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外其实是一所烈士学校
川外素有“歌乐山皇家女子大学”和“歌乐山尼姑庵”的美称,我权当这是形容本校“美女众多”的谦虚之词了。
川外特色众多,除了美女,还有烈士。学校所在地名叫烈士墓,除了东校区与歌乐山烈士陵园接壤,学校背后还有革命遗迹白公馆和渣滓洞。每至清明,我们走在一墙之隔的三花路上,通过一扇小小的铁门,就能看见来烈士陵园献花祭奠的人。关押过小萝卜头的白公馆与关押过江姐的渣滓洞相去不远。适逢节假日,还会有外地的学校或公司组织人员参观。偶尔为外地游客指指路,也成了我们的必备技能。
前有红岩魂陈列馆把守,后有革命烈士坐镇,同学们都开玩笑说,川外是最不信鬼神论的“烈士学校”。
说起来,学校也出过一桩颇具革命烈士精神的事件。
川外的东西校区之间有一条旧时用来运煤的小铁路,在岁月变迁中成了一道重要的风景线。或有情侣牵手走过,或有好友将美景装进镜头。小铁路给无数师生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却差一点就消失了。川外段小铁路被拆,引起了学生和市民的热议。据说,学长学姐们据理力争,纷纷在网上留言表达自己的不舍与反对,舆论反响热烈,小铁路才得以重建。
我曾经与室友经由小铁路走到隔壁的西南政法大学。那是一个下过雨的午后,小铁路两旁蔓延着生机勃勃的绿色,绿中点缀着一些黄白色的小花,一只乖巧的流浪猫忐忑地跑过。我们举着相机一边走一边拍,嬉笑打闹中仿佛与世隔绝。川外段小铁路与西政交界处有一家小卖部,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在原先的月台处做起了生意。他们看着火车鸣笛而过,也看着无数学生、游客漫步穿行。
米线和狗,全都让人神往
重庆最不缺的就是吃食,川外又岂能拖了后腿。
我在川外吃的第一碗米线,出自紫薇堂之手。如今已经26岁的紫薇堂,由在川外上学的学长学姐毕业后创办,是许多川外学子口口相传的美好记忆。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都挡不住紫薇堂的氤氲香气。
川外延续了重庆“8D城市”的美好景致,东西校区之间是“上趟山”的距离。记得有一次,宅了一天的我突然想吃紫薇堂的米线,问遍了整个宿舍都没人肯与我同行,奈何馋虫已经被勾起,我就一个人兴致勃勃地下了山,吃到米线的那一刻只觉得人生都圆满了。有多少人像我这样,为了一碗紫薇堂的米线,步履轻快地下山,又气喘吁吁地上山?
除了紫薇堂,赫赫有名的当数思思刘和小榕树了。在校内请客吃饭或聚会,学长学姐首先推荐的就是思思刘小炒,思思刘以其味道鲜美的各色炒菜而出名,糖醋里脊不只是享誉川外的名菜,也是我在思思刘吃饭的标配。小榕树除了有各类好吃的炒饭,还有川外的团宠——“校草”。校草是小榕树老板的一只哈士奇,毛发打理得干净整齐,神情永远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总是有人忍不住停下脚步去逗它一逗。然而校草傲娇又自得,通常不屑与我们为伍。
承载着数代川外人记忆的美食一条街,名为堕落,食物却胜天堂。堕落街里各式各样的吃食都有,最出名的是那家韩国料理,它已经在川外开了9年,虽然装修简陋,味道却不含糊。重庆是座爱下雨的城市,在湿漉漉的季节里,我经常喊上室友一道,打着下山溜达的名号,去吃上一份热乎乎的韩式辣汤火锅,配一碗石锅拌饭,那滋味已胜却人间无数佳肴。
用英文送外卖的小哥终于考上大学
东校区的太阳广场和西校区的锦绣楼广场,是校园著名的英语角,随时可以看见各国同学聚在一起讨论,自由又热闹。身为外国语大学,语言自然是川外最大的特色。
通常的情况是,前方金发碧眼的姑娘讲着纯正的英文,后面的黄皮肤男同学说着语速飞快的泰语,夜跑时,一群人在操场练习日语,而我走在他们之间,一脸蒙圈。
这里曾有一名外卖小哥走红网络。18岁的外卖小哥毛召木替川外一家餐馆送餐,这本没什么稀奇,可他为了提高英语水平,坚持使用英文通知顾客取餐,因此走红网络。毛召木利用川外的语言氛围自学英语,一有空余时间就背单词,终于在2017年8月收到了川外成人自考英语专业的录取通知书。我虽然不曾收到过他的英文短信,却也体验过他的生活。
大三时,我在山腰处新开的韩食店做兼职服务员,这家店是几位已经毕业的学姐合伙创办的。川外的留学生众多,这里成了韩国留学生的聚集地。我通常要拿着中韩双语的菜单,结合韩国欧巴们极其别扭的普通话为他们下单,忙起来也会让他们自己写,但面对欧巴们努力写出的中国字,哭笑不得的我往往还需要从后厨跑出来再次询问。
忙过了饭点,我瘫坐在店门前。岁月悠悠,怡然自得,景观大道两旁的银杏叶在迎来送往中黄了又绿,雨后的歌乐山依然云雾缭绕。明天之后,我就要离开这里。离开前,我想再跟室友下山寻美食,上山回宿舍。上山下山,起起伏伏,像极了未来人生的缩影。只不过学校在这件事上,比起社会要温柔宠溺太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