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这一带的方言中,有“认范”这样一个词。不知道其它地方有没有这样一个词汇,只知道查了几本字典,都没有查到这个词。在看过的许多文学作品中,也好像没有看到这个词。不仅没有这个词,而且连同义词或近义词也没有。另一方面,这个词所指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又有一定的普遍性,用现在的书面语言加以描述则要较长的一句话,因而我就想,如果将此词推广开来,让它成为普通的书面语言那该多好。
那么,“认范”一词究竟是什么意思?我想先举几个例子说明。
据说,鲁迅先生的名篇《阿Q正传》问世后,有人认为鲁迅先生实际上写的就是他自己。涵庐的《闲话》中是这样说的:“我记得当《阿Q正传》一段一段陆续发表的时候,有许多人都栗栗危惧,恐怕以后要骂到他的头上。并且有一位朋友,当我面说,昨日《阿Q正传》上某一段仿佛就是骂他自己……自己从此疑神疑鬼,凡是《阿Q正传》中所骂的,都以为就是他的阴私。”那么,《阿Q正传》是不是写的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的阴私呢?当然不是。鲁迅先生说过,他小说中的人物,往往是头在山东,脚在浙江。也就是说,鲁迅笔下的人物并非是真实的人物,而是对社会进行了大量观察之后塑造出来的。阿Q也不例外。鲁迅还明确说过:“直到这一篇(指《阿Q正传》)收在《呐喊》里,也还有人问我:你实在是在骂谁和谁呢?我只能悲愤,自恨不能使人看得我不至于如此下劣。”鲁迅写《阿Q正传》明明没有骂哪一个某人,而某人偏偏认为鲁迅写的就是他,骂的就是他,用我们这一带的方言来说,那就是他在“认范”。
小时候,我就常常听到“认范”这个词。比如,某家少了几棵菜,少了一只鸡,某人就会站在场边路头骂。那时,人们普遍缺吃少穿没钱花,几棵菜、一只鸡,可能就是一笔小财富。因而骂人者可能骂得很动情,骂的话也很绝,有的涉及到生殖器上,有的就要人家灭门绝户。骂的结果往往有两种,一种是骂了老半天,没有人出来搭理,还有一种就是有人出來了,说:“你敢骂我呀。”于是某人就会说:“我骂你了吗?我指名道姓了吗?你要是没有偷,你就不要认范。你认范就是你偷的。”说不定有人还会加上一句:“十个和尚九个疤,哪个认范就是他。”某人骂了,即使也说了被骂者的某些特征,但毕竟没有指名道姓,而某人却认定前者骂的就是他,这也就是“认范”。
普通百姓出现了认范行为,未必会产生多么严重的后果,无非是对骂一下,更严重一点就是对打一下,而骂过了,打过了,说不定几天过后又和好如初了。而当官的一旦认范起来,那结果就不同了。比如,某人写了一篇小说,一篇杂文,明明没有写哪个真实的人,可某位当官的见了,却较真了,认定人家写的就是他,骂的就是他。于是,作者就被解除公职了,被告上法庭了。我所居住的城市就出现过类似的事情。省委的一位高官落马后,我市的一位杂文作者写了一篇文章,对这位贪官的行径进行了抨击。市里的一位官员见到了,就认为这篇文章抨击落马者是假,攻击自己才是真。于是,就大发官威,让刊登这篇文章的报社写检讨。当然,即使在贪官中,这样爱认范的也是少数。多数是即使文章中所写的、下边的人所议论的贪腐行为与他有九分相似,他也当作没有看到,没有听到,能够照样在台上慷慨激昂地作反腐报告。
现在,我可以给“认范”一词作解释了:在听到别人的议论或谩骂,看到报刊上的文章,就主动对号入座,认定人家攻击的是自己,这样的行为与心理就叫作“认范”。不知这样的解释是否恰当,还望有识之士予以指正。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