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

时间:2023/11/9 作者: 杂文月刊 热度: 16301
许家祥

  

  《庄子》外篇载,庄子拜见鲁哀公,哀公说:鲁国多儒学之士,很少有从事先生之道术的。庄子说:鲁国儒士不多。哀公说:全鲁国的人都穿儒服,怎么不多呢?庄子说:儒者中戴圆帽的通晓天时,穿方形鞋子的懂地理,佩戴五彩丝带系玉玦的,事至而能决断。君子怀有其道术的,未必穿戴那样的服饰;穿戴那样服饰的,未必真有道术。如您认为不是这样,可号令全国:“不懂儒术而穿戴此服者,处死罪!”于是哀公发布号令,五天后鲁国没有敢穿儒服者。唯有一位男子,身穿儒服立在哀公门外。

  哀公召见他以国事相问,怎么问也难不住他。庄子便说:“以鲁国之大只有一个儒者,能说多吗?”

  “全鲁国的人都穿儒服”,可真正的儒者只有一个,这种事耐人寻味。

  自古以来,“君子有其道者,未必为其服也;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不光是鲁国,秦国、齐国等都有这种现象,就是今天也仍然存在。

  放眼看去,一些名家讲坛上的名嘴,穿着“儒服”,顶着桂冠,权威得不得了。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可我总有些疑惑,他们真的“知其道”吗?一些行走江湖,闻名遐迩的养生专家、气功大师,天天穿着“儒服”晃来晃去,不厌其烦地教导大众,“小小绿豆治百病”“轻按一穴百病消”,可戏剧性的结局是,一些大师疾病缠身,50岁出头就走上了黄泉路,他们真的“知其道”吗?有些国医馆、名医堂中穿着“儒服”的“中医传人”“国药大师”,一个个仙风道骨,正襟危坐,声称“没有治不了的病”,有的挂号费数百甚至上千,可事实是,站着进去的躺着出来了,他们真的“知其道”吗?

  纵观这些大师、“砖家”的言行举止,我发现一个规律——“服”与“道”成反比。“服”越多,“道”越少;“服”越鲜艳,“道”越暗淡;“服”越时髦,“道”越丑陋。反之,“服”越少,“道”越货真价实。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成语就是这个规律的注脚。外面像金似玉,里面却是破棉絮;“服”很“华美”,“道”却“一团糟”。

  明朝刘基的《卖柑者言》讲得就是这么个理:杭州有个卖水果者,很会储藏柑子,放一年也不腐烂,拿出來依然光泽鲜亮。放到市场上,售价高出十倍。可剖开一看,像有股烟尘扑向口鼻,里面干枯得像破棉絮。卖柑者笑着说:“我从事这种职业好多年了,我靠它养活自己。您有没有想过啊,当今那些佩带兵符、坐虎皮席子的人,一副威风凛凛的样子,好像是捍卫国家的人才,他们真的通晓孙武、吴起的谋略吗?那些高高地戴着官帽,腰上拖着长长带子的人,一副神气活现的样子,好像是朝廷的重臣,他们真的能够建立伊尹、皋陶的功业吗?

  看来,内容不等于形式,当形式适合内容时,促进内容的发展,反之则阻碍发展。有其形不一定有其真,有其真不一定拘其形。买柑子不能只看外表,真才实学不靠衣着装扮,不能凭人的着装判断其学识和才能。

  自古以来,一种思想、学说或职业吃香与流行后,就有人弄虚作假,附庸风雅,把自己装扮成那种思想、学说或者职业的渊博者、从事者,借以谋取私利。今天这种现象也未绝迹,当大师的头衔闪闪发光时,当穿上儒服就有儒者待遇时,大讲坛里、抖音里、广告里便多是穿儒服者。久而久之,“儒士满街走”便成为一景。

  愚以为,“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当我们在大街上或电视中看到衣冠楚楚的着儒服者,顶礼膜拜之前,应先打个问号:该大师真的“知其道”吗?其肚皮里面是“金玉”还是“败絮”?

  刘志永/图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