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输出,什么是输入输出,输入输出的本质,学习输入输出的前期准备工作。
学习输入输出前,脑海中不禁要问,什么是输入输出,输入输出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输入输出这一概念和知识。
输入输出是关于数据的操作与管理,由此进一步深入与细化,到此应先了解什么是数据。
数据:
关于数据,首先需要掌握什么是位、进制、二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及进制转换。
通过对位与进制的学习中知晓,同时还需要了解什么是字节,在了解什么是字节以后或了解的过程中,知道需要同时了解什么是字符,最后通过对字节与字符的掌握,涉及到字节与字符的关系、转换、识别、交互,这就到了编码。
综合以上,得出学习脉络:位与进制、字节、字符、编码。
在了解什么是数据以后,关于数据的操作与管理,衍生出流的概念。那究竟什么是流呢?
流,流动,是个动词,表示在流动、移动、传递、输送等的事物。流,同时也是一个名词,表示对流动、移动、传递、输送等的事物的称呼。或表示事物按照某一规则方向或不规则方向,向特定目的地,流动、移动、传递、输送等。
而数据,正巧符合这个概念,于是便有了数据流,这一称谓这一概念。
数据流,类似与水流、电流、洋流、血流、物流等概念,事物的本质或原料是数据、水、电、海洋、血、快递,但为了更加具体与抽象化,更好地描述这些按照某一规则方向或不规则方向,向特定目的地,流动、移动、传递、输送等的事物,于是便诞生了流,于是便有了数据流、水流、电流、洋流、血流、物流等。
对数据进行管理与操作,什么样的数据管理与操作,进行数据的流动、移动、传递、输送等的管理与操作,简而言之,对数据的管理与操作,就是对流的管理与操作,或就是对数据流的管理与操作。
按方向,传递分为两个方向,总共有两个方向,输入与输出,即,进与出。与水流、电流、洋流、血流、物流等一样,方向可寻,有规律,操作简单,易管理维护。
按内容,按传递的数据的类别,共两个类型,字节与字符,字节流与字符流,或字节数据流与字符数据流。关于流有多种说法,字节字符流、字节字符数据流、输入输出字节字符流等等,怎么说都可以,随个人使用习惯或习惯性说法。
通过以上,对字节与字符的掌握,就应该知道,字节主要构成的数据或文件类型或事物有哪些,字符主要构成的数据或文件类型或事物有哪些,对应所要操作的数据或文件类型或事物是哪些,选择对应的字节流类或字符流类进行操作。
以上,为输入输出的整体、核心学习脉络与思路,我简要地进行了阐述。思路,源自概念,概念源自事物的真相。开发思路固然重要,但首先弄清楚自己开发的是个什么东西具有哪些特征更重要,而要弄清楚是个什么样的事物,最重要的是你还得认识它,与它朝夕相处,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揭开它的面具,了解它的独一无二之处在哪里。
打个比方,一个戴着面具的神秘高手,你只站在远处,或作为同伴观察其特点与言行举止,你始终只了解了个轮廓,站在事物认识的外围,因为特点相通,谁都有。而揭下其面具,就让人一辈子,也忘不了,就知道了如何进行识别、转换、传递,还有交互。此为开发核心与宗旨。
计算机世界,或编程世界,或代码世界,或虚拟网络世界,其实很简单,就在每个人的身边,就是每个人身边的世界,即人的世界。计算机世界,就是,人的世界。只不过,计算机由人来操作,偏个性化,也就是偏主观。当中,也有许多分类,服务客观的人的世界。
计算机,源自于人,又反过来服务于人。充分说明了,计算机产生的初衷,就是人类为了有个工具,更好完成所需,不再通过繁琐的原始的工具,完成简单或复杂的任务。在未来,也许计算机会智能过人,随着时间发展,交互的增多,不断完善丰富,拥有自己的被特地设定的思想模式以及三观。也许大数据这玩意儿,就是为此而生的产物。
另外,说点题外话,进制是重点难点,不可能一蹴而就。前前后后加起来,我学习进制的时间跨度,从开始接触到现在,已好几年。有些知识,注定急不得,注定会贯穿计算机学习的始终,时刻出现时常需要运用,且有难度易忘,经常需要停下来重新复习、整理、掌握,让人烦不胜烦,焦躁苦笑不已。而进制,就是这样的一个知识点。今天所发文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由此。
事物本身不具备难易之分,进制亦是如此,只是其知识框架犹如集合知识框架,牵扯面广而多。那学习进制的突破口在哪里呢?突破口,弄清楚进制的先后顺序,为什么会有进制,进制如何诞生如何产生的,随着由此诞生的进制的发展,如何衍生了哪些进制,多少种进制,各自特点作用。简言之,学习进制,应先弄清楚先后顺序、前因后果,学习掌握原理等同于集合。类集之所以好着手,只因有专门的人专门的书籍,已分好了类和顺序,探明了学习集合的第一步至最后一步。
光只是学习类集,就花了我两三个月,起码两个月以上,每天不间断不间息。从每一个类、每一个方法、每一个变量的底层代码的上下结构及英文文档注释的解析翻译,到每一个类、每一个方法、每一个变量的所有文字概念,同时针对每一个类、每一个方法、每一个变量的每一个知识点,五本书、五种视野观点、五种理解角度、五种思路,同时研习,一个一个突破一步一步前进。至此,一个也未放过漏掉,事无巨细地做到了心中了然,也觉得还没有掌握透彻烂熟,也还有许多地方没有顾及细研。可见其深度、广度、厚度。要不是时间上不允许,真想好好停下来,专门研究集合框架,时间充盈不必多虑,一心投入之中。
说到此,又不由得想起了从前身为一名高中生的日子,真不知道为了什么考大学,除了世俗所说的理由,考上了大学有什么用,从大学出来以后找到了工作,自己又能做什么,产生拥有什么样的价值。得到所谓的体面工作,始终处在事件的配件代理端,自己只是一道工序,别人已设计出来的整套产品的一道配件加工分支工序,谁都能做,可有可无,就像工厂流水线上的分工。即使重要,也无法产生属于自己的价值,也无法让自己的价值得到左右与体现,你只是按照特定工序完成特定的事情而已。突然发现,诸多公司招的不是学历,而是为得到学历经过这么多学习,所带来的所积淀的学识与素养。也许,这就是文科工作吧,跟文科考试一样,答案不是唯一重在理解。
理科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管你什么学识也好素养也罢,有技术就是王道。干脆直接,所作的努力能快速得到直观体现,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收获,成正比。文科工作,温水煮青蛙,熬。
不说了,说太多,太绕,绕得自己都容易绕进去,绕得前言不搭后语,绕得思维混乱意识模糊。果然,人还是点到即止即好,还是活得粗糙大条点极好。文理结合,也挺好的,所谓文化界的文武双全。
彦舜原创,古榕树下首发,留有原始时间底稿并已同步至云服务,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文章详情。2021年4月21日,下午14时,南国某省市,天晴。2021年4月22日,下午16时,修改补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