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实散文
图书馆,是文化的宝库,知识的源泉。社区有了图书馆,是提高社区居民文化素质的有效措施和基本保证。为社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充足的精神食粮,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女儿家离图书馆仅几分钟车程,平时要去也是开车,很少步行。图书馆,坐落于繁华的城镇中心,是一幢两层楼的新式建筑,几扇高大厚实的大玻璃门。门前的场地上有一个人工喷泉,是一座立式的大转扇,被喷出的水柱,推着大扇缓缓转动,很有动感。跨进图书馆的大门,过道是一个圆柱形的大厅,鲜红色的地毯,使人眼前一亮。通道两侧分别是阅览室和电脑工作间,图书馆全程现代化电脑管理。大厅园周一圈通明透亮的玻璃窗直通房顶。室内万籁俱寂,安静得连钟摆的响声都能入耳,是阅读欣赏、求知好学的幽静境地,可读者稀疏无几。
右侧是成人阅览室,除各类书刊外,还有最新报刊、杂志。女儿就业,就是从这里的报刊上,通过广告获得几次求职的信息的。
女儿女婿平时常开车来此阅读和借书。我们去巴黎旅游前夕,就从该图书馆借来一本介绍巴黎的书籍,以便对巴黎有个感性认识和初步的了解。社区图书馆极大方便和满足了周边普通百性的文化生活需求,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养。
德国属于海洋性气候,天气变化多端,喜怒无常,阵雨频繁。图书馆服务周到细致,体现了人文关怀的一面,在过道里的一侧,架子上备有多把雨伞,专为天气突变尚未携带雨具的读者而准备的。我们就遇上了一次,借用了两把伞,一不收费;二不交押金。请你放心,在这里不会有去无回的。这充分体现了人们的觉悟水平和高尚的人文素质。
在那里,天空晴空万里,人们出门散步遛弯,不少人手持雨伞,初到那里,我觉得他们“怪怪”的,大晴天扛把伞,太不可思议。一般都是中老年人,可能因年龄体力,对突然袭来的阵雨,以防奔跑不及,而有备无患。后来,也感觉到了,几次散步途中,变成了落汤鸡,自己也“怪”了起来,对付天气“变脸”,出门也带雨具,未雨绸缪。
阅览室、也可以叫小型教室,室内设有方桌、条桌和多种形状的椅子,可各取所需。有为读者准备研讨之用的大圆桌,周围能够就座十多人。备有黑板、粉笔俱全,供讲课、演讲之用。我们每次去图书馆,都会带上当时才两岁的小外孙女,因为去的次数多了,她像回到了自己家似的,首当其冲地跑到她熟悉的、能展示她“才华”的黑板面前,她那面部表情“老练”到了家,动作娴熟、自然“大方”地在落地的大黑板上“自我演习”起来,她“写字、画画”,画满了整块黑板,还兴致勃勃的叫我们欣赏她的“作品”,美得她不知道自己是谁,得意忘形!把家人逗乐了!
厅堂往里走,左侧是丰富多彩的幼儿书刊和阅览室,书页硬扎厚实,经久耐用,又方便幼儿翻页。小外孙女看书“非常”认真,也很挑剔。我不识德文,出国便成了“文盲”,只好加入小孙女的行列。幼儿书刊以画面为主,看图识字,形象生动,尤其动物书籍,一看就懂,引人入胜,我真正的体会到“老小”是同行的切身感受。心灵乖巧小外孙女,她还时不时地跑到我跟前,在我的书上指指点点,嘴里叽哩咕噜的用德语“教”我怎样怎样地看她们的书,姥姥无法听懂她的语言,惭愧地我只好稀里糊涂,不懂装懂的点头示意“是,是”。
聪明的她,人小鬼大,她要从书架的上端取下她想要的书,书架上格整整一排有十几本,要的是哪一本呢?她说不清道不明,够不着、拿不到,她不会说汉语,我又听不懂德语,两人是盲人遇上了哑巴,有嘴不会说,有耳不会听,半斤八两,两人会心而笑,两手一摊,怎么办?怎么办?。。。啊,有了,我用手指指着每一本书,一本不落的指过去,她摇头不是,点头是,对了!对了!没想到“形体语言”、“哑语”,真的解决了我们婆孙间语言不通的难题,她兴奋得跳了起来,如获至宝。捧着足有中国大《辞海》那么厚实的一本书,活像位“大学者”、“小博士”。人小书大,她卯足了劲,双手将书紧紧的抱着,生怕别人抢走似的,我瞧她那拿书走路的模样,一摇一摆,一扭一迈,真像南极那逗人喜爱的企鹅。这本书对她来说负荷有些超重,我真想帮她拿,帮她扛,她不让,还立即示意我,打着手势,叫我蹲下来,不知道她要我做什么,我只好“照办”了,她出其不意、笑容可掬地在我的脸颊上“啪”的一声,亲了一个响吻,哦!一个多响的吻啊!我惊讶极了,真爽!真爽!
她为了表示感谢我,不会用语言表达,脑子敏捷的她,想到了用亲吻的方式,这倒是最好、最美的方式,最真心和最时尚的谢意,真可谓曲尽其妙。她这惊人之举,令我兴奋不已,小丫头聪明之极。这时女儿正巧进来瞧见了,说:“机灵鬼,这么小就会给姥姥‘行贿’了,小马屁精!呵呵!”我说:“我帮她从书架上取下了书,她在‘奖赏’我呢!小精灵真聪明,将来为人处事,一定手腕圆滑,面面俱到,八面玲珑,有出息!有出息!”(德国的幼儿书籍都那么厚实耐用,不易损坏和乱丢弃,大小孩传给小小孩或到跳市去出卖。可能为节约资源吧。)
以上所述是1996年外孙女还不到两岁时的趣事之一二。她的趣事很多,待我有空时再聊。她现在长大了,好学、爱学、喜欢学。她13岁就参加德国和澳大利亚中学生交流活动,她远离家人,在澳大利亚学习、生活三个月。16岁利用暑假来中国上海参加汉语学习班。2011年8月(不到17岁)已经到加拿大开始她独立的小留学生生活。每年来中国看望住在北京的姥姥,现在基本上能用汉语和我们交谈,感到欣慰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