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说“怼”

时间:2023/11/9 作者: 杂文月刊 热度: 13225
唐汇寅

  “怼”原本是个生僻字,仅见于书面用语之中。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它竟大行其道,口头表述、书面行文都怼个不停。其中尤以网络上开怼的为多。究其原因,“怼”宣泄的是一种怨恨情绪,网络上对心不对面,无所顾忌,才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怼”之风行,恰逢其时也。

  网上的很多微信群,如工作群、学习群、志趣群、亲友群等等,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的,没想到三言两语话不投机就相互怼起来。文明地怼还只限于摆事实、讲道理,野蛮地怼就截然不同了,如泼妇骂街出口成脏,甚而至于亮肌肉、亮拳头、转发一把手枪或匕首的图片威胁对方,甚而至于翻查对方微信微博的“祖宗三代”,揭发举报,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后者无疑是理屈词穷、没有底气的表现,真正有本事的人不会堕落到使用下三滥手段。

  两只公鸡相斗,“怼”的派头十足。双方怒发冲冠,浑身的羽毛拼命扩张,鼓得老高,企图用虚张声势的体积吓到对手,嘴里还“咯咯咯”地叫个不停。怼来怼去无非是一地鸡毛、两败俱伤。敏捷的老鹰不屑于跟谁怼,它只需从空中“嗖”地一个俯冲下来一剑封喉,即使是庞然大物,也要啄你个皮破血流。

  魏晋时期的孔融让梨是千古美谈,他的口齿也不错。十岁时,他随父亲去见久负盛名的京城长官李膺,求见的“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门吏才通报。他告诉门吏:“我是李府君亲。”李膺见他后问:“君与仆有何亲?”他答:“昔时我先人孔子和您的先人老子互为老师,因此我与您代代是世交。”李膺和在座的宾客“莫不奇之”。后来的太中大夫陈韪嘀咕了一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他立马回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一句话绵里藏针,陈韪自讨没趣还不便发作。

  十来岁的钟毓和钟会一道拜见魏文帝也不怯场。文帝问钟毓为什么出汗。毓答,我战战惶惶,汗出如浆。文帝又问钟会为什么不出汗。会答,我战战栗栗,汗不敢出。两兄弟对答如流、妙语如珠,在皇帝面前博了个头彩。

  那时也有大人不如小孩聪颖,不会口吐莲花只会怼,无话应答时就用行动怼的情况。没什么文化的石崇靠拦路抢劫致富,宴请宾客时常叫家中的美女出面劝酒,客人不喝就杀掉美女。丞相王導和大将军王敦去他家做客,王导没有酒量被劝得大醉。王敦不听劝,坚持不喝,石崇为此杀了三个美女,王敦仍不肯喝。王导怜香惜玉,责怪王敦。王敦说,他杀他自家人,关你屁事。王敦是武将,杀伐见多了,冷酷麻木,石崇更为残忍——你没有口才劝人饮酒,何须拿奴仆的性命出气呢。

  他同晋武帝的舅舅王恺斗富,也是拿家财出气。嘴皮怼不算数,还要搞行为艺术用实物展示。他故意击碎王家异常贵重的二尺珊瑚,奉还上更贵更大的珊瑚。这次他怼赢了,连皇帝都惊叹他的巨富,接着就招来了杀身之祸。

  有识之士都懂得低调行事,石崇的“怼”反映了他的无知无能,只会惹是生非自掘坟墓。孔融才是聪明人,他无须咄咄逼人地怼,轻言细语就能以巧取胜。

  1876年,美国国会为提高工作效率、避免议而难决,将议事程序改编为《罗伯特议事规则》,其中规定了一条基本原则,主要包含三点:1.不得进行人身攻击;2.不得质疑他人动机、习惯或偏好;3.辩论应就事论事,以解决当前待决问题为限。这条“文明表达原则”认为,动机藏在人家心里,谁也说不清;审议某一件事,你横扯离题十万八千里,不能解决问题。

  热衷于“怼”的网友乃至名人恰好与此相悖,没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就开怼,罔顾事实信口雌黄,讲不出道理就给人安一个不良动机,然后查人祖宗八代、找历史渊源。自我感觉怼得很解气,到头来没有解决一点问题。

  人是群居动物,相互协助是主流,社会的发展进步是怼不出来的。只有尽力寻求共识,不断扩大合作,才能逐步解决分歧,向前迈进。“怼”固然可以逞口舌之快、解一时之气,却导致亲友反目、族群撕裂,破坏了社会和谐。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