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正文

情感故事 生活琐记 工作札记 资料网摘 文学随笔 校园纪事 游历笔记 往事悠悠 宝宝丫语 其它日记

一场被蒸发掉的青春

时间:2022/6/24 16:42:45  作者: 瀓涟  热度: 89
  我有一小截青春,感觉像被狗吃掉了,一提起来,就生猛地疼一下。

  每日迎风洒泪、对月长吁的少年啊,恕我直言,我们可能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多情、勇敢,甚至善良。青春有多美好,就有多残忍。

  在这儿我要讲一个关于排挤与被排挤的故事。

  如果问我们高二(17)班的漫长青春是从什么时候结束的,大概是从一个叫张雪萍的女生失踪开始。

  那是2004年春天的一个普通日子,寻常寡淡,做完课间操,有人发现张雪萍不见了。宿舍、教室、食堂、操场,学校的犄角旮旯,班主任发动我们每一个人去找。有人打电话到她家里,她也没回去。

  这件事轰动了学校,最后闹到了派出所。

  张雪萍不是一个不值一提的姑娘。高二文理科分班时,她在我们文科班排名第三,全班一共65个人。她坐在第二排正中,扎着马尾辫,背挺得直直的。走起路来,马尾辫在脑后甩来甩去,像个活泼的姑娘。

  但很快我们就发现,她实在太爱哭了。

  中午趴在座位上休息,她的同桌骆晓娟看见她默默流泪;

  晚上躺在宿舍的床上,她的上铺马兰兰听到她细小的啜泣声。

  无聊的小城,封闭的校园,古怪的消息像长了腿一样跑得飞快。

  很快我们都知道了张雪萍的秘密——父母离异,她跟着爸爸生活,有一个不和善的后妈。十六七岁的年龄,我们十分同情她的遭遇。

  她说:“小时候爸妈吵架,我就躲在被子里哭。眼泪流进左耳,现在那只耳朵不好使了。”我们一阵唏嘘。

  她又说:“后来他们再吵架,我就自残,这样他们就不会吵了。”说着卷起袖子让我们看,左臂内侧爬着几条歪歪扭扭的伤痕。

  我们既惊又怕,几个女生抱成一团,仗义地表示,以后我们就是她的家人。

  张雪萍一直爱哭,爱絮叨,说她的耳朵,她的伤疤。但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越来越不耐烦了?

  刚开始我们轮流安慰她,后来只好“嗯嗯”应付两声。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人愿意将这样不堪的过去一次次撕裂给人看,难道就为了博取同情?

  “喂,张雪萍,你烦不烦啊,没完没了,像祥林嫂一样。”终于有人忍不住了。

  说话的女生是班里的“女神”,人美、家境佳、成绩好。

  我们迅速站了队,像动物一样用信息素联络,不需要开会讨论孤立谁,只要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手势,其他人就迅速知道了。

  而这个女生在班上还很受男生欢迎,所以,渐渐地,连男生都开始不理张雪萍了。

  议论张雪萍的人越来越多,从我们宿舍蔓延到班里,再从高二(17)班蔓延到隔壁班。

  我们越来越不愿意跟张雪萍走在一起,食堂里,操场上,总有人对她指指点点。

  我们不再叫她一起吃饭,下课后故意迅速跑开,避免跟她同行,甚至有她出现的地方,我们可以默契地不说话,仅用眼神交流。她是透明的。

  一天晚自习放学后,像往常一样,我们回到宿舍嬉闹,知道她回来了,便迅速传递几个眼神,不再说话。张雪萍怯怯地拿出几个苹果,问:“你们吃吗?”

  没人应。

  我们内心一阵窃喜,像密谋了一出恶作剧。

  这样的秘密达成,显得我们更像一支队伍,一个组织,我们是一样的人。

  突然,张雪萍一声大叫,她抓起一把水果刀,向自己的胳膊划了过去。

  尖叫声、哭声、呼喊声,宿舍里顿时乱成一团。我们从床上翻下来,朝张雪萍拥过去,那个最早带头排斥她的姑娘夺下她手中的刀,也划伤了自己的虎口。

  我们抱在一起,哭作一团。那哭声里到底有什么,直到今天我还是没有弄清楚。

  恐惧、惊吓、惭愧,还是内疚?

  张雪萍没有哭,她冷冷地望着伤口,脸上毫无表情,甚至没有看我们一眼。

  从此,张雪萍再也不跟我们说话了,也很少见到她笑。

  没过多久,她就失踪了。

  高二快过去的时候,终于传来了消息。张雪萍去了四川见网友,说再也不回来了。

  很快,紧张的高三到来,我们再也没提过这件事。

  我们的沉默一日多过一日,仿佛那个春天里的故事从未发生过。

  张雪萍成了我们的青春伤口,我们不敢触碰。

  我知道,我们的青春提前结束了。

  很多年后,我在一家出版社工作,因为某些奇怪的原因,我被几个姑娘排挤。

  到了午饭时间,她们彼此唤对方“亲爱的”,然后勾肩搭背去新开的小店,走到我面前则会客气地说一声:“麻烦让一让!”

  每天,我从会议室到茶水间,从办公桌到卫生间,总是感到背后有一阵细微的灼烧,它并不迅猛,而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像长了触角般,通过皮肤探到更深处,把我的自尊烧出一个个小洞来。

  那些细微的瞬间,让我想起了2004年春天的张雪萍,她站在宿舍中间,右手握着水果刀,左手的手腕渗着血,眼里无光。

  那一刻真漫长啊!每个人大概都要走好多路,认识好多人,经过生猛的成长,才愿意直面青春里的灰色经历,以及当时自己的狭隘。

  这段被蒸发掉的青春,就像一根嵌入掌心的细刺,看不见,不致命,却生疼。

  未成年时,我是沉默的大多数中的一个,是无声的匕首中的一把,是群体冷暴力中不起眼的一分子;成年后发现,原来我也这样容易成为众矢之的,被无声的匕首刺中,疼却不知道对谁说。

  到如今,我偶尔也会想起那时的张雪萍,十六七岁,一夜一夜坐在宿舍的阳台上,看着夜色,多寂寞啊。

  因为原生家庭的影响,社交对她来说,像一道巨大的屏障。她局促,不知所措,站在河对岸疯狂地呼唤着我们,甚至拿难堪的过去取悦我们。

  而我们,因怯懦、狭隘,只愿做隔岸观火的看客。

  上个月,有老同学建起了高中微信群,将我们这些散落天涯的人,再次连接起来。

  打开微信,里面的大部分头像我都不认识了,更改成真实姓名的,我能记起来的也寥寥无几。

  可我一眼就认出了张雪萍。

  走过万水千山,到了这样的时候,反而更无话可说了。

  听人偷偷说起,她离了婚,一个人带着孩子,回到了小城。
  •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