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魏剑美先生的《最可怕的是,那些不读书的老师在拼命教书》(《杂文月刊》2020年6月原创版),深表认同。如今,学校、家长、直至社会对老师的评价标准基本是:如果一位老师能教会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熟练解答课后习题,做出与“标准答案”一样的答案,考试得到高分数,那就是好老师。“一个数学老师,哪怕他从来不更换教材教案,不了解数学界的动态,也丝毫不影响他做一个教学成绩出众的数学老师。”“事实上语文老师也只需要围着教材转即可,教材不变,他就不必变。”作者魏剑美先生说出了现实情况。绝大多数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了升学率,也为了自己评职称的需要,而在勤勤恳恳地工作。一位老师一心扑在教学上,如果没有较强的读书欲望,自然就不读书了。
“书,是哺育心灵的母乳,是启迪智慧的钥匙”。古人云:“士人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赫尔岑说:“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不可能有鉴别力。”那么,不读书的后果“基本是人文精神衰落、思考能力下降”,不善于逆向思维,缺少质疑精神,缺少对规则、对真理、对生命、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也势必缺少对底层民众的悲悯情怀。
黄玉峰老师在《“人”是怎么不见的》一文中反思中国教育,揪出了捆绑教育的五根绳索:功利主义、专制主义、训练主义、科学主义和技术主义。“就这样,独立的人格不见了,独立的思想不见了,自由的精神不见了,‘人不见了。”这足以让我们认真反思。新时代的老师,培养高分学生不应是唯一的标准,不能满足于“教书匠”,育人才是更高的追求,要做“大先生”,那就需要多读书,这不仅是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也关系到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