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当代篇 人民至上,薪火相传

时间:2023/11/9 作者: 今古传奇·双月号 热度: 17180


  

  佷阳古地,夷水名疆。巴人故里,清江长阳。这是一方历史悠久的人文故地、魅力无限的民俗宝地、彪炳史册的红色胜地、休闲养生的人间福地——19万年前,“长阳人”点燃长江流域人类文明的第一堆篝火;4000年前,巴人先祖廪君吹响巴国拓土开疆的第一声号角;“全国少数民族第一军”红6军诞生于此,贺龙九进长阳播撒红色火种;“八百里清江美如画,三百里画廊在长阳”……坐拥红色文化、绿色宝藏,睿智的长阳人登高望远,锲而不舍地把红色文化、生态文化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抓,一路高位推进“诗与远方”深度融合。

  清江画廊八百里,最美三百在长阳

  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19万年前的“长阳人”在这里点燃了长江流域人类文明的第一堆篝火;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800里清江宛如一条蓝色飘带,穿山越峡,逶迤东去,养育了无数土家儿女,也孕育了山歌、南曲、撒叶儿嗬等独特而瑰丽的土家文化;这是一片秀丽的土地,这里层峦叠嶂,翡翠般的岛屿星罗棋布,灿若绿珠,有三峡之雄、漓江之清、西湖之秀,被誉为“东方的多瑙河”“桨声灯影的梦乡”!这里,就是长阳。

  长阳位于湖北西南部、清江中下游,紧邻长江,后靠川渝,雄视荆楚,扼荆楚西通巴蜀之咽喉。318国道贯穿全境,清江五级航道自西向东直通长江,沪蓉西高速(多项工程创世界第一)、宜万铁路纵横,使长阳作为全国交通大动脉上的一个点,具有了通江达海的水陆便利条件和区位优势。县城龙舟坪距省城武汉300余公里,距三峡机场30余公里,距长江黄金水道28公里,总面积3430平方公里,总人口41万,其中土家族人口占51%。

  “长阳人”的诞生地 1956年,在大堰乡钟家湾挖掘的两件古人类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贾兰坡教授认定并定名为“长阳人”。“长阳人”的考古发现,有力地向世人证明了长江流域也是华夏古文明的发祥地。后专家用碳十四测定,其绝对年代为距今18.5万年。现在,长阳人与北京周口店人、云南元谋人一样,被写进了中学历史教科书。

  除了“长阳人”化石之外,长阳还有着距今10万年左右的伴峡小洞遗址、鲢鱼山遗址,以及距今2万多年的伴峡榨洞遗址。这一系列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不仅解决、填补了许多历史时期的学术难题和空白,而且对于当今中国乃至东亚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探讨人类起源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意义。

  古代巴国的史事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了巴人起源于武落钟离山的传说,以及4000多年前在历史上存在了数百年之久的巴国史事。当时,巴部落在中国南方是一个强悍的民族,与北方匈奴并称为“北有匈奴、南有巴人”。公元前221年,秦国大将司马错灭了川西的蜀国后挥师剑门关,直取长江中游的巴国,一夜之间巴国突然无声地消失,在浩如烟海的史卷中没有记载,这一段史事到现在为止还是一个旷世之谜。

  土家族的发祥地 4000年前的巴国虽然早就消失了,但是巴人的后裔千百年来依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虽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不断融合,但还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繁衍至今。1984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武落钟离山被确定为土家族的发祥地,长阳被称为中国土家族的摇篮。现在,土家族人口有820万,是中国中部地区覆盖面最广、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长阳素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之美誉。只要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没有不知道“下里巴人”(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今用于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这个成语的。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土家人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其中,以歌舞祭祀亡灵的撒叶儿嗬,是最具特色的土家原生态文化,现已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还有以哭泣庆贺婚嫁的哭嫁歌、高亢激昂的山歌、典雅隽秀的南曲、欢快炽热的吹打乐、阿娜秀美的花鼓子等,以其浓郁的民族民间特色,充分展现了巴文化的风韵和魅力。根据跳丧等改编的群众健身舞蹈——长阳巴山舞,被国家体育总局指定为全民健身广场舞,现在已普及到大江南北,甚至走出了国门。

  “山歌、南曲、巴山舞”被誉为长阳文化三件宝。20世纪90年代,长阳的文化产业与时俱进,又孕育出了“奇石、根艺、盆景”新文化三宝。1998年,长阳被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

  百里清江最美丽、最有特色的在长阳 长阳资源丰富,秀美的山川、美麗的清江构成了长阳具有绝对优越性的生态环境资源。全县有各类植物1400多种,动物300多种,森林覆盖率达65%以上。其中,珍稀植物百合花、珍稀野生动物金钱豹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模式产地。在《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所列的6类74种基本类型中,长阳有6类45种,与长江三峡、武当山、神农架并列为湖北四大甲级旅游资源区,是经省人民政府命名的风景名胜区。1996年,国家林业部批准建立清江国家森林公园。随着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清江水利资源综合开发的建成,在长阳境内形成了“一坝两库”的新人文景观,长阳的整体面貌和生态环境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八百里清江上最美丽、最有特色、最具旅游开发价值的一段,全部浓缩在长阳的这三百里间。这就有了“八百里清江美如画、三百里长阳似画廊”之说。

  清江画廊集山水美景、历史人文和民族风情之华彩,堪称中国山水文化的奇葩,是全国旅游市场的知名品牌。

  建党百年来,长阳从“鬼世人间”到“梦境家园”

  如今的长阳瑰丽多姿,但建党前,长阳还被当地人称为“鬼世人间”。如今,长阳已是不少人心中的“梦境家园”。这是如何转变的?

  从“鬼世人间”到“太阳出来满天红” “鬼世人间”是长阳人民特有的俗语,用来形容旧社会。旧社会,受“三座大山”的压迫,长阳有些地方的人民衣食住行和文化生活都不畅快,过的是苦生活,女人们甚至连正式的名字也没有。群众普遍吃不饱、穿不暖,“糠菜半年粮”。有的农户一家人只有一条裤子,过着“野人”的生活。在他们心目中,“面饭懒豆腐,草鞋家机布”就是幸福生活,常自诩“几时吃一顿饱饭,死哒也闭眼”!当时的真实写照是:“衣也缺来食也缺,屋上盖的高粱梗,床上垫的包壳叶,祖孙父子都造孽;辣椒当盐,豆腐过年,一条裤子穿了几十年,团总还来派捐;红寨山上几十户,穷得穿不上补巴裤;老鼠子跑得一身汗,找不到一粒过年的饭。于是,人们得出结论:“这真是鬼世人间!”解放前夕,长阳县治所在地龙舟坪镇的商铺,由于物价飞涨,难以为继,出春联曰:“三百六十日光阴真算虚度,四千八百倍物价也太盈余”!不少人起来反抗这“鬼世人间”,但都以失败告终。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诞生了!长阳人民在长夜里看见了星星之火,立即随之扑身轰轰烈烈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的大革命运动。地处华中腹地的长阳组建了中共长阳特别支部,组织领导长阳各族人民投身革命洪流。1929年1月,中共长阳县委建立,并于1930年10月正式成立苏维埃政府,组织了名震华中的西湾起义,建立了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第一支以军为建制、以土家族为主体的工农红军——红6军,促进了苏维埃运动的发展,总面积一度达到3300平方公里。“太阳出来满天红,红军里头出贺龙。贺龙跟着共产党,共产党一心为工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中国共产党万岁”等歌谣和口号深入人心。

  从“过日本人的”到“会走路的跟党走” 熟语“过日本人的”或“像过日本人的”形容一片狼藉,这是长阳人民用血的教训换来的熟语。伴随着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人们更加坚定地跟党走。

  抗日战争中,贺龙率部北上深入敌后抗日,地方党组织组成统一战线坚持抗战。长阳作为大西南的门户受到日军疯狂进攻,日军不时出动飞机进行狂轰滥炸,长阳人民进行了不折不挠的斗争。1943年5月21至25日,日军以4个师团3万之众分三路进犯长阳,会师高家堰,企图夺取鄂西要塞石牌,进而进攻大西南。长阳东半县11个乡沦入敌手,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因此,“过日本人”的经历永留人们记忆深处,成为熟语。

  当然,日本人当年在长阳并没有捞到什么好处,处处受到军民的顽强抵抗,入侵12天即溃败出境。特别是太史桥战役气壮山河,3000日军横尸太史桥,彻底打破了日军的如意算盘,鄂西会战告捷。据统计,抗战期间,长阳应征参战将士2.4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0%以上,应征民夫548.48万人次,为部队运送粮食弹药及伤兵、开辟鄂西会战军营线路12条780公里,用碧血写就了抗战史诗,创造了胜利奇迹。

  1949年7月,人民解放军飙发凌厉,渡江南进,“三座大山齐倒地,五星红旗高入云”!同年11月15日,長阳全境解放,人民翻身作主人。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并贯彻农业八字宪法,生产力逐步得到解放,生产发展较快。长阳人民以主人翁精神投入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潮。周启本打宕改田治理水土全国闻名,成为20世纪60年代全国“农业学大寨”的序曲;覃祥官发展药园搞合作医疗全国效仿,将全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吸引到了农村。吃饭、穿衣、住房、看病等旧社会无法解决的问题一一得到解决。长阳人民将党的恩情唱在了山歌里,形成了系列感恩熟语——“日晒想起云遮阴,落雨想起伞遮身,口渴想起清凉水,天黑想起指路灯,幸福想起党的恩”“党是水来我是鱼,社是青山我是煤。鱼儿活在深水中,煤在青山怀抱内”“会听歌的听歌头,会打铳的看枪口,会用牛的看牛脚,会种田的炼脚手,会走路的跟党走”!

  从“树上挂金子”到“梦境家园” 熟语是不断发展的。现在,“树上挂金子”成为群众的时髦语言,“梦境家园”则经常出现在长阳官方语言里,与之相伴的还有“山水画廊”“财富宝地”等。长阳是山区县,开门见山,满目皆树。过去,长阳的经济林规模不大,没有规模效应,因此树不值钱。人们向往“摇钱树”,却不相信靠树能轻松致富,“栽树二十年,喂猪要一年,背脚六七天,造林不赚钱”,宁愿“砍掉一棵树,解放半亩田”,甚至“上工一把锄头,收工一把斧头”。1950年,县委、县人民政府号召“植树造林”,并强调“禁止随便砍伐树木,要知山地伐林容易植树难”,要求全县每5口人增植1棵桐树。1956年,毛主席发出“绿化祖国”号召,县、区、乡相继成立绿化造林组织,“向荒山荒地进军”,“男女老少人人造林”,把群众植树活动推向了高潮。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林权改革,实行林业“三定”,“山定权,人定心,树定根”,群众治山有权、管山有责、养山有利。群众说:“想翻番,要靠山;要想长远富,只有多栽树;包田有吃穿,包山搞小康。”于是,花、果、树都生金,“花果石”变成了“花果山”。

  经过百年的风雨历程,昔日的夷水巴方遍栽“生态树”“文化树”“摇钱树”!“栽下摇钱树,致富脱贫户”是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中最深入人心的熟语。面对新形势,县委书记、第一总林长李泽刚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怀揣“民富县强城美新长阳”美好愿景,以“我为逐绿前行带个头”的凛然正气带领全县人民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宜荆荆都市圈”一个具有浓郁巴土风情的耀眼明星;清江绿色食品、锰铁钙钡矿业、清洁能源等百亿产业集群成为长阳经济腾飞的脊梁,使长阳成为经济充满活力的财富宝地;“八百里清江美如画,三百里画廊在长阳”的“梦幻清江”使中外游客心驰神往;惠济民生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得到人民群众的肯定和赞赏,使林区成为幸福家园。

  如今,走进长阳,江水澄碧,鸟语花香,一幅旖旎多姿的水墨画在满目欣然间舒展开来。长阳,从“鬼世人间”走向了“梦境家园”!

  红色薪火,今日长阳

  缅怀革命先烈,继承英雄遗志,永志革命情怀!

  长阳是湖北省著名的革命老区,地处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的东北前沿,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在土地革命时期,长阳县党组织曾接受湖北鄂西特委和湘鄂西前委的双重领导,贺龙、邓中夏、段德昌、关向应、柳克明、许光达、黎化南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多次到长阳指导红色革命政权建设,建立红色武装力量。长阳各族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揭竿而起,风起云涌,踊跃参加土地革命运动和革命斗争,全县参军参战的红军官兵和赤卫队员有1.3万余人,有6200余名干部、战士和群众献出宝贵生命,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新中国的建立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霜晨古道残阳血,秋水长天西风烈。

  新中国成立以来,长阳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传统,强化革命精神,讲好不同时期的革命故事。全县上下深切缅怀贺龙、廖汉生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殷殷嘱托,牢牢把握正确的方向,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各个时期的伟大征程中,以社会主义新主人的精神风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意气风发,砥砺前行,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就,长阳的土家山寨和清江南北两岸发生了历史性变化。长阳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社会各方面完成了多次跨越式发展,正豪迈地迈向更加美好、更加幸福的明天。

  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长阳县委、县政府就组织民政、文化等部门人员深入各地调查,征集革命烈士和革命历史资料,编撰党史革命史教材。特别是80年代以来,党史和文史工作者先后编辑了《清江风雷》《长阳人民革命斗争史》《长阳英烈》《抗日战争回忆录》《解放长阳回忆录》《抗美援朝亲历记》等重要革命史料,在湖北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拍摄了红色电视连续剧《土家第一军》,在湖北电视台播出引起轰动;进入新世纪,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长阳党史、文化、教育等部门又组织编写了《中共长阳党史(第一卷)》《中共长阳简史》《中共长阳党史(第二卷)》《长阳革命老区发展史》《长阳老区革命故事集》《长阳校本教材》《文化长阳》《土家源》等红色书籍和教材;文艺部门组织拍摄了土家族红色民俗电影《哭嫁》,并在北京国际电影节民族电影展获得“金杉叶”优秀影片奖,属于近年来少有的文艺精品。在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又采取新媒体与纸质媒体相结合,推出了《红色长阳》《长阳红色革命故事选编》等多种红色宣传资料。

  弘扬革命传统,讲好革命故事 根据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和省委、市委的要求,长阳进行了多次党史、革命史学习教育活动,特别是1990年开始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主题教育、1999年的“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2005年的科学发展观、2019年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2021年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以及长阳人民的革命历程,广泛宣講革命烈士们的英雄事迹,把革命传统教育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做到了进党校、进机关、进课堂、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进馆场,让长阳的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和中小学生,都受到良好的革命传统教育。长阳还先后将长阳苏维埃政府旧址、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六军军部旧址、资丘七十七烈士纪念碑、枝柘坪红三军军部旧址等地,申报为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资丘小学申报全国红军学校等,县委聘请了一批优秀干部作为县委宣讲团的成员,在讲好革命故事、弘扬革命传统、传承革命精神、凝聚革命斗志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保护革命遗址,建立红色教育基地 新中国成立以来,县委、县政府根据民政部关于修建和维护革命纪念设施的统一要求,对地处各地的革命事件发生地、革命纪念设施、贺龙等红军将领旧居、革命烈士墓等革命遗址,进行了多次修建和维修,原有的58处革命遗址,都进行了登记和妥善保管。如资丘七十七烈士纪念碑和烈士陵园先后经过三次迁建,才有了如今壮丽辉煌的规模。2021年,根据全国老区建设促进会的指示精神,对新发现和新增的多处革命遗址又重新进行了登记、修缮。每逢“七一”“十一”“清明”等重大节日,各地党员干部和各中小学校结合附近的革命纪念设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革命传统教育,起到了荡涤心灵、陶冶情操、增强斗志、启迪心智的重要作用。

  弘扬革命精神,建设美丽富裕长阳 新中国成立以来,长阳人民深切缅怀以贺龙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牢记对党忠诚、勇于革命、不怕牺牲、服务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宗旨,把革命先烈们为了人民解放事业和群众利益敢于牺牲一切的革命精神,化为奋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土家山寨和清江南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县委、县政府先后提出了“开发清江、振兴长阳”和建设“山上长阳”“水上长阳”的口号,提出了“强农兴工、旅游突破、两线串珠、科教兴县”和建设“特色农业大县、新型工业强县、生态文化旅游名县”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

  近年来,长阳始终将绿色生态作为长阳最浓的底色、最好的资源、最大的优势,形成了文化旅游大健康、清洁能源、绿色新材料等三大支柱产业,清江抽水蓄能电站、华新水泥新产能、民族工业园、清江特大桥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并陆续投产运营,清江画廊、清江方山、卓尔木桥溪等一批5A、4A级旅游风景区开发如火如荼。长阳拥有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全国文化先进县等国家级靓丽名片,还有中国土家族发源地、全国农村合作医疗发源地两张历史名片,又有“英子姐姐”网络助学、大病关爱壹佰基金两张民生名片。202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3.4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位居全市山区县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619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448元。

  “十四五”期间,全县人民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继续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大格局谋划、大县城引领、大项目带动、大生态保护、大党建筑堡,聚焦民富县强城美,聚力实干争先进位,推进“幸福长阳共同缔造”试点示范活动,在“建设先行区、打造典范城”中加速奔跑、后发赶超,为宜昌“打造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作出特殊贡献,努力谱写长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辉煌篇章!

  (曾爱民、骆胜东/主笔;来源/《文旅融合看长阳诗与远方在清江》,杜强/文,《三峡日报》2018.5.16等)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