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冰区不让外人进去,司机朋友施展中国人的“关系”功力,三两句话就把我们带到结了冰的江面。天气晴朗,但气温零下20多摄氏度,采冰矿工忙碌工作,我脱了手套操控相机,手指很快冻僵。从不知道有采冰这样的行业,心想,不管当地人对这样的环境有多适应,要在这天寒地冻的江面采冰,而且是大块的冰,也是一份苦差吧。
东北的冰和我们所见所摸过的冰不同,触摸之下感觉像被过了一层蜡,摸来摸去都不会融化,而且非常透彻,是半透明的。工人将冰块从江上拖上来之后,拖车会将之运走,这整个过程虽然(应该)不会流汗,但或许得比一般工作出更多的力,更多的劲。
很多时候,我们都默默做着不是很多人能明白或理解的事情,值不值得、该不该做、怎样做,未必能也未必得让其他人知道过程,因为一些事情不是说就说得清楚,也不一定能让每个人明白,只有当你愿意尝试去了解这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才能体会当事人的心情与心态,才不会任何事都找个方便的理由借口来推搪应付。
我这个從未到过东北的热带人,在最寒冷的深冬到哈尔滨“采冰”,就是要体验零下20多摄氏度的寒温,以及这种环境下的生活。深冬的哈尔滨几乎把我的脑袋冻僵。不是夸大,到冰雪世界看冰雕那夜,为了拍照好看,我没将帽子戴上,只遮了两只耳朵,在零下26摄氏度的温度下待了两个小时,结果就是,毫无意外地伤风了,实在不能不佩服仍能冬泳的当地人。
虽然天气寒冷,但这次的“采冰”之旅却有不少暖意。出发之前,一热心友人担心我们经验不足不懂保暖,坚持在伦敦帮我们买了两件名牌羽绒服运送过来。我们对冬装真没太多认识,原本只准备了普通御寒衣物,是在穿上名牌羽绒服之后才感觉到当中的不同,真是一分价钱一分货。
东北的冷不在话下,但在当地感受到的却是暖暖的人情,这是最大的保暖剂。若不是有朋友,我们大概不会到那么天寒地冻的地方去。当地朋友招待我们一点都不客气,上最好的餐馆,吃最好的食物,进出有司机和大车接送,任何地方都有“关系”,免排队免登记,是在这种时候,你真正懂得人际关系在中国有多重要。
喜欢东北的美食,从小羊肉火锅到百年灌汤包,从烤地瓜到黏玉米,在零下温度都吃出了暖意。尤其喜欢在雪乡尝的冻梨,那是将花盖梨、秋白梨、白梨等摆在户外,在天然冰箱之下冰冻的独特食品。
据知因为东北冬天水果蔬菜都少,所以冬天大家就把花盖梨埋在雪里,想吃的时候就拿出来吃。食用时,将冻梨置凉水中浸泡,稍微解冻后就可入口。几乎黑色的外皮,剥开后是“冻僵”的鲜甜果肉,口感像冰淇淋,是我这些年寻觅美食少有的新鲜体验。
东北采冰,采集到的不仅是零下寒温,还有一身暖意和一肚美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