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我不禁吃惊,因为我们在日本买菜吃菜,大家都尽量买国产的。如今的日本人普遍认为:越近的产地来的食品越可靠。所以,即使在日本国内,都宁愿买当地或者周围县份产的蔬菜水果。
当然,香港跟日本各方面的条件都不同。香港始终是弹丸之地,再说是自由港。记得1980年,我刚开始去香港的时候,看到街边的水果摊子上摆的各国产的高品质产品,着实吃了一大惊。美国加州的橙子啦、泰国的榴莲啦、菲律宾的芒果啦、中国内地的荔枝啦,都是在当年的日本吃不到的。对我来说,那品种丰富的水果摊,简直就是自由港的宣传画。相比之下,日本的农业市场,可以说,一直对外国产品很封闭,主要是为了保护国内农家。
我这么说,因为即使在今天,从国外进口的食品也不是自然流通到消费者市场来的。例如,澳大利亚政府畜产局最近经常在日本报纸上宣传的该国产的牛肉,看了广告以后,我去超市、百货公司找,都没有找到人家在报纸上宣传那样大块的澳大利亚产牛肉。反之,日本的鲜肉店卖的永远是:虽然肥嫩好吃但是异常昂贵的“和牛”与虽然特别便宜但是瘦硬难吃的美国产牛肉。
言归正传。香港朋友家的饭桌使我吃惊的原因,乃他们显然比当地香港产品、中国内地产品,都更相信外国产品。回想看,日本人也曾几何时相较本国产品更相信过外国产品吗?对于外国产工业制品以及品牌的崇拜,过去非常明显,现在也还没有完全消失。对于一些地方名产,如意大利或法国的奶酪、萨拉米香肠、红酒等的偏好,则直到今天都有。不过,那是因为人家做奶酪、香肠、红酒的历史和经验,都比日本行家长而丰富,味道也确实比日本产品好。对于外国产生鲜食品的偏好,则似乎从来没听说过。
2011年3月11日的东日本大地震、海啸和后来发生的核电站事故以后,日本人对食品、饮用水的安全问题一下子敏感起来了。在那近乎恐慌的情况下,我家附近那每周六定期摆的蔬菜摊子上,早晨9点钟摆的各种蔬菜,不到半个钟头都卖光,在同一条街上,平时专门卖米包(以大米粉代替了小麦粉的面包)的小铺子,临时也售起大米来,而且很受当地消费者的欢迎。因为与其从超市的商品架拿下塑料袋装的大米来,大家宁愿跟卖家面对面,说着话,从人手接到人手地买大米吃。
那些场面,似乎说明:面对不知该相信谁的情形时,今天的日本人就自动相信自己人、朋友、邻居、同胞。这背后也许受到过去10年来在社会上推广的“食品距离”概念的影响。这本来是为了减低运输货物排出的二氧化碳而产生的概念:从远处运输食品来,一定会排出二氧化碳,结果对地球环境不友好,因而劝人们尽量吃当地产食品。从前,人们只拿外国产品和本国产品的品质和价钱比较;引入了“食品距离”概念后,至少在买食品的时候,人们会想:尽量买近处产品对环境好。同时,也慢慢发觉:从远处运来的食品,不仅对环境不好,而且可能包含较多的保存剂等,否则越洋运来的蔬菜、水果等,怎么可能看起来跟当地产品一样新鲜呢?
今天,在日本的食品商店,国产蔬菜水果被视为上等品,进口的则被视为下等品了。下等的原因是来路不明、对环境不好、保存剂多;总的来说,不可靠。所以,那晚在香港朋友家,看着伯母边吃新西兰进口的小苹果边赞味道不错,我不能不受到文化震撼。当然,我出于礼貌,没有开口说什么,何况她花时间亲手为我做的一道又一道菜,都那么好吃,令人回味无穷。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