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观画·鉴字

时间:2023/11/9 作者: 杂文月刊 热度: 13412
邓忠强

  唐代有个著名画家阎立本(?—673年),他的父亲阎毗和哥哥阎立德都擅长绘画,由于父亲言传身教,阎立本青年时就特别喜欢绘画,而且艺术造诣很高。

  有一次,他去荆州看前人张僧繇(yáo摇)的壁画遗迹。张僧繇是南北朝时期梁朝的著名画家。梁武帝萧衍常命他在佛寺作壁画,传说他在金陵安乐寺画了四条龙,不点眼睛。他说:“点了眼睛,龙就飞去了。”别人不信,一定要他点上。他刚把其中两条龙的眼睛点上,立刻闪电打雷,震破墙壁,两条龙就腾云飞上了天(见唐代张彥远《历代名画记》)。人们熟知的成语“画龙点睛”便是典出于此,足见张僧繇绘画之逼真、传神,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阎立本对张僧繇的创作早就心向往之,现在有幸来到他的壁画前,心里不免有了几分激动。然而,当他仰头扫视几眼后,却失望地说:“世人都盛传张僧繇的画如何如何,依我看不过是徒有虚名罢了!”但回到住地,左思右想,却不甘心。第二天再去观看,仔细端详了好一会,感觉与初看时完全不同,认为张还算得上近代绘画的好手。第三天他又去,反复观看、揣摩之下,禁不住连声叫绝:“负有如此盛名的画家,的确不是无本事的人!”(“名下定无虚士”)他站着看累了,就坐下看,坐着看累了就躺下看,以至流连忘返,最后索性夜宿在那里。他如痴如狂地欣赏、研究,住了整整十天,还不愿离去。(见唐代刘餗《隋唐嘉话》)

  阎立本观画经历了一个由不知到知之的过程,每次不同的评价,都表明他对名画的感受和体悟在步步深入,而最后能发现精深绝妙之处则是他坚持潜心细看,反复琢磨的结果。可见,对于一件事物,特别是内容复杂的事物,不经过反复观察、细心分析研究,是不可能深刻地认识它的。

  然而,世上也有一些人自命不凡,喜欢以“名家”自居,对人对事评头品足。唐人封演在《封氏闻见记》里讲的“李邕鉴字”,就是一桩笑谈。

  原来,唐玄宗时有位书法家李邕,常自夸能鉴别书法。有个人写了字交给他看,他总是不赞扬。那人恨李邕压低自己,就伪造了几幅古字帖,冒称是家里珍藏的王右军真迹,又拿去给李邕看。李邕见这字帖纸张墨迹陈旧暗淡,根本不懷疑它是假的,赞叹说:“确是真品,平生未见。”在座的人都认为他说得对。过了几天,那人暗暗等到李邕宾客云集的时候,对李邕说:“您一直不赞扬我写的字,前几天呈上的几张字,是我幼时写的,您为什么说它是王右军真迹呢?鉴别力到哪里去了呢?”李邕听了大吃一惊,说:“请再拿来看看。”等到拿来看的时候,他稍微打开看了一下就说:“仔细看起来,也不算好。”

  李邕(678年-747年)错把赝品当真品,表明他缺乏书法鉴别的精准眼光,别人故意“恶搞”了他一把,就窘得他几乎下不了台。故事中李邕前后态度的变化,形成强烈对照,由此反映出他虚有其名而又文过饰非的一面。李邕当时虽说也是书法名家,但这并不等于他是书法鉴别家,术业有专攻嘛,而且事实证明他的识辨鉴别水平的确很糟糕。可见学海无涯,艺无止境,人们要获得真知,怎能不虚心向学、刻苦自励呢?

  回头再说阎立本,他能成为大画师绝对不是偶然的。这从他观画的故事中就可窥其端倪。像他这样的画界精英,又有着很高的鉴赏力,可他仍然孜孜不倦地探求知识的底蕴和艺术的真谛——“坐臥观之,留宿其下,十日不能去”,这种虚心好学、锲而不舍的“面壁”精神,值得提倡。俗语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人一旦出了名,成了名人名家名师什么的,各种利益诱惑就会纷至沓来,倘若个人缺乏自知之明,不知“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非但不谨言慎行,反而自以为是,好为人师,那就会误人误己,庶几名声亦随之扫地矣!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