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尔有一条“造星大道”,想出道的人需要零距离被路人pick——这就是弘大前街。
弘大前街,因旁边的弘益大学得名。白天,涂鸦、美食街、跳蚤市场,还有年轻的学生,完全是普通大学的样子。等到太阳西下,弘大才露出它的真面目:每隔10米,就被分割成一个个“独立舞台”,属于弘大的夜晚,正式开始了。
音响轰鸣,四周挤满学生,呼声一陣高过一阵,好像在参加一场户外音乐节。
但“台上”唱的不是民谣或摇滚,而是甜美的少女或长腿的少年,这群被称为“练习生”的年轻人,不管是夏日暑气逼人,还是冬天雪花纷飞,几乎每天都活跃在这片“造星圣地”,千百次反复排练,才能换回对音乐的肌肉记忆。
他们来自韩国甚至世界各地,年龄大多不到20岁,虽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他们却怀着同样的梦想——成为舞台聚光灯下最耀眼的明星。
但在流水线批量“生产”明星的韩国,演艺圈的现状就是僧多粥少,每200个人中,就有一个已出道的艺人。而选拔一个普通练习生,激烈程度甚至高达800∶1。
能被三大娱乐公司相中的,不是外形惊艳四方,就是某项能力天赋异禀,早期在韩国出道的韩庚、宋茜等人,就是靠着出众的舞蹈被选中。
在这样的金字塔结构中,大多数中下层的练习生唯一的出路,就是到群众中去,积累经验,积攒人气,遇上周末公演,弘大演出队伍多达20组,本着场地“先到先得”的规矩,成员不得不提前6小时到场占位。
这里没有专门设计的舞台,台下没有导师评委,也没有摄像机,有的只是每个练习生要讨好的对象——韩国的年轻人。
这不是综艺,也最不容易,因为这就是真实的生活,而真实的生活往往最残酷。
熬过了最残酷的练习生岁月,不少明星出道后,还会回到弘大公演。今年4月,东方神起就突袭弘大街头,有女粉丝不顾染到一半的头发,冲到围观群众第一排,欢呼之余还跟爱豆倾诉:“我头皮还很疼呢。”
更有意思的是,弘大靠着“练习生出道地”的名气,每年吸引了一大拨粉丝来留学,最后却发现,这个以艺术设计闻名的弘益大学,并没有音乐专业。
这个造星圣地,是误打误撞而来的。1980年,这里叫“毕加索街”,专卖美术用品。弘大美院里出来的艺术生,浑身油彩,放荡不羁,成了这里最有艺术氛围的标志性象征,很多毕业生在这里开设工作室。
如今,每天有数以百计的人蜂拥而至,希望成为明日之星,也有人黯然离去,接受残酷的现实,三五年都无法出道,直到青春逝去。如果超过22岁,出道机会却迟迟不来,很有可能意味着明星梦凉了。
尽管如此,出道当明星,依然是韩国年轻人最理想的生活。对他们而言,弘大没有所谓的界限,在这个街区,你可以永远自由,永远年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