于胸。可以说,他把机场这条线做到了极致。
我忽然想起我刚出来工作的时候,一个对我影响至深的合伙人说过的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没有难做的事情,之所以难,是因为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
会赚钱不稀罕,稀罕的是懂得孵化壮大
本来到这里,我觉得郭师傅的事迹,已经足以写一部“出租车司机创业宝典”。
没想到,过了一会儿,对讲机响起来了,对方说:“××写字楼附近有白领要到机场,附近的兄弟谁抢单?”
厉害了,除了酒店门童一条路,他们还有一个严密的组织。
谁要是在某个地点附近发现了滴滴机场单,他自己又不愿意去的,就通过对讲机招呼这个组织里面的师傅。
有人要接的,那个地点的师傅就会开另一个账号帮他把单接下来。
这个小团体,定期会对这些单子进行分账,还有严密的一个衔接对接的办法,保证做到这群“的哥”的机场单子源源不绝。
和郭师傅道别之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其实,他所悟透并且实践的事情,也不是什么高深的道理。甚至在职场中,都可以说是公开的秘密。
只是,我们平常接触到的更多普通人,都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抱怨条件,抱怨市场,抱怨出身。
对比这位有头脑的师傅,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论条件,出租车师傅的团队,既没有百万级融资给他们探索,也没有创业大师指路,都是他们自己摸出来解决问题的办法。
论市场,自从网约车出现之后,出租车是越来越难做了,拒载、挑活儿、拼手速,也渐渐难敌高涨的成本和竞争的大潮。
论出身,出租车师傅基本上都是底层,而且大部分都是文化一般,才做了这一行。
这个最普通的行当,依然有高手能做到月入过万,依然有小白,租完房子还不够钱吃饭。
他们之间的区别,不是勤奋,不是理想。
更多的是,思维的格局,利益的洞见和执行的魄力。
精明和愚蠢,从来都需要时间去证明。
现实,更多的时候像个刻薄的婆娘。
她用时光,杀死那些无病呻吟的所谓梦想,也用时光,把肯动脑又肯实干的人,送到了彼岸。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