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诗人刘禹锡有个堂房伯父名叫刘伯刍,官至刑部侍郎。他曾经给刘禹锡等子弟讲过自己亲历的一件事。(见唐·韦绚《刘宾客嘉话录》)
那时,刘伯刍居住的安邑坊(长安街区名),巷口有个卖饼的人,每天起身很早,忙着擀面做饼。待到饼子出炉后,他就“讴歌而当炉”——不是吆喝着卖酒,而是唱着歌儿卖饼。刘伯刍每天早上经过他家,没有哪一天不是听见他唱着歌卖饼的。
一个卖饼小商贩,起早摸黑地忙着生计,辛苦劳碌之中,居然还唱着当时流行的《渭城曲》(据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谱曲,又名《阳关曲》),显出一副无忧无虑的样子。这就奇了。于是有一天,刘伯刍叫他来和他交谈,知道他贫困可怜,非常同情,就给了他一万文钱,让他扩大本钱,而以每天去他那里取几个饼子作为偿还。卖饼人千恩万谢,高兴地拿着钱走了。
可是这以后刘伯刍再经过他家,却静悄悄的,听不见唱歌的声音,以为他离开这里了。一喊他,他却来了。问他:“你怎么这样快就不唱歌了?”那人说:“本流既大,心计转粗,不暇唱《渭城》矣。”
本钱扩大了,就越担心损失本钱。卖饼人的心思变得复杂起来,他一味忧虑个人的利害得失,心事很重,精神负担很大,当然不可能有悠然自得的时刻,也就没有时间唱《渭城》了。刘伯刍由此联想到一些做官的人也是这样,官做得越大,就越怕丢掉禄位,精神负担之重并不亚于市井街头的卖饼人。于是,他感叹说:“吾思官徒亦然(我想做官的人也是这样)。”可谓一语破的,道出了一种社会普遍现象。
这就是《论语》里说的“既得之,患失之”。没有得到的时候,生怕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去。比如有的人羡慕钱,多了还想多;有的人羡慕权,有了还想大;没钱没权的拼命想得到,有钱有权的怕失去。于是绞尽脑汁,费尽心机,怀疑、欺诈、争斗,拍马、吹牛、撒谎,忌讳、迷信、算命……终日在患得患失中度过,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神经紧张,心神不安,机关算盡,无所不用其极,不管什么损人利己、尔虞我诈、坑蒙拐骗的烂事都做得出来。
当然,这些都是极端的情形。但不少人思虑、心理和情绪上不同程度地染上了患得患失的毛病,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则是我们常常看到的。即便我们现代的干部队伍中,也不乏其例。譬如,一事当前,徘徊观望,常常考虑个人的荣辱得失,不敢担当,生怕弄得不好会影响自己的名声和政绩;做事不聚精会神,心生杂念,畏首畏尾,左顾右盼,关键时刻掉链子,往往半途而废,有始无终;升职无望,意志消沉,不思创新,但求无过,只要不出乱子、保住位子就行;受虚荣心的驱使,总想出人头地,作风浮躁,胜则气昂,败则气馁;还有人把官场当作名利场、生意场,心里盘算着位子、票子、女子等等,为多捞多得而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这种种患得患失的表现,实质上是一个如何正确对待名利的问题。对今日的为官者而言,如果过不了权力关、名利关、金钱关,又何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共产党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始终不渝地为人民谋利益,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这是由党的宗旨和使命所决定的。我们的,干部,只有树立坚定的信仰,摒弃患得患失的思想,才能做到思想创新、事业创新,才能打起精神、心无旁骛、卓有成效地努力工作,向社会和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