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听言则对,诵言如醉

时间:2023/11/9 作者: 杂文月刊 热度: 12293
姜胜群

  西汉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说,对于事物,有的人先知先觉,有的人后知后觉,还有人至死不知不觉。

  韩婴以三位君王为例,分别说明这三种人。

  至死不知不觉的,郭君也。

  国家灭亡,郭君出逃,身边只剩下了一个给他赶车的。赶车的给他带了吃的喝的。他很奇怪,问:“你怎么知道我要逃亡?”赶车的说:“您喜欢听奉承的话,讨厌正直的话。”郭君大怒:“我为什么会亡国呢?”赶车的一看不好,连忙说:“这是因为您太贤明了。除了您,天下已经没有贤明的君主了,而只有您贤明,所以会亡国。”郭君这才松了口气,说:“唉,当个贤人这么苦啊?”感到困倦了,倒在赶车人腿上睡着了。赶车的悄悄用别的东西让郭君枕着,自己逃走了。

  只剩下一个人了,仍要耍威风、听奉承的话。结果,连最后一个人也“拜拜”了,成了名副其实的“光杆司令”,最后,“身死中野,为虎狼所食”。这是“至死不知不觉”。

  后知后觉的,宋昭公也。

  开始,也是国家灭亡,宋昭公出逃,身边也是只剩下了一个赶车的。虽然狼狈逃窜,但宋昭公能触景生情,反省自己为何落到如此地步。他对车夫说:“我知道为何落到如此地步了。”车夫问:“什么原因?” 宋昭公说:“国家没有灭亡时,我穿着君王衣服站在那里,高高在上。下面侍候我的人都恭维说:君主是个美男子呀。我说的话,做的事,不管对错,朝廷几百个大臣众口同声说:君主是一个圣人啊。无论在哪里,都不能看到自己的过失,所以才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

  浪子回头金不换,宋昭公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不出三年,宋国人迎接他回国,再次做了君主。

  谁是先知先觉的呢?楚庄王也。

  楚庄王,春秋五霸之一,可比郭君、宋昭公厉害多了。之所以能有这么大的作为,就是知道自己存在不足,时刻警戒自己。虽然霸业已成,但不骄不躁,甚至经常“居有忧色”。于是,有臣子问:“您为什么还要忧愁呢?”楚王回答:“有能力的诸侯,自己选择老师的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能称霸;但是,如果周围的人还都不如他,就亡国了。我本来是个没什么能耐的人,但你们的见解,竟然還不如我,我能不忧愁吗?”

  居安思危,严以律己,求贤若渴。

  其实,楚庄王的品德和能力,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刻苦学习,听真话,纳良言修成的。

  楚庄王三年(前611年),楚国发生大饥荒。周围大大小小的邻国趁机进犯,人心惶惶,各地的告急文书雪片般飞报京城。楚庄王却在深宫中取乐饮酒,不理朝政。还在宫门口挂块牌子,牌子上写着:“进谏者,杀毋赦。”

  大臣苏从冒死进谏,楚庄王大怒:“我已经说过,谁敢劝谏,就杀死谁!”苏从毫不畏惧地回答:“我是傻,可你比我还傻。把我杀了,我留个忠臣的美名;而你,当了亡国之君。”楚庄王猛醒过来,说:“你说的都是忠言,照你说的办!”痛改前非,励精图治,国家转危为安。

  听取批评意见,必须得有宽阔的胸怀,容人的气度。

  国家转危为安,楚庄王犒劳大家,大宴群臣。美酒佳肴,觥筹交错,天色已黑,点烛继续。楚庄王特地叫最宠爱的两位美人许姬和麦姬,给大家敬酒。忽然,一阵风吹灭了蜡烛。这时,有人拉住了许姬的手,许姬气得一把扯下那人帽子上的缨带。许姬让楚王点亮蜡烛,查看在座人的帽缨,找出刚才无礼之人。楚庄王听了,非但不许点燃蜡烛,而且命令大家都把自己帽子上的缨带去掉,然后才点上蜡烛。

  三年后,楚国和晋国开战,楚国一战将冲锋陷阵,五进五出,如入无人之境,最后获得胜利。楚庄王问这位战将:“我德行浅薄,未能早些赏识你,更谈不上优待你,你怎么能这样地为我出生入死呢?”那位战将回答:“陛下,我就是三年前那个喝醉酒失礼的人啊!陛下宽宏大量,我怎能不肝脑涂地报答您呢!”

  “故先生者,当年霸,楚庄王是也。后生者,三年而复,宋昭公是也。不生者,死中野,为虎狼所食,郭君是也。有先生者,有后生者,有不生者。诗曰:‘听言则对,诵言如醉。”(韩婴《韩诗外传》)

  “听言则对,诵言如醉”——对于阿谀奉承的话,不仅听得进去,还能高高兴兴地相互对答。而听到不顺耳的真话,就装作喝醉酒的样子,不予理睬。

  原来,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装睡唤不醒的人了。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