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个人开了一家鱼店,并在店门上方挂了块招牌:“新鲜的鱼在此出售。”一个人走过来说,难道有人会买不新鲜的鱼么?店主人觉得有理,就将“新鲜的”三个字去掉了。又一个人来到店中,说,难道你还在别的地方卖鱼么?主人也觉得有理,于是就把“在此”二字取掉了。第三个人走了进来,说,难道你是免费赠鱼么?主人于是又将“出售”二字去掉。第四个人走了进来,说:你卖的难道不是鱼么?再说,这么浓的鱼味儿,人们老远闻都闻到了……于是主人就拿走了招牌,什么语言都没有了,只有一个“事物本身”在那里。
这个寓言是说:事物本身,胜过了所有的语言道说。艺术也是一种“语言”,一种特殊的“语言”。既然事物本身更能说明问题,那为什么还存在“艺术”?难道正如有些人所说“艺术就是废话”吗?
“事物本身”是一回事;而由于生活的复杂性、多样性,大众知道不知道,理解不理解,又是另一回事。“存在的即是合理的”。从艺术本质来看,“艺术就是情感”。人是情感的动物,情感需要表现、宣泄、交流,需要途径,而艺术则更能深入、明晰、固定地表现情感。古人云“诗以言志”。当代有作家称“写小说是一种耻辱”,虽如此,也居心不甘,不吐不快。从艺术的功能观察,艺术具有教化作用,通过“言说”,引发思考,启迪心灵,鼓舞斗志。一曲《义勇军进行曲》唤起了民族魂,激起了巨大的力量,挽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中!可见,艺术教化作用不可小视。
与“事物本身”相对的另一个问题是:事物能不能被人们深切感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艺术即是一种表达方法”。各种艺术所追求的方向就是让人们强烈感知。比如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十分重视语言的打磨。文学语言求的是表现性和形象性,如杜甫在《迟日江山丽》中所写:“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读后呈现在面前的是一幅春天的图画,感受到的是春天美丽风光和愉悦心情。又像臧克家的《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看似大白话,却越品越有味,越想象意蕴越深。文学常常使用比喻、夸張、变形、象征、悖论等手法表现生活和事物,给人以鲜活深刻的印象。
书法艺术是通过线条结构来建立其美的意义的。这些线条结构不是线条的拼凑结合,而是通过“笔锋”“笔势”和“笔力”,一气呵成来表现作者的精神姿态。绘画则是利用“骨法用笔”充分展示艺术家的心理运作时间感,同时使画面变成空间。摄影是以光影和构图直接让人触摸到“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其它艺术形式都是对“艺术语言的”加工,凸显生活和事物的质感。
什克络夫斯基说,艺术作为手法,为了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为了感觉到事物;为了使石头成为石头,存在着一种名为艺术的东西。艺术的目的是提供作为视觉而不是作为识别事物的感觉;艺术的手法就是使事物陌生的手法,是使形式变得模糊,增加感觉的困难和时间的手法,因为艺术中的感觉作为本身就是目的,应该延长。
这就是“艺术”,看似“废话”,实则“不废”,看似“无用”,实则“大用”,“无用即大用”。因为它是人类心灵的根,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是人类永恒的家园。我看用“废话”标准“废话”下去,也算作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吧。
童玲/图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